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篆刻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29 06:48:12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篆刻》,下面是详解!

篆刻的分类

1、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的最早名称。篆刻是大是小,几英寸大几美分小。铜和玉是印刷品。印章上印着印章和铭文。布局松散但不分散。它们伸展自如,精力充沛。小篆刻更漂亮。

2、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六国混乱的文字进行了改造,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的社会,小篆是一个标准字,所以它也是一个印在印章上的标准字。秦玺的形制与以往不同,其周围使用的是田形架。密封件均匀地分布在盒子里。

3、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的印章仍以篆刻的形式存在,但与六朝以前的印章有很大的不同。秦汉时期的印章多用苗族印章和刻本白话文。唐代的官印都是用朱文印的,因为直接盖在彩棉纸上。当时,也有人用官话印刷。

宋代的官印接近唐代的官印。但到了金代,它被印上了“九叠篆”。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扩展资料: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篆刻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篆刻

形容篆刻的词语

金石华彩   知白守黑   方寸之间   刀走凌云志   字形流云姿

1. 笔铭: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墨铭: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竞,尺璧勿宝。黄兴 

2. 老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真是自出机杼、惊时动俗啊!

3. 擅长书画篆刻与贝雕工艺品创作设计、制作研究和理论探讨。

4. 篆刻中,印字凸起的阳刻叫朱文,反之的阴刻则为白文,缪篆为汉魏时期制印常用的篆书字体,以形体匀整、屈曲缠绕具绸缪之意而得名,字体为缪篆,写得古朴严谨,勾画非常端正。马伯庸 

5. 本文以篆刻印语为切入点,在介绍篆刻艺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为个例。

6.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早在邓石如之前,“印外”对于篆刻艺术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7. 下面那个则是由陈祥耀居士所篆刻并致赠于我.

8. 婺源以其建筑、篆刻和油菜花海而闻名。

9. 篆刻印章如同玉玺般浩然大气,体现显贵,盛大,财富尊严.

10. 篆刻的城落款在梅雨时节,青石城外一路泥泞的山水一笔凌空挥毫的泪,你是我泼墨画中留白的离别zaojv.com,卷轴上始终画不出的那个谁。方文山 

11. 喜欢桥牌、国际象棋、民谣吉它、钢琴、葫芦丝、篆刻、茶艺。古典、世界、新纪音乐,阅读,玩游戏。

12. 篆刻,亦即治印之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与字、画有著同等齐观的地位。

13. 这个星期的篆刻作业是雕刻:逍遥游。

14. 怀念和你相遇的日子,那些篆刻在心底的记忆,瘦尽一生也无法磨灭,也许我们无缘再见,也许那一段情感只能成为过去,但你却是我最感动的牵念。

15. 他是金石派大写意花鸟画名家,擅长书画、篆刻。

16. 铜印篆刻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正面临失传的可能。

17. 但文人篆刻的成熟应该是以文彭及其学生何震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共同努力并形成流派为标志,总体上在元、明直到清早期。

18. 2000年,钟杨琴笙又报名参加四川大学成教院书法篆刻大专班,师从何应辉、张景岳先生,临习古代经典。

19. 老师刚刚讲解完篆刻要领,孩子们就按捺不住兴奋开始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20. 篆刻取法秦汉玺印及浙、皖诸派,喜以三代吉金文字入印,印风高峻淳古,意思典丽,迥于时人。

21. 从找字、编排,到篆刻、做锦盒,老伴忙了整整一个礼拜,而这份心意,也使得老伴“差点儿眼泪都掉出来了”。

22. 看他奏刀直取,巧思佳构的许多篆刻作品,如渴骥怒猊,势不可当,大气磅礴,质朴雄浑。

23.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24.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有哪些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

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2、程邃

程邃(1607年—1692年),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才俊。

曾拜华亭名士陈继儒门下程邃从眉公学,不惟学画,实亦学其品格和学问。同时,也从眉公处结识了黄道周。 程邃为人,诚实正直,品质端悫。

崇尚气节,不与阮大铖、马士英等奸党同流合污,而和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大学者朱彝尊交谊甚契,为此招来不少横祸。

3、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西泠八家”之一。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5、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原名俊,俊倾,字昌硕,别号缶庐、大龙,苦铁等,晚年自称吴字,男,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有什么赞美篆刻的句子?

1、篆刻印章如同玉玺般浩然大气,体现显贵,盛大,财富尊严。

2、篆刻,亦即治印之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与字、画有著同等齐观的地位。

3、篆刻取法秦汉玺印及浙、皖诸派,喜以三代吉金文字入印,印风高峻淳古,意思典丽,迥于时人。

4、篆刻借托文字词句来表达创作意愿,传达艺术信息,这是篆刻艺术的局限,也是对篆刻家提出的更高要求。

5、篆刻艺术也是学海无边,第一要培养起热爱的兴趣;第二要多临多看印谱;第三要多刻;第四要丰富其他艺术素养。

6、是啊,国画、诗歌,当然还有书法与篆刻,就像一个蜂窠中几个毗邻的孔穴,相互渗透,互相补益,通才硕学往往能融汇贯通,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7、通常,人们都把篆刻作为书法的附庸。我不以为然。其实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刻刀、印石,以及篆刻内容和效果等,都与书法截然不同。篆刻是不同于书法,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刻的另一种综合艺术,它主要借助篆字或象形写意刻写,表达一种标志的、情绪或心态的张扬。这种一般印着红色印泥的旗帜般的张扬,应该说,完全是一种艺术情感的有机宣泄。

8、吴昌硕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9、对于方寸篆刻,总有一种比较奇特的感觉,仿佛是在广袤的田野里踯躅,跳舞,或游走。耗力,不见边际,脚下尘土飞扬,雾眼迷离。而心中的天空就那样灼灼明媚着,白云就那样轻轻游荡着。我就是那把凿刻耕犁石头的白钢刀,刷刷刷地沟通着天地尘世。

10、古人云印,“有笔法则章法自然而至,其行字之间,最贵有情有气。有情……则血脉相关而舒展自如,得乎自然。有气则字能生动得势……亦觉有神。”因而,我欣赏这样一句话:笔笔惊风雨。如果手执刻刀,能隐约沟通天地,简意刻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篆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必定具有了不凡的艺术气象。

11、如痴者自醉,谁解其中味?闲云有野鹤逍遥,世外有高人自在。镂石篆刻犹如金沙江上的此岸月亮彼岸花,度化了柔波里的月光还有高天上的星光,月光如水水如天长。

12、篆刻对于我虽不是人生的主线,却时隐时现,不弃不离,成为一条绵绵不绝的生命印迹。闲时把玩多年来刻的印章,虽不精美,却如数家珍,每一方印,都是一段凝固的情结。

13、这个世界,不问身在何方,但问心在哪儿。镂石篆刻一心向印,习篆文,通篆韵,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每方篆刻无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14、篆刻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书法和锈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15、中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你猜到它是什么?对了,它就是篆刻。

{篆刻}狮钮的印章,章面和边款应该按哪个方向刻?

章面只刻单字,边款两行,可以在一面刻完。请问边款应该刻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面。章面上的字底朝向哪一面。印纽上的兽,头朝向丁面,尾在丙面,双前爪在甲面。...

章面只刻单字,边款两行,可以在一面刻完。请问边款应该刻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面。章面上的字底朝向哪一面。
印纽上的兽,头朝向丁面,尾在丙面,双前爪在甲面。

  • 1.章面上的字底朝向丙面。也就是说你在钤印时,狮胸(甲面)冲前,狮尾(丙面)与你相对,就像你和狮子在前后排队。
    2.边款的位置:如是一面刻则刻在左侧面(丁面);两面刻则从对作者的一面刻起(乙面),终至左侧(丁面);三面则从右侧刻起(乙面),终于左侧(丁面);四面刻则从后侧开始,终于左侧(丁面)。
    当然还有五面刻终于顶面,你是用不上了。

    请问如何欣赏印章(篆刻)

    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其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哲理。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过,篆刻(中国印或印章)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 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开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质粗劣,只用于殉葬。后出现了古代玺印,多以质坚耐久的铜玉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画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这可说是印章石挤身艺术之林的开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经过数代,印章石料日益丰富,载体多样,形式各异。 这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最秀。[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六面印]: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中国的印章文化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称“章”。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文。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又名“两面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当代中国的篆刻大师都有谁?

    篆刻艺术,中国的国粹之一。...

    篆刻艺术,中国的国粹之一。

    1、韩天衡

    韩天衡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2、陈巨来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其篆刻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又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

    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1980年9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安持精舍印话》。

    3、齐白石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4、石开

    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

    1998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沧浪书社成员。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

    5、童衍方

    童衍方,1946年生,浙江宁海人。号晏方,别署宝璧斋、爱竹庐。师从来楚生。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天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巨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白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衍方   

    学习篆刻都有哪些意义

    书法和篆刻是中华名族悠久的文化艺术,因为他不只是生活、文化的思想的交流媒介,而且艺术价值非常高,生活气息也很浓厚。随着科学的进步,电子技术的普及,人们已经逐步的护士了鞋子的训练,字也写的越来越难看。
    学习书法和篆刻的意义从打的方面说,其学习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还有学习做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就是,学习书法和篆刻,在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都有作用,对其的学习不尽是继承先辈的丰富遗产,对提高民族自豪感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书法(现在重点是硬笔书法)首先是一种表达观念,进行交际的实用工具,写字时给自己,特别是给别人看的。这就需要在字形和写法上有一定的规范,打架都遵守这一规范,才能进行交流。由于有电脑打字,学生作业多,负担重,为了赶时间,多年来不注重多学生写字的基本功训练,许多学生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郭沫若先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是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识,草草了事,粗枝大叶,是容易误事的。”
    其次,练字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古人已有认识,如清代周星莲就说过:“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楷书数百字,便觉令躁俱平,若行草,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心灵焕发。”现在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压力大,练习写字有调节高级神经的功能,还是一种休息脑子的积极手段。
    第三,学习书法和篆刻有调节心理结构,启发智慧的作用,有些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看做是“开启识之宫的钥匙”。由于学生大多数是动大于静,通过坐下来一笔一划的写字,就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书法和篆刻的学习和认识,还有益于提高审美情趣。
    第四,学习书法和篆刻可以培养审美情操。汉字结构千姿百态,书法篆刻之美,不可名状。或飘逸、或沉厚、或雄强、或精细。观之如睹山河之丽,令人心旷神怡。无疑,其陶冶人的审美情操,学的好,不仅别人爱欣赏,自己更是乐在其中。

    关于篆刻的诗词有哪些?

    1、清 丁敬《论印绝句》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2、 宋 秦观《赠刘使君景文》

    落落衣冠八尺雄,鱼符新赐大河东。

    穰苴兵法申司马,曹植诗原出国风。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夹气上云空。

    石渠病客君应笑,手校黄书两鬓蓬。

    3、宋 强至《唐贤岳庙题名》

    华岳金天庙,唐贤石阙题。

    姓名留篆刻,冠剑落耕犁。

    字体诸家杂,函封数驿齎。

    几行犹壮观,丞相讨淮西。

    4、宋 傅察《次韵泮宫直宿早秋四首》 

    新秋爽气溢长空,弦诵低昂月映栊。

    济济青衿成鲁变,洋洋泮水咏洙风。

    群儒篆刻空章句,百氏纷纭赖折中。

    何日拔才空冀并,如今高誉满山东。

    5、明 高启《姑苏杂咏 洞庭山》

    朝登西岩望太湖,青天在水飞云孤。

    洞庭缥缈两峰出,正似碧海浮方壶。

    尝闻此山古灵壤,蛇虎绝迹欢樵夫。

    涛声半夜恐魂梦,石气五月寒肌肤。

    居人仿佛武陵客,户种橘柚收为租。

    高风欲起沙鸟避,明月未出霜猿呼。

    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

    罗浮峨眉互通达,别有路往非人途。

    天后每降龙垂胡,神钲忽响惊栖鼯。

    自悬日月照洞内,古木阴蔽空朝晡。

    风吹白芝晚易老,云带紫泉秋不枯。

    灵威丈人亦仙徒,深入探得函中符。

    玄衣使者不暇惜,欲使出拯苍生苏。

    后来好事多继往,石壁篆刻犹堪摹。

    千年玉鼠化蝙蝠,下扑炬火如飞乌。

    玄关拒闭谁复到,似怪衣上腥尘污。

    勿言神仙事恍惚,灵迹具在良非诬。

    我生扰扰胡为乎,坐见白发生头颅。

    久欲寻真未能去,局束世故缘妻孥。

    何当临湖借渔艇,拍浪径渡先双凫。

    独攀幽险不用扶,身佩五岳真形图。

    夜登天坛扫落叶,自取薪水供丹垆。

    此身愿作仙家奴,不知仙人肯许无?

    狂语醉发应卢胡。

    中国篆刻艺术是怎么样的?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一般指在印章上刻制文字的方式。其字体多以篆体为主,故称篆刻、玺印、印、印章等。从近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可知篆刻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的古印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战国以前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玺,官员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用印。以后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加“章”或“印章”的印,如“广汉大将军章”等。而唐武则天,因“玺”同息灭的“息”谐音,遂改称“玺”为“宝”,如“皇帝之宝”等,此外,还称作记、朱记、图章等。

    先秦及秦汉时期,人们就多用印章来封印物品,如简牍写的信要用封泥封住,然后在上面盖印,防止私拆。用纸写信后,这一习惯依然留存下来,只不过封泥被朱红色的印泥取代。此外,印章也常用作商业上交换货物时的凭证。在政治领域中,印章更是十分流行,官印成为了权力的一种象征。特别是唐宋以后,大小官印十分普及,但唐宋以前,印章上的篆刻主要出于实用的目的。宋元以后,文入画盛行,诗、书、画、印结合,印章逐渐成为了书画艺术中木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至明代以前,篆刻艺术主要还是作为书画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与书法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印章的字体、章法、刀法、内容等都真正趋向了尽善尽美。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是与当时通用的字体相一致,战国时采用的是各大篆、籀文,秦用李斯的秦篆,秦汉以后,扩大了印章上的字体范围,出现了缪篆、鸟虫篆等多种篆体。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甚至甲骨文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而篆文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直至今天。

    印章的字体多用篆书,篆体是先秦和秦代的常用字体,篆字不太易认,要辨识它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对欣赏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时间的久远又使得这种字体别具一种历史沧桑意味。

    印上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安排一般称为章法,章法美观自然,会使得印章饶有情趣。印章不仅要写还要刻,因此,刀法也成为印章好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刀法一般分为冲刀和切刀两种:冲刀速度快,切刀速度慢;冲刀一泻千里,切刀稳健雄强;两种刀法配合使用,刀刻线条之中就蕴含着一种美感。再从印文内容看,文人书画家因为其自身的修养,常常喜欢在印章上刻一些成语典故或诗词佳旬,使得印文本身也充满了文化情趣。

    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金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与当时印章大多为铸冶而成是分不开的。亦有少量的犀牛印、象牙印、玉印和石印。古玺印一般比较扁小,并雕有坛、台、龙、虎等各种形态的印钮,通常挂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先秦古印用材、形制,各随其便,并无定制。秦以后,宫印有明确规定。印章的材质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其等级次序为:玉最贵,一般为皇帝所专用,金次之,银再次之,一般官吏只能用铜印,私印印材则没有这么多讲究。隋唐以后,官印渐大,印材也渐渐丰富起来。

    篆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另一个是唐、宋、元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从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是元代文人王冕发现了质地松软的花乳石,首先尝试用石头来代替铜制印章,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更有明代文彭、何震拔地而起,师承秦汉,大胆突破前人樊篱,穷尽毕生精力将篆刻艺术推上峰顶。

    篆刻史上一般公推明代文徵明的儿子文彭为明清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在任南京国子监时,偶遇赶只小驴替人驮灯光冻石的老人,文彭用两倍的价钱买下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并创立明代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灯光冻石的广泛使用,使文人自篆自刻蔚然成风,明清篆刻艺术因此达到了繁盛。除此而外,文彭之印一改此前印章印面粗陋、不讲章法、字形僵化、字体怪诞等弊病,而着意追摹秦汉古印自然古朴之风,且刀法娴熟,以刀代笔,刀笔结合,篆刻与书法融合为一。另外,文彭还首创印章边款,他在印的一侧刻上字号、年月等文字,丰富了印章内容,也使边款成为印章的一道独犒风景。

    如果说文彭开创了篆刻新风,那么他的弟子何震就将这种新风真正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取向。何震与文彭的关系亦师亦友,既受文彭影响,又往往自出新意。他的印文充满着文人雅士的情趣风格,如“放情诗酒”、“沽酒听渔歌”、“听鹂深处”、“云中白鹤”、“渔烟鸥雨”、“笑谈间气吐霓虹”等,完全抛弃了印章的实用性,而进入自娱的审美境地。何震还把文彭边款之法进行了改进与推广。文彭印的边款字稍显肥大柔软,何震则用单切刀刻边款,线条凌厉厚重,艺术性明显提高。何震还特别提倡篆刻字体的规范,他的篆字“无一讹笔”,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出版了篆刻史上第一本个人印谱。何震的篆刻名闻当世,自都市至边塞,都有人以得他一印为荣。据说他的印在当时“片石与金石同价”,摹刻者众多,也因此学者甚众。何震是江西婺源人,婺源在明代属安徽徽州,他开创的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徽派”或“皖派”,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印派。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涌现,到清代达到了艺术的全盛期。由于清代金石学盛行,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碑石文物及古文字的研究、著述及传播,无形之中扩大了篆刻的视野,使得清代篆刻形成了“云间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虞山派”等众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浙派”和“徽派”,也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这些篆刻大师如影随形,书写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丁敬。号梅农,终身以卖酒为业,淡泊名利。他的艺术修养十分全面,诗、书、画兼得,还精通古文字,而且富有个性。丁敬之印继承文彭、何震之风。而又变其秀雅为阳刚,运刀独具一格,追摹秦汉而又师心自创,刀法切中兼削,每一线条都是用切刀多次提按起落而成,既具有起伏顿挫的节奏,又富有立体感,这种刀法遂成为浙派篆刻的独有技法。丁敬之印朴拙而富有个性,充满着印主人愤世嫉俗之情,如他有一方自文印章,印文为五言诗:“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刻画的正是丁敬不入俗流的孤傲形象。印风厚重古拙,字的线条粗短,填满了整个印框,留红很少,呈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个性。丁敬之后,又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七人继承和发扬了丁敬刻印之法,因这八位印家都是杭州人,故被称为“西冷八家”(“西冷”位于杭州西湖附近),也总称为“浙派”。

    邓石如是碑学书家巨擘和篆刻大家,安徽人,出身寒门,一生布衣,浪迹江湖,不慕名利。他勤奋刻苦,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5年时间临摹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花3年时间学习隶书,终成一代篆刻大师。他在书法上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一派,后人称为“邓派”(也称“皖派”)。邓石如晚于丁敬,他的篆刻早期师法何震的“徽派”,后自己加以创新。并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将其意韵注入自己的篆刻创作中。邓石如刻印多从书法中吸取营养,以隶入篆,以篆入隶,吸取魏碑书意,将石鼓文、汉碑碑额上的一些笔法用到印章上,“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使印文显得灵动圆转而又不失阳刚之气。名作有“春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有些作品颇具巧思,如“完白”之印(邓石如号完白),布局安排十分独到,“完”字优雅地舒展开来,“白”字则有意扁平下去,但“白”字首笔弯成三折,看去似乎与“完”的最后两笔嬉戏玩耍。印面章法疏密适度,充满情趣。他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其篆刻艺术成就对我国篆刻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晚清,篆刻风格更为多变,以赵之谦为代表的“赵派”有意识地从古镜、汉砖、钱币、记版、铜器铭文等器物上,取法笔意,融会贯通,再运用到印章上,使得印章面貌变得更为多样,美不胜收。而能兼具诸派之长,集大成者当推吴昌硕。

    吴昌硕是清末书画大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是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篆刻从浙皖两派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等前辈篆刻家,还从秦砖、汉瓦及古铜器铭文字形中学得结体的自然妙趣,刀法冲切兼用,布局比前人更加精工,篆文线条因表现内容的不同随之变化,结构不求四平八稳、均匀工整,而是强调参差错落的自然态势和起伏顿挫的奇趣风姿,从而创立了一派新风,被后人尊为“吴派”。与丁敬、邓石如等前人相比,吴昌硕以书入印的特点更为突出,如果说丁敬、邓石如等人还能看出刀刻痕迹的话,吴昌硕之印已完全称得上是书法精品,书与刻已融会无迹。代表作如朱文印“破荷亭”,三字左右布局,“亭”字独占一列,“破荷”二字一列,布局左疏右密,单看“亭”字又是上紧下疏,但下半部线条悬垂凝重,与右边两罕相呼应,三字都紧贴印的边框,字的边缘线条有些直接与边框重合,印面字体苍劲古朴,其边款刻阳文“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字体则潇洒自得,印侧刻一打坐的侧身头陀,上面参差刻了一段禅家偈子:“道日昧,步日退。面无可观,示人以背。”此印从章法到印文,独具匠思而又天然成趣,真正是大师手笔。吴昌硕的印风在清末以后影响巨大,盛名传及海内外,日本书人也尊他为自唐后篆刻第一人。

    篆刻在清代的发达还直接催生了印社的产生。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仁、王褪、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了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1913年,吴昌硕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日本、韩国的篆刻之风的兴起也多受惠于此。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名家都分别担任过西泠印社的社长,西泠印社成为了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的第一名社。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陈衡恪、赵石、齐白石、赵时棡、乔大壮、王提、邓散木、钱瘦铁、来楚生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止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更加波澜壮阔、虎虎有生气。

    齐白石字濒生,号三百布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之魅,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如此,中国的篆刻艺术在明清篆刻的努力实践下,佳作纷呈,成为独特的一帧艺术风景,卓立于艺术之林中。

    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 上一篇:巴山夜雨涨秋池,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