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柳公权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9 07:10:07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柳公权》,下面是详解!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的故事

1、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

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2、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3、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

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4、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扩展资料: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人

柳公权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是属于唐朝中期的。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扩展资料:

柳公权的轶事典故:

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

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最出名书法作品是什么?

请写出一部作品名称,急呀~~~!谢谢了~~~!...

请写出一部作品名称,急呀~~~!谢谢了~~~!

是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甫圆寂,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

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湿般》、《唯识》等著称于世。文宗赐谥号“大达”法师。而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柳公权书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秘塔碑

柳体字的特点

柳体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公权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扩展资料:

书法成就: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

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颜真卿 和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精简简洁好背哦!!!...

精简简洁好背哦!!!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他的书法主要从形上面,雄厚挺拔,一反初唐时期书法的纤瘦硬骨改为丰腴雄伟,宽体而气势恢宏,楷书的一笔一划就像人的筋骨遒劲有力、凛然大气,有盛唐之气。颜真卿的书法是时代、人格和字体的完美结合。

扩展资料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为琅琊颜氏后裔,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五代孙。父颜惟贞,任太子文学。真卿少年丧父,由母亲殷氏(殷践猷之长妹)抚养长大。“少好儒学,恭孝自立。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攻楷书绝妙,词翰超伦”。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充当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天宝二年(743年)前去洛阳访张旭。历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柳公权( 778年-865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有着“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至唐懿宗咸通六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真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的简介名言

一、名言:

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2、心正则姿正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心正如思,笔化浓山。

5、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二、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时) 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或云此乃敦煌石窟经生托名柳公权所作,但属柳体一脉无疑)。

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扩展资料:

柳公权书法:

古人常用颜筋柳骨之词来评价。这是与颜真卿的书体比较而论。总体上说,柳体用笔骨力居多,笔画清瘦,笔力刚毅遒劲,结体中宫收紧,外围舒展开朗。这是柳公权力矫唐开元之后书风日趋肥厚之弊的新面目,也是柳体的最大特点。

从结体上看,柳体一变颜体的内松外紧,重心偏低的风格,也没有像欧阳询所书那样修长*侧的特点,而是字的结体内紧外松,即中宫或某一部分收紧,外围舒展,呈放射状。短笔粗壮凝缩,长笔纤细伸展。上下、左右、偏旁之间收缩伸展自如,谦让有序。

收缩之处,如待发紧握之拳;伸展之笔,如引发千钧之弩。 一伸一缩,身影矫健,神形毕露柳书的结体讲究法度,严谨中见疏朗,平整中带峻险,重心常居中心。横画平坦,左右相称平稳;坚画笔直,上下协调统一。

柳体的用笔,更讲究笔法,精细绝妙。其每一笔画, 一丝不苟。笔法方圆兼备,刚挺有力。横画藏锋下笔,方折凌厉,收笔常用回锋顿笔之法,显得圆润遒劲。长横较细,略向上凸,富有弹性;短横粗壮,稍向下凸,凝重干练。

撇画中,长撇柔长,短撇直短,出锋锐利,势不可当。捺画写得很凝重,一波三折十分明显,出锋刚毅,如快刀斩乱麻。点画外方内平,棱角鲜明。钩画常回锋出钩,钩处尤如铁戈。转折处转折并用,转中带折,折中见转,方圆并现,干净利落。挑画笔势险峻,出锋自如。

柳体的这种结体、用笔的特点,是介于欧体(欧阳询)和颜体之间的一种风格。如笔势的斜度,略比颜体斜而比欧体平,落笔的取势,转折、钩、点的写法及结体中笔势的向背等,都有介乎两者之间的现象。

再如结体中外框的处理,柳体的大外框(如国)的两侧竖画,明显带有颜体的风格,即呈两侧相向之笔势,而小口的写法,常上大下小,呈倒梯形,这是受欧阳询书法的影响。

柳书的这种取乎欧、颠书体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充分吸收消化的结果,这也可说是书法学习中入帖出帖的范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及其笔法

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有关故事。

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有关故事。...

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有关故事。

1、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

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2、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3、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

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

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扩展资料:

柳公权书法作品介绍:

1、《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冯宿碑》

《冯宿碑》(837年,六十岁) 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

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柳公权的小故事2个

1、柳公权学书法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

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

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

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柳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2、柳公权的大无畏精神

柳公权是唐代的大书法家。一次,他到京城办公事,当时的皇帝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里看见过你的字,早就想见你了。"

为了嘉奖柳公权,皇帝升了他的官,然后又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里正直笔才会拿得正,才可以叫做书法。"

唐穆宗马上变了脸色,以为柳公权是用笔法来向他提意见。在古时,下属一句话说不好是会容易被杀头的,柳公权敢于这样说,表现了他敢说真话的大无畏精神。

3、写诗助人

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

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锦缎,并命女官上前向他拜谢。

4、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

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

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5、三朝侍书

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

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

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

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文宗便下旨授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柳公权享年八十八岁,一共臣事九位皇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扩展资料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概述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上一篇:《一分钟》阅读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接到一个青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