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溪山行旅镜心 戊申(1968年)作
款识:戊申夏五写呈至柔仁兄法教。大千弟张爰三巴五亭湖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大千晚岁因目力受损而不复绘工细之作,转而改绘粗笔划,并由之发展到泼墨、泼彩,甚至於彩墨混合,泼写兼施。本件作品正是大千晚年风格变化创新时期的作品。全幅山峦起伏,烟云袅袅,因势利导,直抒胸臆,与其同年绘给另一国民党元老张群的煌煌巨制《长江万里图》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巴山岩居图镜心 设色纸本 1969年作 题识:己酉花朝,病起晴窗拈弄,神为之王,以此寄呈端甫乡兄博教,大千弟张爰三巴摩诘山园。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
张大千在60岁之后达到艺术生涯的高峰,泼墨泼彩由心而发,将积淀半生的艺术实践用塑造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然而,随之而来的眼疾及日益加深的思乡之情也一直困扰左右,从此时不断出现的巴蜀题材的作品便可见一斑。《巴山岩居图》为大千于1969年春“病起晴窗捏弄”,整幅画作虽以小写意为之,但仍兼用皴法,作品用笔老劲苍古,对墨的把握游刃有余,山石、树木浓淡并用,浑厚丰富,耐人寻味。画面中飞瀑鸣泉交相辉映,山间小路蜿蜒通向林中幽居。不仅将巴蜀之地的云雾缭绕与树木葱郁塑造得淋漓尽致,亦足见作者此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久雨初晴镜心 己酉(1969年)作
题识:久雨初晴,小病方起,闲步园中。风日爽朗,墙角杏花盛开,神为之王。欣然涤砚,竟一日之功写此。寄上汉卿我兄,以代书尺报平安也。大千弟张爰,己酉上元。克米尔可以居。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世界、直造古人不到处
此幅《久雨初晴》作于1969年上元节,张大千在美国加州小城卡米尔疗养期间。久雨初晴,小恙方愈,又是杏花盛开的时节,心情如初霁的天空一样爽朗,精力也是十分充沛,笔下如有神助,竟一日之功一气呵成,以画代书,向老友传达平安与思念。
画面近景浅水中细草初长,中景茂林屋宇俨然,远处群峰环绕于烟霭之中,构图丰富,布局平稳,层次清晰,格调清新典雅。大千的山水在5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多为以抽象造意的泼墨泼彩山水,类本幅富于笔墨情趣的作品并非特别常见。
策杖寻幽处镜心 设色纸本 1969年作
题识:1.五十八年花朝写此,寄呈仰高道兄法家教正,大千张爰之巴五亭湖上。 2.求放心疑骑日月,得闲身已到蓬莱。朝元仗侣若可覩,手折芙蓉归去来。心疑骑日月,身已到蓬莱。明人题文殊院楹帖也,袭其语为小诗并书,似仰高吾兄博笑,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张爰私印、八德园长年、五亭湖
此画作于张大千巴西的寓所八德园中,上款仰高道兄为张大千家庭医师。1966年,张大千携全家至巴西圣保罗州东北慕义镇郊外购地置园,亲自规划设计出一个中式庭园,包括大风堂和有十亩水面的五亭湖,湖边广植水松、黑松,培植上千盆景,怪石嶙峋,面对如此湖光水色,大千时有佳作。张大千从敦煌归后,又大规模地收藏并临摹古代名作,在敦煌形成的富丽堂皇的色彩与古人优雅的笔墨成为张大千山水风格变化的资源,加之此时期接触到西方艺术,使大千笔下山水呈现出新的风貌,既有瑰丽雄奇的气魄,又有来源于西方艺术的色光变化,是如本幅,已可见泼彩山水之端倪,亦尚有古代山水之经典构图方式和意境的营造。
武陵山水立轴 纸本 1969年作
款识:△己酉元日,恭介履川道长兄七十大寿。大千弟爰三巴八德园拜寄。△人间游戏未华颠,七十逢春转少年(君方再娶)。吟就篇章惊宇外(君近赋登陆月球诗为亘古奇作),索图乡国慰樽前。赤眉诸夏看谁在,白帽辽东叹汝贤。待共武夷歌放棹,定知人识幔亭仙。国中山水大抵都遍,独环乡武陵未得一到,收京复当拉君为东道主人一快游也。俚语博笑。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巨幅《武陵山水》,是1969年大千旅居巴西期间,为贺挚友曾克端七十大寿而作。曾克端(1900-1975),字履川,其五叔之女曾正容,即为大千原配夫人。曾氏工诗善书。两人交往密切,常于书画间切磋相娱。适逢老友七秩寿辰,精心绘制,寄送贺寿。
画面先以泼墨打底,继以笔墨收拾,再皴写山石屋宇林木,营造空间远近,气魄雄放。泼墨表现出山势的浓郁幽深,因势稍加皴纹,即勾出悬崖峭壁。山径尽处,一亭翼然。墨块间留出空间,呈山中云水。画幅下端勾勒苍干老枝,以拓展画面的空间深度。于画幅上部的题诗,所用似乎是画树的同一只毛笔。书法笔笔着力,时而渴笔,偶有涨墨,平添几分墨色自然变化的趣味。题诗淋漓的墨色,不但使画面上粗犷的泼墨和用笔得到平衡,而且与造景的氤氲水气相得益彰。张大千的泼墨技法,发端于1956年。至1963年,其泼墨泼彩作品已越来越多。1967年,在技巧方面已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至1969年,张大千泼墨泼彩风格已臻成熟,这一时期的精作无数。如1968年,张大千绘出其一生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两件巨作之一《长江万里图卷》、1969年泼墨泼彩长卷《黄山前后澥图》及 1969年为董浩云所作的泼墨泼彩大横幅《峨眉三顶》等。
松壑幽居立轴 1971年作 (345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六十年嘉平月破四日之功,写寄鼎臣老弟,知予目疾稍瘳,堪舒远念也。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辛亥、大千世界、得心应手
本幅作于1971年,时大千远居美国,因目疾稍瘳,特写此画寄给刘鼎臣,以免后者的挂念。大千在患眼疾期间的作品并不多见,尤其此件,以传统笔法为之,整体精工整饬,更为难得之作。本幅山水颇似青城山景,山峦呈S形绵亘蜿蜒,如巨龙盘踞辗转,笔墨雄浑恣肆,山色青翠葱茏,极尽变化之妙。近景树木以石青铺底,以浓墨写出松针,以墨色晕化表现稍远距离的树木,仿佛树木逐渐消失在雾气中,造成空间虚化之感。中景的山峦为画面主体,画家以杂而缤纷的线条、皴法塑造出山体的雄浑效果和坚硬的质感。在一片清冷之中,左侧山岩的断层以赭石染色,再加之半山腰的数间屋舍,以暖色与青山深谷形成对照。大千旅居海外,但时刻不忘家园的山水,其笔下的山水实际上是他魂牵梦绕的家园,他将一片思乡之情凝注在笔下,故其山水栩栩如有神在。
观瀑图立轴 1971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秋水春云镜心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释文: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祗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六十年辛亥秋八月朔一日大千居士爰。
1971年6月,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大千先生于美国著名风景区“十七哩海岸”觅得一较大居所,四周苍松翠竹环绕,景色青葱可爱,先生将之取名曰“环荜庵”,经过多次的修改,挖池垒石,移花植木,直至八月方觉适意。此幅《秋水春云》作于1971年秋八月,画中连泼带写的“拖泥带水皴”,将笔触融入泼墨的流动之中,画面墨气淋漓,尤以线条浓淡的变化,最令人觉得清新,夹以破墨、苔点,将山石的前后距离分开,墨块处尤如草皮土坡,润泽而厚实,整个画面简单而不单调,有如禅画山水般的耐人寻味。
同在芳洲立轴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题识:癸卯之二月既望,写似代永乡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同在芳洲。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此作创作于1973年2月,张大千时年75岁。“芳洲”即指重庆。画面中描绘了两江交汇处的坡岸上,两友人依依不舍的话别场景。该构图喻指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朝天门码头,其地扼黄金水道要冲,历来为重庆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旧时张大千与罗代永辞别故土、奔赴海外之地。张大千题“同在芳洲”,饱含浓浓乡情,寄托了向往与罗代永同返故乡的心愿。画面近处岸边的树干倾向对岸,形成呼应,远方的山川起伏连绵,河水随着坡岸延伸向远方。画面整体设色清秀,赋之淡淡的赭石和青绿色,用笔水气较大,皴擦有序。
青山飞瀑镜心 1973年作峨嵋云烟图立轴 癸丑(1973年)作
秋山观瀑镜心 设色洒金纸 1974年作
款识:飞泉摇碧吟清弄,寒色凝空云脚霾。眼前便有千里思,旧笺一幅乡心梦。定斋兄送来旧藏意馨纸命写。六十三年元月大千弟张爰。印鉴:张爰(白)、大千父(朱)、环荜庵(朱)、独具双眼(朱)、光绪三年造素馨纸(朱)
这幅浅绛山水就有明显的石涛遗韵,山石的皴法与用笔尤为突出。章法的布局上却有己意,构图大胆,将瀑布安置在画面中间偏右处,利用两侧的山体来遮挡,层现出高远与深远之势。浅绛山水的具体绘制过程,陈滞冬在《张大千谈艺录》中详细作了记载——“浅绛画的画法,画时仍和墨笔山水一样,先用淡墨画就大体,再用较深的墨加以皴擦,分开层次,等它干了以后设色。在景物上,由淡到深渲染数次,等到全干,再用焦墨渴笔,加以皴擦勾勒。树木苔点,拿淡花青或汁绿,一处一处地晕出来,当向阳的地方,用赭石染醒它,这是最要紧的。屋宇上色,则拿淡墨或淡花青代表瓦屋,拿赭石来代表土屋和草屋”。从文句中不难看出两个信息,第一,是幅画作的用纸是素馨宣,为明代宣德年间所造,时至今日已是国宝;第二,诗句反映出张大千的思乡之情,民国六十三年(1974),此时的大千已经在台湾多年,思乡之情与日递增。
夜泊图立轴 1974年作幽谷重泉立轴 泼墨设色纸本 1974年作
秋山图立轴 设色纸本 癸丑(1973年)作
题识:1.两年前绪静小友年十岁,抵正可以居省予起居,并索予画,予素嘉其慧小而知礼,及思命笔为当,时目疾方甚逡巡未果,固未尝顷刻去于心也,比还八德图而绪静年十二矣,长身玉立与予非特姻亲之好,而契渊之深,更在世情之外耳。中华民国六十二年癸丑四月十一日。爰翁年七十有五。 2.四五年未尝自盖印,顷自盖之遂尔倒置,老至可为一笑。爰翁又记。 钤印:张爰、三千大千、大千父
此作为张大千浅绛山水作品。浅绛山水,多写秋景。这是创始于黄大痴,后来南宗派把它作为标准,用色拿赭石做主体,在林木上面略略施点花青。大千居士先用淡墨画就大体,再用较淡的墨和着浅赭石加以皴擦,分开层次,再用焦墨渴笔点苔,勾勒树木,加以皴擦晕染。向阳的一面,用赭石染醒它。屋宇上色拿淡墨代表瓦屋,淡赭石来绘土屋和草屋。张大千这件山水作品,构图开阔疏朗,构图奇绝,留白处与山峦起伏形成丰富和谐的画面对比。江帆点点,云天一色,是为大千居士的精品之作。
赤壁夜游镜心 设色纸本 1974年作
黄山绝顶手卷 设色纸本 (246.4万元,2009年11月北京翰海)
款识:1.三游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锁晴明。平生几两秋风履,尘蜡苔痕梦里情。 2.莲花峰下蒲团松。 3.磴绝云深不可行,短硚央喜得文撑。攀松缩手防龙攫,据石昂头与虎争。肖物能上天空咄,散花偏着佛多情。题诗好付魈夔读,淡月空蒙有啸声。 4.散玉坞扰龙松。 5.始信峰峦杂俊雄,春云摇宕碧葱茏。黄山自檀波澜妙,才兼翻怜五岳穷。 6.清凉台破石松。 7.灵琰仁弟留阅。爰居士。
张大千一生所作山水手卷极少,仅存数卷,皆为精品,令人赞叹不已。此件手卷为难得巨构。图绘为黄山,山峦重叠,云雾显晦,翠色溟溟如海。此图基本画法是复笔重色,加小片泼彩。多处无具体物形,但观者一望而知那仍是山,是山云相交所产生的茫茫一片翠色。他使那些翠色带上了几分神秘感、神奇性,从而增强了全面恢宏浩大的壮美效果。这种宏大的布局,非常人所能及。正如叶浅予评价:“(这种布局)必须具备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才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观大风堂上此作,信然。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在这个巨构中充分得到体现。此作品前后七帧,均有落款、钤印。山水云雾相连一体,合而成卷,尤为难得。
松声雷鸣
《松声雷鸣》中只见大片泼墨,其上松枝数茎,则为粗笔焦墨,颇有风驰电疾之势。大千世丈与家父母及其他友人游日本名胜天桥立遇雨。一众既返旅舍,大千世丈兴之所至,未及更换濡湿的衣履,立即作画题诗。真挚的感受,付于淋漓的墨韵,令观者分享其冒雨冲风松间吟啸的豪情胜慨。
溪山高隐镜心 甲寅(1974年)作
三到黄山绝顶行镜片 设色纸本 1974年作
石门秋色图立轴 1975年作
题识:六十四年岁乙卯十一月写石门秋色图,寄似景卿仁兄方家法教。大千张爰。环荜盦。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聊可亭、三千大千
山居图镜片 设色纸本秋山论道图镜片 设色纸本 1975年作
清湫高怀立轴 设色纸本 1975年作
题识:1.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贯(无)百流 ,行遍溪山爱幽壑,高怀惟是有巢由。爰翁,六十四年秋日环荜盦。 2.案头适有明,拈笔写此,颇似赵善长,因题以寄联奎乡兄,知贱疾瘳也。大千张爰。钤印:环荜盦、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乙卯
《清湫高怀》是大千为在台川籍友人王联奎所作。画中峭壁从中景处兀然而起,山体立面略施马夏一路的斧劈皴法,墨色分明暗阴阳,淡赭晕染峰峦连绵的远山,瀑布悬垂的峭壁上,横斜一树,红叶点染,颇有野逸之致。峰前缓坡上,一高士策杖驻足,回首等待正躬身上行的同伴。山脚处坡石层叠,相接的茅舍微露出檐顶。画家以放纵的笔法,勾勒皴擦山石,草木皆以湿笔,偏于画家此一时期已臻至境的泼墨效果,水晕墨染间,有朦胧氤氲的气象。画上题诗见载于《张大千先生诗文集·卷三》,将时间定为1979年冬天作,其实此诗是1930年代初期,谢稚柳为大千代作的题画诗,大千晚年将原诗中的“觉百流”改为“贯百流”,将“行遍山丘”改为“行遍秋山”。大千喜好此诗,于画作上屡屡题之,在1961年一幅《林窈清湫》题识上点明了诗真正作者的秘密。
碧苔芳晖镜心 设色纸本 1976年作桐江鹭鸶门立轴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峡江归帆镜心 1975年作
张大千创作此幅山水时,正值1975年花朝节前后。花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当时张大千正寓居美国加州“环荜庵”。身在异乡,适逢佳节,不禁令人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张大千先生虽身在海外,画中山水却是一派蜀川景象,可想先生晚年思乡之心切。旅美期间是张大千晚年创作的鼎盛期,其最具创造性的艺术成就“泼彩泼墨”就完成于此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张大千将细笔画风向粗笔、破笔、泼墨方向转变,以泼墨为主,兼泼少量颜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画面上的泼彩逐渐加重,泼墨更加纯熟。此时,泼彩法和泼墨法成为了其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臻于化境。此《峡江归帆》的布局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呈“S”型回环。远山苍茫阔远,赭石设色;近山峰壑陡峭,泼墨为之。画中精彩还在留白处,这不仅展现了水之灵性,而且凸显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可谓水、墨、色全面运用,极尽用笔变化之能事。
松崖论道镜心 1976年作
峡江听音镜心 设色纸本 1976年作云帆过江立轴 1976年作
观瀑图镜心 水墨纸本 1976年作
山家柴门立轴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此幅作于1977年12月,是年5月,耄耋之年的张大千终于叶落归根,由美国返台湾,并在台北外双溪择得十分中意的地方筹建新居摩耶精舍。大千暂居云河小榭时,连日与旧友新知雅聚,心情十分舒畅,从题跋即可看出:“故人相约到山家,行近柴门路转斜,瀑布声喧鱼眼起,呼儿竹外与煎茶。”这是一个用访友、涉山、煎茶等几组镜头贯穿起来的温馨场景,代表了大千晚年的心绪。
此作采用小景式构图,平和中有奇崛,一截山脉呈对角线状从画面左下方延伸至右上方,山脉两侧是云雾和深涧,云雾处缭绕,绝壁处险要,将山峦衬托的更加坚挺幽深。山右开阔处的水面上停泊一只小舟,舟上一个童子背面而坐,两位古装高士执杖行走在半山腰,一人回顾,似在询问路径,山顶的三间茅屋即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画面取自“深山访友”的传统画题,在幽静的山居景致中展现出一个诗意的古典世界。画中山石纹路勾勒入微,以淡花青、浅石黄分别薄染轻晕山体,清丽透亮,柔和温润,人物几笔勾勒,神韵即出。整幅笔法精致典雅,风貌清新俊逸,在大千晚年的山水中已不多见。
虎岩山居圖設色紙本 橫屏 1978年作
款识:虎岩山居图。苍山头,山寺尚斋梁。山僧不管人间世,闲坐山廔看夕阳。六十七年戊午夏漫写并拈小诗,八十叟爰。钤印:张大千、爰居士、大千毫发、大千长年、大风堂
春江钓艇镜框 1978年作
峨眉三顶横幅 纸本横披 1978年作
款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戊午重九之前二日,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峨眉三顶》作于当年重阳节前二日,以早年游览过的峨眉山为忆写对象。对张大千而言,峨眉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座距张大千家乡不远的名山,风光秀丽,曾吸引张大千自1939年6月至1948年8月十年间五次登临,其中1944年9月和1945年4月半年间竟两游峨眉。峨眉山给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还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可见他对峨眉的深情。
张大千还作有《游赞峨眉山》诗,云:“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这首诗题于本幅《峨眉三顶》,诗后说:“偶忆战时还蜀登峨眉小诗写此,不必尽与境合也。戊午重九前二日,八十叟爰。”说是偶忆,其实是时时在胸的,故在登高思亲的传统节日前后作画如此,自然不是无心之笔。李永翘《张大千年谱》中也载有张大千同年重阳所作《荷塘图》,并题诗说:“船入荷花里,船冲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两幅在创作时间上如此接近,其题款表意又如此相类,可知张大千当时心境。
《峨眉三顶》的构图极为奇特。全幅淡设色,突出峨眉山隐约于云雾缭绕中的特点,只在画幅的中心施以少许浓墨,读来别有身临其境之胜。而隐约于山顶的屋宇,除了点睛之用,恐怕也是家国情绪外化的着落点了。
秋山云树立轴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题识:久薄兰亭有俗骨,每憎俗恶累痴迂。略回旋转天钧手,唤得荆关起坐隅。爰翁年七十有九。 钤印:张爰之印(白文)
大千居士(朱文)
镜心 1978年作
江山帆影镜框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江山帆影》为张大千于1978年左右所绘,大千先生作此画时画风已由传统走向泼墨创作,墨泼写在微湿的纸上晕染出山势一片空灵,画面、云水飞动江天一色,近处山石林木,以近石涛法点写,使写意的画面与传统山水意境结合,笔墨不多,然造境浑然天成。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洋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于无穷变化中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尤为可贵;大千的笔墨,60岁以后达到苍浑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江山帆影》就是此时之作。高士坐山望川,气韵生动,怀古思幽。两山盘桓而起,挤出山间飞瀑直落清潭。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如入清新绝俗之径,透出一股出尘脱俗之气,当为即兴神来之作,气壮而笔厚。
晚归图镜心 1978年作 (207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流水含云密,渔人罢钓归。山中境何似,落叶鸟同飞。此诗石师屡书之,不知是否师自作也,爱其高旷,因亦写之。八十叟爰。钤印:摩耶精舍、大千唯印大年、戊午、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幅《晚归图》是张大千于1978年所作,是年台北市外郊双溪处的“摩耶精舍”落成,画家便于此完成该作品。画中近景石岸高低不平,曲梅一株立在岸边,小桥斜出水面,笔墨戛然而止,无际的水域引人想象;中景一长岸曲折伸出,一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里拿着鱼竿,朝远处的农舍走去,正是“流水含云密,渔人罢钓归”;远景数座农舍掩映云雾之间,群山连绵,幽深苍郁。张大千用笔清润雅健,明丽秀逸,一笔一划无不是意在笔先,匠心独运。整幅画面清朗逸致,潇洒工丽,具有一种清澈透明感,充满了生动灵逸的气质。
长风万里立轴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长风万里。六十七年戊午六月十二日,云生贤弟六十生日,无以将意,写此颂之。小兄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幅《长风万里》图,为祝贺孙云生六十岁生日而作。长松峻岭,片帆点点,气势雄浑壮阔。茂密的松林依山式布局,笔笔写出,敷以浓重的绿色,极蓊郁苍润;山石以赭石皴染,淡绿的山顶与赭色的峭壁,令画面清新而生机无限。远处的帆影,简淡轻快,写出水天一色,增添了画面的空间感。
黄鹤山樵淞峰书舍图立轴 1978年作
八桂群峰立轴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八桂群峰剑簇攒,雄奇秀拔照人寰。尽收岚翠为霖雨,看洗斜阳血色殷。爰。此予四十年前所作,今苇窗兄海外得之嘱为题记,以志留念。六十七年大千爰。钤印:张大千、张爰、大千居士
策杖访友镜框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款识:谷深幽径回,路转列峰斜。六十七年戊午二月二日,摩耶精舍写此意不在元人也。爰。钤印:张爰印信、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看山还是故乡青
戊午1978年,张大千在台北的宅邸摩耶精舍建成峻工,晚年创作的精品皆出于此处。虽是阔别故土地多年,笔底风光却仍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青城山。蜀道之云雾缭绕,谷深林茂,幽静闲逸令他魂萦梦绕,化作笔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奇崛之景。
本幅参用巨然、王蒙的笔法,自披麻皴而牛毛皴,中侧锋相结合,兼秃笔混点打苔,其笔墨意韵特多元人山水清润浑厚,而繁密苍茫,不同凡响。故款中有“写此意不在元人”,其胸襟气度已自出机杼,得与董巨分庭抗礼。历尽沧桑世故,一代名流耆宿,欣享桑榆晚景,笔力老而弥坚,画面更显雄健浑厚、得意忘言之机。
庐山高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368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识:1.庐山高。八十叟爰,双溪摩耶精舍。 2.六十七年戊午秋孟,恭介太希吾兄诗雄八十华诞,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以介眉寿
中国大陆的名山,多半印有大千的足迹;而大千画名山,则泰半是他曾身临其境的实景。然而此幅画的庐山却是大千从未亲履之地。明代大画家沈周,为其师陈宽祝七十大寿所绘巨幅的《庐山高》,以示景仰与恭贺的双重心意。实际上,沈周也未尝一至匡庐,乃是由历代诗文地志得其大概,写崇高峻伟的名山,象征乃师德高望重的风骨,以示其仰之弥高之忱。大千先生于此套用古人画题,用以贺老友刘太希的八十华诞。
此画应是大千在摩耶精舍内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大千曾临摹过沈周的《庐山高》,然而此幅纯粹出于大千的想象,虽为同名,但其内容则与沈周所画全然无关。唯有在画面左方,同是描写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名瀑,是两画的共通点。大千此画的瀑布,由峰顶直下深谷,没入云雾之中,仍有别于沈周强调“直下三千尺”瀑布的高度。大千山石皆以淡墨粗笔皴擦,再以浓墨钩提,笔意苍莽,以八十高龄犹见其活力不减。
溪山高逸镜框 设色纸本 1978年作山居渔影图设色纸本 1975年作
杜甫诗意图镜心 纸本 1978年作
款识:六十七年戊日上元摩耶精舍涉事,八十叟爰。题笔因经大兄方家教正,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张爰印、蜀郡
此幅《杜甫诗意图》为张大千在搬入“摩耶精舍”当年而作。此幅作品立轴式构图,画面远处山峦蜿蜒,略呈“S”形,山石墨线勾勒而出,淡墨皴染为之。山脚处留白,营造出浩渺的意境。中景处草木葱郁,数间房舍隐于其间,一艘渔船停于门前水面,树木多用晕染,墨色浓淡表现其变化,农舍数笔写出,极富意趣。画面近处山石突兀,松枝双钩添墨,遒劲有力,旁边树木枝干多用横笔写出,极为茂盛。整件作品虚实结合,中景处的留白使画面空间感更强,作品更注重对笔墨的驾驭,线条自然天成,墨色变化丰富,体现出张大千对古人成功地继承和才气。
峨眉雪霁图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667万元,2011年5月北京嘉德)
题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始知神秀在西方。四十年前过蜀,初登峨眉,口占此诗,以为仲翔二哥诵之并写图呈正,弟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戊午、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水村渔家镜心 纸本 1978年作
题识:落日西风野水湄,扁舟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尽,斜竹还抽独茧丝。六十七年戊午夏写似馥生仁兄方家两正。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邪精舍
青嶂夕阳图卷手卷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湖头艇子廽青嶂,山下人家半夕阳。戊午元月,八十叟爰。钤印:张爰、大千鉨
引首:青嶂夕阳。庚寅夏五月,健碧海上书。钤印:陈氏、健碧、秋兰、长年
从张大千泼墨泼彩画的发展来看,至70年代后期,其手法越加粗放,色彩愈加大胆,但抽象与具象的融合更加自然,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更加和谐,潇洒恣肆中孕育着成熟和凝练,豪放和张扬中隐含着沉静和内敛。此图当为代表其晚年泼墨泼彩画的一幅佳作。日月潭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曾有诗曰:“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可概括其“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画面在横卷中展开,左、右前方各有大片开阔水域,后侧为连绵的低矮群山,一座半岛状山峦突出于画面正中,不规则的山形水貌表现出了日月潭之“山水环抱”的地理特征。山峦以泼墨、泼彩法为之,亮丽的色彩、湿润的墨晕,看似无意识的流动,最终组合成一个具有明净、沉郁氛围的幽深景致,色块的转折衔接处了无痕迹,唯见光与影的变化,颇有梦幻般的色彩。与这种强烈的、甚至虚幻的色彩效果相对应的是以精细笔法勾画出来的岩石、庙宇、小桥,将观者又带回现实之中。
云瀑图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石涛笔意立轴 1966年作松风策杖设色纸本 1977年作
罗浮白鹤观立轴 纸本 1979年作
款识:白鹤观前琼燕飞,山民争说鲍姑归。自是仙家爱荆布,近来不着五珠衣。罗浮白鹤观北为大石,有蓝纹,宽二尺许,长数丈,如铺布,呼为鲍姑晒布台,忆写之恭介立夫先生八十大寿并请禄卿夫人法教。己未七月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以介眉寿(朱)
上款立夫即陈立夫,禄卿夫人即陈立夫的夫人孙禄卿。此幅《罗浮白鹤观》是张大千先生为陈立夫八十大寿精心而作。
张大千的山水画,与其读万卷书、临万卷画、行万里路不可分开的。大千早年倾慕石涛及其它明遗民画家,进而“取唐人的朴厚,宋人的法度,下至元明人的笔墨意境,上下千年,融会贯通之。”更受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感召,遍游名山大川,将祖国壮丽河山尽收入画图中。大千的山水画后期转向泼彩泼墨,但仍有传统笔墨的画作。《罗浮白鹤观》属于大千学古而通变,摹古而创新的山水画。该画的前景是茂密的松针,主体是巨大的山峰岩石;画中干笔湿墨浑为一体,那萧散而雄浑的皴法,那清澈而浑融的水墨、花青及赭石的晕染,在沉雄中见清幽,在法度中见恣肆,造成了一种特别的笔墨效果,一种磅礴的气势奔突而出。
万仞峨眉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岁看万仭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峭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蜀郡张爰。
此幅《万仞峨眉》虽未落年款,但从画风和“摩耶精舍”朱文印断此作品当属大千八十岁以后,定居台湾新住宅名“摩耶精舍”后之作。峨眉山地处四川境内,与同是四川境内的青城山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美名。张大千对家乡的这两座山再熟悉不过了,曾以两山景色为题材画过许多山水。大千在这幅作品中以青色和绿色为基调,于单纯处见纷繁,以粉色作衬托,红色作点缀,细微处见变化,形象明丽,融具象于抽象的意蕴中,以具象为主导,不忘传统,追求现代,既用传统的点线勾勒山、树、房,又用现代开创的“泼彩”描绘山中云雾,古今合璧,相应成辉,堪属晚年精品之力作。
华山苍龙岭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百尺苍龙岭,垂天翼大云。明星怀玉女,大树老将军。此间宜痛哭,何处见尘氛。济胜夸腰脚,猿猱得旧群。六十八年秋,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长共天淮老(白文)
苍龙岭是西岳华山的著名险道之一。“自古华山一条路”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鼓足勇气爬上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大惊失色,认为难以生还,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放声痛哭,后人遂把此地命名为韩愈投书处,山势之险觉如此。此图布局高远,充实饱满。画中云岩出没,虚实相生,峰峦如怒,一条山路蜿蜒盘旋,如苍龙腾空,惊险万状。
松山观瀑图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求放心疑骑日月,得闲身已到蓬莱。六十八年七月,摩耶精舍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己未
此图为大千居士八十一岁时所作,前景画乔松盘踞,树杪悬飞瀑两股,蜿蜒跌宕而下,水雾弥漫之间有高士拢袖而立,若听流泉,若吸烟霞;对面则有高山峨峨,以大千晚期惯用的泼墨法泼出大片苍茫浑厚的山体,再以细笔勾勒,用线玲珑婉曲亦不失拔,颇得清湘道人神髓。
泥凼风景图设色纸本 1979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是张大千根据何应钦向他所描述的贵州老家兴义县泥凼镇的风景凭想象画成,为贺何应钦将军90大寿。此图近景画林木环掩屋宇,泼墨泼彩,色泽鲜丽,后耸悬崖削壁,以干笔皴擦,笔势雄劲,颇状林壑之美。画中泥凼小镇那参差错落的房舍、崎岖的羊肠小路,令人心驰神往,那高耸的悬崖峭壁,那南方小镇的风土人情,那泥凼石林的绮丽风光,如一幅长卷在眼前飘过。
与山河并寿图立轴 1979年作
款识:贵州义兴县西南群山峰峦雄丽有泥荡者吾友何上将军之故居也是地北有悬崖峭壁其顶名“观崖”。乡人称之为“点将台”,东望日出。平望野,千里地灵如此兄生人杰,岁在己未春,上将军年跻九十,生平功在国家,当兮人瑞,昔杜少陵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曲尽其林壑之美,惜广文未为作画,余取少陵诗意写此图以祝,上将军与河山并寿,大千弟张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文未为作画,余取少陵诗意写此图以祝,上将军与河山并寿,大千弟张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八十以后作、摩耶精舍
此图是大千为国民党元老何应钦90大寿所作。从题字中,可知何应钦故居为贵州省兴义市泥荡镇(现泥凼镇)点将台(现己建成“何应钦故居”),此处乃其父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当年其父请风水大师反复踏勘地形位置,走至半山腰时发现此处地面潮湿,便派人挖掘,竞刨出一股清泉,此位置背靠大山前朝桂北丘陵,千山万壑,好像百万雄狮,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此地势被称为“千峰来朝,万山俯首,大将点兵”,故将此泉眼处称为“贴将台”。题跋中所说杜少陵诗意应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张大千借用诗中何将军之名,创作此图以祝何上将军与山河并寿之意,是张大千运用传统技法、精心绘制而成。此图枝杆交错略施红点,信笔随意技法老到;石台之上高士安翔端坐,放眼远眺,似有所悟。画面宁静,色彩丰富,是其晚年的精品之作。
溪山萧寺镜片 纸本 1979年作
中国画自古以来崇尚清雅飘逸,要使画品超脱,最好不食人间烟火,纵观近现代中国画坛,只有张大千有此清高与洁凈。大千之笔,美在纯凈无瑕;其画品意境之高,堪称独步。这是一帧张大千在摩耶精舍的遣笔之作,摩耶精舍,这里山环水绕,环境雅致,草木华滋,山川清淑,正是诞生艺术佳品的天然空间。张大千晚年在摩耶精舍的笔墨造诣不断千锤百炼,虽然饱受目疾的困扰,但是他胸中的奇情却是丝毫不受干涉,反而愈加壮观醇美。该画作于1979年,正是伊人笔墨渐造高华之时。此帧《溪山萧寺图》笔墨纯粹娴熟,造境情境高古,山岳遥相呼应,虚实在对应中升华。中景一段,尤为开阔壮美,大量的留白很好的衔接了远景和近景,又将中景的小桥突出出来,笔墨奇幻,美不胜收。惜上款人不欲为人知晓自己的身份,以墨涂之,成为小小瑕疵。
秋山图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晚山静悠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晖弄晴晚,犹暖旧林扉。六十八年秋,摩耶精舍写并题,八十一叟爰。钤印:张大千、寂苦斋、己亥己巳戊寅辛酉、摩耶精舍
《晚山静悠图》创作于己未(1979年),时张大千81岁高龄,定居台湾。大千晚年的作品将传统笔法与泼墨泼彩的技法融合在一起。近景的中景的山石有清晰的轮廓线,但山体是通过墨色层层渲染出来的,皴笔不多,仅以色彩的冷暖与墨色的浓淡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和质感,冷色调的山林间散布着的红屋顶为画面增添了温馨的氛围。远山在弥漫的雾气中显出不规则的形状,这种效果正是画家在其晚年的泼墨泼彩技法中探索出来的。整幅笔墨潇洒率意,意境宁静清旷。张大千画雄奇多变的山水,既得益于古人滋给养分,还受到了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的影响。
黄山光明顶镜框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黄山光明顶。六十八年己未八月摩耶精舍写似,八十一叟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大千毫发、己亥己巳戌寅辛酉
张大千曾于1927年、1931年、1936年三游黄山,并吟诗作赋,尽情讴歌,名川大山中,先生独爱黄山并推为第一,直至晚年侨居海外,依然魂牵梦绕,恋恋不忘黄山美景,黄山之天都峰、始信峰、光明顶、莲花峰等名胜俱入笔下,皆烟云缥缈,变幻万千,大受艺坛人士及观众赞赏。日本画人并推崇张大千为“现代黄山画派始祖”。此幅作品为大千先生晚年佳作,画风已登峰造极,其意象万千的泼墨泼彩被广为推崇,另一类笔简墨淡,惜墨如金之精品闲作渐为人爱。画中大千先生以兼泼墨带写意的手法,描绘云雾缭绕的山林,光明顶上,险峰峻岭,奇石怪松,持杖老翁极目远眺,与天地融合,颇有君临天下之气势。
长风万里镜片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万里之行,从此始矣。六十八年己未闰六月,贤贤世讲负笈美东,写诸葛公语以送其行。八十一叟爰摩耶精舍。
1976年大千78岁时举家移居台北。于台北市外双溪亲自设计、营建摩耶精舍,1978年完工。精舍是一座两层四合院建筑,中有天井,庭院宽广,园林造景艺术气息浓郁,是大千晚年的最后居所。大千晚年创作,限于目力和健康状况,在泼墨、泼彩外,多为写意之作,作品老笔纷披,雄恣豪放,多以气魄取胜。此画是为友人后辈负笈远游送行而作,以阔笔写意为之,绘江天寥廓,孤帆远去,近景石岸,杂树萧疏。题诸葛亮送吴使语“万里之行,从此始矣”,寄托了大千对晚辈的期许、勉励之情。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秋山萧寺立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494.5万元,2012年5月中国嘉德)
释文:平生低首王黄鹤,鬼面牛毛几辈夸。偶为若翁成宅相,未应似舅始家。王叔明有秋山萧寺,为世名迹,庞莱翁虚斋所藏,四十年前尝数数观赏此写其意,未能一一位置。古人云师其心,不师其迹,良以自愧。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八十叟爰。
石涛可称张大千艺术上的“楷模”,当他追源溯流而找到石涛技法的渊源王蒙及董源、巨然时,对王蒙的研习便成为他终身不辍的功课。这幅作于张大千八十岁之际的《秋山萧寺图》,即此种研习之精品。由款题可知,张大千曾在本幅画成四十年前,于收藏大家庞元济处,得观王蒙《秋山萧寺图》真迹。初观原作尚不能得其真意,四十年艺途之后,张大千尽得王叔名笔墨技法精髓,遂下笔临摹。又将其自创泼墨泼彩之法融于其间,故而此作堪称张大千化古法为己用的创新之作。全画以淡色浅绛为主,绝少勾勒皴擦。于山石阴阳两面分施淡赭石、淡花青色敷染,以标明山峰的阴阳背向,其色调淡雅,见文人逸致。画作之纸亦精挑细选,其纸质细润,光滑如镜,下笔顺畅不滞,发墨淋漓不黯;既师法前贤,则所呈色泽沉稳内敛,燥猛之气全消,古意渗溢纸上,益收牡丹绿叶之效。画家心思之细巧,于此尽见矣。此作正如题跋中大千自云“古人云师其心,不师其迹”一般,画面结构取王蒙满实繁密而不失空灵的典型构图,又舍其解锁、牛毛等绵密笔法,而以自创的墨彩晕染之法敷染山石质量。作品于黄鹤山樵之法中出入自如,足见张大千晚年笔墨精熟之功。
夕阳千叠山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杜甫诗意图镜心 纸本设色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己未十月拈少陵,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句写此。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大千毫发(朱文)、己未己巳戊寅辛酉(白文)
是幅《杜甫诗意图》高耸入云端立于画面中央,峰顶屋舍俨然,峰后远山朦胧。画幅左下方湖天渺茫,风帆隐现。右下端着两株长青松柏,山径蜿蜒。画中山石以淡墨粗笔皴擦,轮廓线条与皴擦肌理坚硬而凝重。松柏林木以浓墨勾提,笔意苍茫,蕴藉而深沉。整幅画面以透明的大片花青为基色,树木葱茏,雾气氤氲。而主峰设色偏亮,显夕阳返照之色。山体、树木向阳面及布帆、屋顶均染上暖色。整幅画面因冷暖对比,及色彩本身的浓淡变幻,而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表现出的,正是杜少陵诗中所言:“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的景象。取其意而得其实。此图创作于己未(1979年)十月,时张大千81岁高龄。
溪江泛舟图镜心 纸本 1979年作
款识:湖北归来日落,扁舟满载西风。目送一行白鹭,秋怀欲与天空。八十一叟爰。印鉴:张爰、大千居士
此作品作于1979年,其时,张大千年逾八十,艺术正值炉火纯青之巅峰状态。除了举世闻名的泼彩之外,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也突破传统藩篱,进入其独有的“自由王国”。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张大千晚年山水,把写实和写意进行综合性嫁接,对没骨和破墨予以承继性发挥,同时与设色系统交集,使水墨和色彩融汇合成,发挥了色彩与水墨的双重魅力,极大地张扬了色彩力量,用笔、墨、色三位一体的整体语言。
仿郭熙幽谷图立轴 1980年作
款识:郭河熙幽谷图(河阳)。此图为安麓邨旧物,清末归西江蔡金台先生。先生与先衡阳曾农髯师为至友,其所收藏往往寄存斋中,三十年前两公俱归道山,此画遂不知落于谁氏矣。予尝为髯橅之,尚能记其大略,摩耶精舍与二三朋好闲话,为拟写之。六十九年岁庚申岁不尽日,八十二叟爰。此原画本为半幅,若能窥全豹,其构景幽邃当不可思胜也。大千再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
《幽谷图》为北宋郭熙名作,旧藏宣和内府,康干时为安岐所得,清末时归庐山蔡金台。张大千应是三十年代居沪时通过曾农髯见到此画。当时的大千正在摹古、临古上下功夫,遇名作佳构必临橅之,于此幅郭河阳名作想必得力良多,大千晚年泼彩巨制《幽谷图》其实就是对郭河阳此幅的“现代性翻译”。
此幅《幽谷图》为大千1980年所作,时大千已返台定居四载,亦已迁入摩耶精舍,安享晚年。而其画风亦由绚烂至平淡,渐趋朴茂厚重。此幅多用干笔写出,布局结构与郭河阳原作相几类似,时隔多年,依然熟稔于胸,大千“背临”的功夫可见一般。整幅苍厚拙重,人画俱老。大千于一侧配以长题叙其原委,益增此幅美术“史”之意义。
阔浦遥山设色纸本 1981年作 (1930.72万港元,2010年4月苏富比春拍)
款识:七十年岁辛酉三月十七日,兆申道兄见过摩耶精舍,食牛肉面。极赏予烹煮之工。予惶惶无所对,极半日之力写此呈正,谨报奖誉之厚。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福寿、大千父、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题识(裱边):庚申十一月自摩耶精舍归,赋呈四诗。辛酉三月获此巨幅。壬戌中秋补书幅下。江兆申记。藏印:“江兆申印”、“茮原”、“灵温馆”、“我于维也敛衽无闲言”
江兆申署签,题诗堂并跋签书大千居士画《阔浦遥山图》,乃大千先生晚年惬意之作,记录了他与江兆申先生的友谊。
该作品创作源起于摩耶精舍中之美食牛肉面,堪称艺坛逸事,也反映了画家豪迈重友情的性格,两人交情自非泛泛矣!大千对他亲自督工烹煮的牛肉面,非常自傲,督工也非常认真,在吃牛肉面的那一天,即使在作画,他心里也会念着厨房里的牛肉面。这幅画,在江兆申兄生前,一直挂在他埔里别墅的正厅墙壁上。”
金刚山虎头岩镜心 设色纸本 辛酉(1981年)作
题识:乍别金刚五十秋,老夫无日不神游。何当结个茅亭子,作画朝朝看虎头。七十年辛酉二月初三日。基洞仁兄明日即返珂里,来别摩耶精舍。因写贵国金刚山虎头岩以赠其行。愧未能传其雄姿猛势,聊以寄意尔。八十三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画描绘的山景是朝鲜胜景金刚山的虎头岩,张大千先生在1927年秋冬之际,随日本古董商江腾陶雄从上海前往平壤,曾游历此一名山。由于大千先生认为“朝鲜金刚山大似我国黄山”,因此在30年左右多见大千画该山景致。
大千此画以简笔勾出金刚山虎头岩的“雄姿猛势”,岩下的山崖上筑有茅亭一座,正符“何当结个茅亭子”的诗意,当然也是为了要“朝朝看虎头”。现在因为一位韩国友人,触动大千对早年恋情的回忆,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却早已人事全非,在这种不胜唏嘘的情怀下描绘此景,景色如何已成为次要,金刚山虎头岩也只不过是创作的借口,或移情的寄托。
忆蜀中山水镜框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扬雄投阁动微尘,庾信江南白发新。何必文章惊海内,稍怜林壑念闲身。七十一年上元,忆蜀中山水,以一峰道人笔法写此寄意。八十四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海棠盛开。钤印:张爰、大千父、壬戌、己巳己亥戊寅辛酉、摩耶精舍
高士观云镜框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57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传是秋拍)
释文: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此右丞逸诗也,数见董思翁写之。予以二石笔法图写拙重逊思翁清矣。七十一年九月似桂祥仁兄方家教正,八十四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印鉴:摩耶精舍、壬戌、张爰私印、大千、大千豪发
此幅作品是张大千送给罗桂祥的画作,系画家晚年精品力作,山峦上层次丰富的皴染,人物以及画面右下方景物的描写,都折射出作者的才华以及功力,由于晚年的大千目力已大不如前,故此类作品已数少见之作。多年来的积累,以及画家灵活多变的才华,充分体现他的实力、热诚、和经历,是他一生超过六十五年艺术生涯及其丰富游历的见证。
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 1982年作翠屏寒泉镜心 1982年作
峨眉佛光镜心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132万元,2005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款识: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自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峨眉佛光,南海老画师黄君璧同见之,二人影俱摄入光中,今不可复得,重游也写此怅然。八十四叟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壬戌、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摩耶精舍
峨眉山给予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还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送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此幅写于1982年,大千先生垂暮之年,回忆四十年前与黄君璧同游峨眉,此生之余不可能再亲眼得见故乡的壮美山川而怅然唏嘘。
黄鹤矶头镜心 纸本 1982年作
题识:黄鹤矶头秋水落,故人忽地相逢着。十年短鬓结吴霜,是非不暇论城郭。楚江萍实待谁尝,老矣吾侬思故乡。壬戌春日,八十四叟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大千毫发、摩耶精舍
山居图镜心 设色纸本 壬戌(1982年)作
题识:山雾溪云淡扫开,老夫午睡梦初回。门前剥啄谁家子,问客多应载酒来。壬戌之嘉平月二十六日,八十四叟爰。
此图作于张大千去世前一年,其泼墨泼彩法已臻化境,画面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浓淡墨色互相渗化、积叠、沉渍、流动,营造出千姿百态的云水气韵和淋漓恣肆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和形式美感;细看则山谷幽深、云气缭绕,屋舍若隐若现,隐士策杖于山间,山路俱隐没于雾中,烟岚浮动,湿气连绵不绝,意境深邃旷远。画中石青、石绿、赭石与层次丰富的水墨浑融为一体,色彩纯净透明,水气氤氲,在冷暖色调的对比中呈现出一种华美的装饰性,山石、树木的皴染虽简淡而极见传统功力。整幅变化奇诡,清冽逼人,抽象与具象诸元素完美结合,是为大千晚年佳作。
张大千常用印:
张大千作画特别讲究用印,对作画用印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的印章,包括姓名、字号、吉祥、籍贯、斋堂、画室、屋舍、收藏、合作、干支、闲章等,为数甚多。我国画坛上以明代沈石田和现代齐白石是印章较多的著名画家,而张大千丹青所用印章的印文种类已近200种,有的一种印文印章就有数方,乃至数十方之多。齐白石素有“三百石印富翁”之称,那么张大千可以说是一位“五百石印富翁”了。据说,他有一个习惯,每隔五年就要将所用的印章全部更换,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一新耳目,更主要的是防止他人仿制假造,他所用的印章,除了本人所制外,有的是出自陈巨来、方介堪、王雪民等篆刻名家之手。张大千还有一方英文的圆章和一方满文“己亥己已戊寅辛酉”印,在中国画上钤盖英文印章,可算是我国绘画史上空前的了。
张大千丹青用印有其规律、仕女画多钤“摩登戒体”印;山水画多钤“大千眼底”、“自诩名山足此生”印,凡得意之作多钤“大掌握”印;在青城山上清宫所作的多钤“上清借居”、“青城客”印;钤“八德园”、“五亭湖”印的作品多在巴西所作,钤“环荜庵”印的作品多在美国所作,钤“摩耶精舍”印的作品,是在台湾省台北市双溪摩耶精舍所作。
张大千作画写生,主张“观察物态,悟彻物之神韵”,从用印中,也可以充分看出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登黄山,一去数月不回,篆刻了“三到黄山绝顶人”、“无限离情无穷江山无边山色”、“长共天难老”图章。登峨嵋山作画,则钤“可以横绝峨嵋岭”、“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采风华山,钤“三峰天外宁重游”、“万里写入胸怀间”。游雁荡山,多钤“东西南北之人”、“别时容易”。到敦煌探索壁画艺术,他就钤“老弃敦煌”、“千秋愿”、“直造古人不到处”等印。
有人说张大千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从其一生所用的印章来看,就他的姓名、字号印中,有“长须张郎三十八”、“大千眼底”、“千千千”;他的吉祥、籍贯印中,有“大千无恙”、“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四川张八”、“下里巴人”;收藏印中,有“藏之大千”、“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闲章中,有“乞食人间尚未归”、“自嫌尚有人间意”、“春愁怎画”、“东西南北之人”、“辟浑沌手”、“苦瓜滋味”。其六十岁以后的作品,多钤“一只眼”、“老奴”、“以介眉寿”、“百岁千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