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朝堂上,刚刚临朝称制的吕后让身边的宦官宣布:“江邑侯赵尧,欺瞒圣上,混淆视听,本当问斩,但太后念其有辅助社稷之功,特免其死罪,现撤销其爵位,贬戍为民。”
朝堂下跪着的赵尧,听完圣旨,不禁一身冷汗,差点晕倒在朝堂上。
怎么回事?
一、
刘邦晚年,对立谁做接班人的问题,煞费苦心。
经过反复考虑,下定决心要废长立幼。
但是当刘邦把自己的想法拿到朝堂上,来跟大家商议的时候,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直反对:太子乃国之根本,万万不能换。
刘邦始终无法把自己的爱子刘如意推为太子,心里很是忧愁,他担心的是刘如意今后的命运:自己活着,没有人敢动戚夫人母子;自己死后呢?谁能保护得了刘如意呢?
刘邦和爱子刘如意剧照
看到皇上刘邦闷闷不乐,赵尧趁机进谏:“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皇上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
刘邦说:“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
赵尧说:“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刘邦说:“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对。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
这几句赵尧跟刘邦之间的对话,有套话的嫌疑,赵尧就是要把主题引到周昌身上来。
但是,只要赵尧不说出周昌的名字,就不算作私,因为保护赵王刘如意之大臣的标准你已经说出来了,接下来让皇上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
当年魏文侯询问李克,有魏成和翟璜两个人作丞相的候选人,先生您觉得哪一位更适合作魏国丞相呢?
李克是怎样回答的呢?李克只把适合作丞相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摆出来讲给魏文侯,而不提这两个备选人的名字。这叫公事公办,不含私情,李克的回答极具智慧。
但赵尧不是李克,他有私心。
赵尧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
(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
于是刘邦说:“善!”(非常好。)
二、
赵尧把自己的顶头上司推荐给皇上,对皇上刘邦来讲,这是排忧解难,对自己来讲,其实是假公济私,有携私报复之嫌。
因为如果周昌调任赵国丞相,就等于降职,一下子从正国级干部降成省部级干部。
再者,保护刘如意是一项非常凶险的工作,弄不好就得脑袋搬家,甚至家破人亡!
周昌剧照
周昌在得知刘邦对他的任命后,就跟刘邦哭诉道:“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
刘邦知道周昌心里的难处,但是刘邦说,除了先生您之外,谁也解不了我这个难处啊!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
(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了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皇上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昌也没有办法再推辞,只得上岗,尽忠办事。
三、
赵尧这个人的为人如何,司马迁并没有太多描述,但他这一次向皇上举荐周昌,明着是为国君解难,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在报复周昌不重用自己。
司马迁这样写道:
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年虽少, 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周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摘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这一段大意是:当时有一个名叫赵尧的人,年纪轻轻,他的官职是掌管符玺的御史,赵国人方与公对御史大夫周昌说:“您的御史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您对他一定要另眼相待,他将来要代替您的职位。”
周昌笑着说:“赵尧年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几个信息:
第一,赵尧是个年轻人,是御史大夫周昌的下属;
第二,赵国人方与公觉得赵尧是个奇才,让周昌多多留意栽培一下赵尧。
第三,周昌对方与公的话不以为然,觉得赵尧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而已。
方与公对周昌的话里隐含着两层意思:赵尧这个人不但有才,进取心也很强,您得防着他点儿,不然您的位子可能会变成他的。
赵尧剧照
周昌的原则性很强,他有监察百官的权威,却没有看清楚身边的这个叫赵尧的年轻人。
赵尧知道领导并没有在意自己,他就要在领导的领导身上打主意了。
周昌老先生你既然不重用我,我就找机会在皇上那里参你一本。
周昌既不是贪官也不是皇上特别警惕的重臣,他是皇上的亲信大臣,所以找周昌的把柄比较困难。
但是,皇上有难处,臣子为皇上排解难处,借机把上司给挤走,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赵尧抓住了挤走领导的机会,略施小计,周昌终于被调到赵国去了。
周昌走了以后,御史大夫的职位就空下来了,皇上刘邦一时想不出作御史大夫的最合适人选。
当赵尧在自己身边做事的时候,刘邦仔细端详赵尧,心里想,没有比赵尧更合适担任这个职务了!
于是,刘邦任命赵尧做御史大夫。方与公的预言应验了。
四、
让周昌去护着赵王刘如意,明摆着是费力不讨好,还要顶着吕后的压力。
到后来,周昌没有能够保护赵王刘如意平平安安,又被调回了中央。
其实,别说一个小小的周昌,就算是满朝文武都联合起来,就能保护得了赵王刘如意和他母亲戚夫人的性命吗?
周昌不能完成刘邦交给的任务是必然的。
还好,周昌因为从前对吕后有恩,吕后并没有治他,他也不再见吕后,退出朝堂后三年就去世了。
赵尧呢?
在御史大夫的任上风光了十多年,还因为攻打陈豨而被封了侯。
当惠帝驾崩,吕后正式执政的时候,听说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在高祖时定下了保全赵王如意的计策,于是就除去他江邑侯爵位以抵其罪。这就是文章开头时发生的那一幕。
我们看见,赵尧通过小聪明上位,最后还是栽在了小聪明上。
赵尧不但官职没保住,连爵位也被撤了,而他坑的老上司周昌,除了仕途受些影响,其他的都安好如初。
我们拿赵尧和周昌的结局一比较,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在江湖上混,还是厚道一点好,喜欢耍弄小聪明,最后栽跟头的还是自己;厚道人可能会暂时吃亏,但是后来必兴旺。
天道有常,厚道赢天下,没有道德打头阵的阴人、耍人、治人,到头来不过是自欺欺人、挖陷阱自害己命而已!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