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古代文字》,下面是详解!
古代的文字有哪几种
古代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等。
1、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创造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种文字最初刻在石头或木板上,笔画呈楔状,因而被称为楔形文字。
这种文字是在图画文字基础上形成的,从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形成真正的文字经过了大约1000年的演变。苏美尔人用黏土制作半干的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木棍、兽骨作笔,写好后烘干,成为记录文字的媒介。近代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
2、甲骨文
甲骨是古代占卜遗物。在商代,先民们遇到疑难之事往往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其裂痕,借此以定吉凶。贞人把占卜过程的记录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其内容角称为卜辞,其文字称为甲骨文。
虽然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汉字,不过毫无疑问,应该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要素,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都已经较为完善。
3、金文
在我国考古学上,青铜器主要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当时,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最初人们把它叫做钟鼎文,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能概括钟鼎文以外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于是又改称金文,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上的文字。
因此,金文可谓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其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典礼、赏赐锡命、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等方面,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引起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金文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点画和结构形态,往往同它的物质载体一起,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历史韵味和气量,不仅填补了商周时代书法历史的空白,成为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临摹和取法的对象。
4、隶书
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
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
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
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
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5、
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
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
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古代文字有哪些?
古代文字有甲骨文,小篆,隶书,金文,大篆等,介绍如下: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3、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
4、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5、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分别使用的文字
就是从夏到清,每个朝代都有文字,那些小篆啊,隶书啊,什么的,把最主要的列出来就行了,先谢谢...
就是从夏到清,每个朝代都有文字,那些小篆啊,隶书啊,什么的,把最主要的列出来就行了,先谢谢
1、夏朝,商朝,周朝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篆字)。
2、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有自己的书写方式 。
3、秦朝,统一了文字书写方式,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4、汉朝以隶书为主,西汉前期是秦隶篆书为主,西汉中期隶书脱离篆书完全成。东汉以隶书为主,东汉也出现了楷书、行书,以后各朝代沿用。
5、三国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
6、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宋体字。
7、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还有圆黑体。
8、辽兼用契丹文(大字。小字)。
9、西夏用西夏文。
10、金兼用女真文。
11、清朝兼用满文。
12、其余朝代都用汉字。
扩展资料: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始于殷商时期。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
古时候的人怎么取字?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
1、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2、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3、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扩展资料: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汉族古代文字“人”怎么写?
汉族古代文字“人”怎么写?...
汉族古代文字“人”怎么写?
人字的演变:
人,中国汉语名词,音rén,象形字。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的直立动物。人之所以能够鞠躬,是因为内心会思考,明白个体力量的不足,需要与他人合作。
扩展资料:
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我们现在写的字是解放后的简化字,之前的相对就成为繁体字(港澳台使用的汉字)。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ii]所谓创造文字就是创造字形,文字是一种以“形”示“义”的视觉符号系统。文字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一发即逝”,而文字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和语言又是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文字的普遍价值是:文字是人类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人类克服了只靠语言进行口头交际的不足,突破了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并广泛地得到应用。
文字的使用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语言交际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汉字具有突出的书面交际功能 中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虽然说不同方言,但却使用汉字作为统一的书面交际工具。
也就是说,人们说不同语,但书同文,汉字作为书面交际的工具具有突出的超越方言的功能,汉字可以不受方言区的限制,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通用。
使众多使用口头语言不能交际的中国人能够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这种突出的功能,才使汉字成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2、汉字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功能 汉字是从古代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历史悠久,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汉字字形的表义方式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描述的。
汉字字形所承载的信息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创造文字的智慧,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劳作、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历史等文化印迹。
另外,两千多年来汉字一直被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所使用,从未中断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体,一种是文言文,就是文章的形式和两千多年前的古文一样。
另一种是白话文,就是文章读出来与口说的语言比较接近的一种形式。
因为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产生的,继承了文言文中的大量表义成分,而且两种文体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字形也没有改变。
只是在“字”的使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白话和文言是有区别的,但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并用的情况,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就是今天的中国人还是既学白话文,又学文言文,今天我们中国人虽然说现代汉语,但还可以读懂两千多年前的古文,而且古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还可以出现在现代白话文中。
正是由于汉字可以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文化载体的功能,所以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文学遗产和历史文献不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至今还能被中国人学习和使用,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3、汉字具有独特的字形 。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之所以能超越方言、沟通古今,具有突出的超越时空的文字功能,这是由汉字的字形决定的。
文字的本质是字形,而汉字字形在世界文字中是独特的,正是汉字这独特的字形才使汉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
世界上文字的字形分两种,一种是音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是根据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容易读出字音;一种是义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字形不是根据语音创制的,而是根据意义创制的,看到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是容易看懂字义。
汉字是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文字中唯一的义形文字。看到汉字字形不容易读出字音,但方形的字体,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个体突出,一目了然,使人容易看懂字义。
因为文字的本质是字形,不是字音,字音只是文字和语言联系的中介,所以义形的汉字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与各种方言建立联系,就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建立联系。
就可以有不同的字音,因此才使得汉字字形能不受方言、不受人类迁徙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影响,具有了突出的超越方言、沟通古今的功能。
而音形文字由于是根据语言的语音创制的,看到字形发出字音是容易,但文字的表义功能却受到了影响。
因为语言随着人类的迁徙是要发生变化的,为了使字形和语言的语音保持一致,容易读出字音,于是就要不断地改变字形,字形变了,后人就看不懂前人书写的文字了,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就削弱了,因此文化的传承就容易发生断裂。
另外,一种语言会分化成两种或数种方言或语言,如果根据语言的语音来创制文字,那么随着语言的分化就会创制出不同的字形,产生不同的文字,讲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就不可能使用统一的文字。
那么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有可能因语言和文字的不同而发生分裂,分裂成两个或数个讲不同语言,使用不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
中国历史上方言多,人口众,疆土辽阔,但仍能保持统一,而不发生分裂,汉字独特的字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独特的汉字字形不仅使汉字具有了突出的文字功能,而且还使字形的书写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的殿堂中独树一帜。
另外,中国书法艺术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石刻、碑刻和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使人爱写、爱练、爱张贴、爱悬挂、爱雕刻、爱欣赏、爱收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汉字在历史和现实中以视觉符号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
文字字形书写的难易与快慢也会影响文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的使用效率,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书写文字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用键盘在电脑上书写和打印文字的阶段。
正是由于汉字具有独特的字形,今天人们用键盘来书写汉字,与书写音形文字相比,不仅容易而且书写速度之快也是十分突出的。 上述三点说明汉字具有文字的突出普遍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中国汉字)
古代文字是什么样的图片
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石鼓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
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篆书:
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隶书:
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下面说一说草书。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所以在这儿也不多说了。
行书:
最后说一说行书,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参考资料:古文字-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字体有哪些?
最近对我国古代的字体很想了解下。都有哪些字体?古代每个国家的字体叫什么有的话最好!2L的你说的我知道。我是想知道像什么篆体有:燕国小篆等。就这样归类下就OK了...
最近对我国古代的字体很想了解下。都有哪些字体?古代每个国家的字体叫什么有的话最好!
2L的你说的我知道。我是想知道像什么篆体有:燕国小篆等。就这样归类下就OK了
商朝: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周: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秦朝: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汉代:草书(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末: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唐朝: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扩展资料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参考资料: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字)-百度百科
关于古代文字的资料
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大小篆
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隶书
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秦始皇很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下面说一说草书。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所以在这儿也不多说了。
行书
最后说一说行书,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中国的四种古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笔画瘦直,刀锋毕露。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石鼓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故又名《猎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称《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历以风雨沧桑,终得以保存。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于太学,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
石鼓共10只,高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花岗石质,圆顶平底。每鼓分别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由于年代久远,辗转周折,目前石鼓上的字多已剥落,有的石鼓已一字无存。
石鼓自出土以来,历代倍受青睐,受到历代帝王主史家、书家的重视,考证甚多,且多有拓本流传。自唐贞观以来,论书者均以石鼓为史籀笔迹。从书法的角度看,石鼓文“如金细委地,芝草团去,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康不为语)。从所见字迹看,笔画粗细基本上致,圆活奔放,结体严谨,古茂遒朴而有逸气,为古文向小篆过渡的典范文字,被后世学篆者奉为临习正宗。
诅楚文为战国前期秦国刻石。是秦王诅咒楚文之文。详细年代及书刻、人物尚无定论。传诅楚文共三石,其一为“巫咸文”,初得于凤翔,326字。其二为“大沈厥湫文”,初得于甘肃平凉,318字。其三为“亚驼文”,为洛阳刘氏所藏。
现所见的诅楚三文均非原石,而是经后人整理摹写的。三文文体相近,向以“巫咸”为精,其笔迹超凡入妙,字法精工入微,实可与石鼓文相媲美。
金文
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多为记录礼典、征伐、约契等。是承甲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其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笔画和写法也各异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浩如烟海,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省郿县礼村的沟岸中出土,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耳直对称、圆底柱足,造型端庄凝重则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制最大的著名鼎器。内壁刻铭文9行291个字,记周康王23年,在宗周向盂叙述文、武、成三位先王的立国经验和殷王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 忠心辅佐王室,盂为感谢王命,于是铸此大鼎,以记其事。
大盂鼎为西周青铜器之重器,且铭文数量多,字大,笔法方圆并用,粗细富于变化,起止锐圆因势而异,体势严谨,遹瑰隽美,流畅宏灵,行气款形齐整,纵横疏密相当,实为西周前期金文典范。散氏盘,又名矢人盘,西周厉王(公元前857~前842年)时盘器。清乾隆年间出土,旧藏乾隆府内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厘米,口径为54.6厘米,铭文19行357字。记矢人将田地划付散氏所订约契,故而得名。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资料。铭文大字,笔法、结字和章法意态恣肆,奇趣横生。字大多取横势,这与大多取纵势的铭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给人跳跃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现了变幻多端的现象,给人以行止裕如,气象飘逸之感。为西周晚期的重要铭文资料。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金文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鼎通高53.8厘米,口径为47.9厘米,形制圆腹,足为蹄状。腹内铭文32行497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铜器。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辅助王室,并赏给酒食、衣服、车及武器,仪仗等物: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
铭文笔法严谨,结体劲瘦,取纵势,行气流畅磅礴,章法错落自由,实为金文中的瑰宝。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器皿。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盘为长方形,长137.2厘米,高39.5厘米,宽86.2厘米,重215.3公斤,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铜盘。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强族(即匈奴)于洛水之东,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铭文系四言韵诗,字虽大小不等,但体势优美娟秀,精巧玲珑,行款齐整,布白疏朗。在书写用笔上,落笔稍顿,收笔出锋已很明显,开启了石鼓文书体之先风,被当今书史谓之籀文。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贵宝。”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现代汉字与古文字的联接甲骨文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
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后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刘兴隆的《新编甲骨文字典》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刘星池的《甲骨文画帖字典》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部汉语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王本兴所著《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自此甲骨文与现代汉语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众多甲骨文学者历尽毕生精力,已辩识出甲骨文近两千个,辩识很难,经辩识后再认知则很容易。每一个小学生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这些甲骨文字。从而对自己一生的文字修养都有好处。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打起,而这本《甲骨文字典》则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
该书在2011年第二十届美术图书评比中获得“金牛杯”金奖。
保护和发展
保护中华民族500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给地印石家、学者和海外华人的迫切期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近查各地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文物建筑,常有弃置、拆毁、破坏情事,如:察哈尔省大同县辽代近建下华严寺的海会殿为借用之下寺坡小学拆毁;甘肃省山丹县唐、宋所建之庙宇及其中唐、宋佛像亦多为借用庙宇者所弃置损毁;湖南南岳祝融峰之上封寺近亦被全部烧毁,似此对国家保护古代文化之政策极相违背。兹特指示数点,希即令知各级人民政府严加注意遵守,为要。
一、 凡全国各地具有历史价值及有关革命史实的文物建筑,如:革命遗迹及古城廓、宫阙、关塞、堡垒、陵墓、楼台、书院、庙宇、园林、废墟、住宅、碑塔、、石刻等以及上述各建筑物内之原有附属物,均应加意保护,严禁毁坏。
二、 凡因事实需要,不得不暂时利用者,应尽量保持旧观,经常加以保护,不得堆存有容易燃烧及有爆炸性的危险物。
三、 如确有必要拆除或改建时,必须经由当地人民政府逐级呈报各大行政区文教主管机关后始得动工。
四、 对以上所列文物建筑保护有功者,得由各大行政区文教主管机构予以适当之奖励。盗卖、破坏或因疏于防范而致损坏者,应予以适当之处罚。
一九五O年七月六日
古文字艺术
古文字艺术,是借助古文字资源如碑文、器物、史实、思想、艺术、临写等方面,所进行一次艺术推广、教研、乐学、参与的形式展出。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价值。
古代汉字的字形和书写特点
详细...
详细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
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
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字形的发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81468.html?si=2
中国古代文字起源是什么?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很早就能用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公元前33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了一些黏土或石质的小书板。一个数字由一道刻痕标示,后面还有人名、动物名或食物名,这样的文字由一个图形或一个图形符号来表示。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150年,是包含了三种符号的严密体系,其中某些符号还注了音。由于象形文字极其复杂,一种简化的文字随即出现,这种文字逐渐失去了其图形特征,楔形文字就是图形文字演变的一个结果。
记得啊
古代文字
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等,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各国情形不一)。希腊和罗马,约当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公元476 年)。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现代人把清朝以前的时期都统称为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