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天地,方可谈诗
文/ 马一浮
(源自《钱穆与中国文化》)
善为诗者,言近而指远,称名小而取类大,心量通乎天地,然后可以动天地;至情通于鬼神,然后可以感鬼神也。
——马一浮高山流水 纯音乐 - 金耳朵.发烧民乐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留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诗不仅尚其辞而已,诗之外大有事在。今人诗所以不及古人者,只是胸襟太小。古人所感者深,今人所感者浅,古人所见者大,今人所见者小,故判然是两个天地,不能相比。如果自己之所感与古人同其深远,自己之所见与古人同其真切,则发而为诗,自然亦可上追古人,但却非易事耳。诗教之意甚大,非心通天地不足以语此。但学者若能常常体会此理,则胸中滓秽日去,清虚日来,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气质自然变化了,故诗可以陶冶性情。
作诗是游于艺的事,但必须先志于道、依于仁,然后可①。诗人所见者大,则其所言者远;其所积者深,其其所发者厚。不假安排,不事穷索,信手拈来,全是妙用。故曰:作诗须通身是手眼始得。有人问古德,狮子搏兔用全力,是个什么力?答:不欺之力。此虽说禅,亦可论诗。不欺便是诚,不诚则无物。狮子搏兔是用全身气力,故作诗须将整个学问运用在里面,所谓通身是手眼是也。善为诗者,言近而指远,称名小而取类大,心量通乎天地,然后可以动天地;至情通于鬼神,然后可以感鬼神也。
——马一浮先生《马一浮诗话》
①《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博雅诗刊》是诗人的田园,诗歌的星空。
我们以纪伯伦的诗句与大家共勉:
我深爱着这个世界,
世界也如此深爱着我。
因为我所有的微笑都挂在她的唇上,
而她所有的泪水都积于我的眼中。
《博雅诗刊》每周日出版。
诚挚欢迎热爱诗歌创作的朋友不吝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