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端午节图片大全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6 10:42:25 作者:连笔君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时总在忙碌,端午倒也清闲。

兄弟相约到山前。不见还有思,相会却无言。

过去常常做梦,最近天天失眠。

爷们老去有谁怜?懒得说时事,只能话当年。

——老树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紫竹调 纯音乐 - 传统古曲珍藏版 纯乐古筝

调儿点黄梅雨,佳节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香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千余年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把端午节看作重要的节日,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栓五色丝线、悬艾等,使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很多习俗保留至今。

端午 | 裹角黍

角黍即“粽子”,裹角黍即裹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 | 观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寓意。

端午 | 佩香囊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将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可以助醒脑,增加正能量。青年男女还可以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端午 | 食鸭蛋

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

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端午 | 悬艾人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 |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 | 系彩丝

以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上,或戴脖颈,或系手臂,或挂于小孩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系线时,禁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 | 涂雄黄

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邪,对于经常受惊的孩子特别管用。

端午节时,又是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的季节。

鲜红的樱桃,好比歌唇一点红,色泽艳丽,滋味美妙,让人想起便口水横流,吃起来食指大动。

在河北等地,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在老北平,市井小贩摘下樱桃,用竹筐盛着,沿街兜售叫卖。澄红的果,油绿的叶,棕色的框,想来应该甚是好看,市井之间,常见风景,约莫如是。

买了樱桃,用水晶盘精致的盛着,娇小玲珑、晶莹剔透、鲜嫩欲滴;纤纤柔夷,檀口轻启,竟不能分辨何为樱桃何为朱唇。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上一篇:王健林 天津机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