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登高望四海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2 21:24:57 作者:连笔君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以下八句为版本一)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以下八句为版本二)
杀气落乔木,浮云蔽层峦。
孤凤鸣天倪,遗声何辛酸。
游人悲旧国,抚心亦盘桓。
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

诗名《古风》,李白毕竟不是那种长期独处幽园的兰花,也从来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本诗一开篇就是“登高望四海”,一扫前诗的幽闭。只是为什么这首诗的两个版本差异会那么大,有八句几乎完全不同,究竟哪个版本更贴近李白真实呢?我们来看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原诗: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字词典故“四海”:【古中国认为中华大地,四境皆有海环绕。在本诗中泛指四海之内,全国各地。】“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赏析李白说,登上高高的山峰,眺望四海,天与地何其的悠远与漫长。

李白自然不愿在幽园中默默无闻、孤独终老,有志之人往往喜欢登高远眺。李白登上了高高的山峰,眺望中华大地。李白在想什么呢?他感受着天地的广阔、历史的悠久,时空的漫长。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字词典故“被pi1”:【同“披”,覆盖。】“群物”:【世间万物。】“大荒”:【在《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指的是时空中历史的娥远方。相比较而言,海外比海内的年代更久远,大荒是比海外、海内更为遥远的时代或者说时空距离。《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赏析李白说,秋霜覆盖了一切,世间万物处处秋意;风中飘荡着来自大荒的秋寒。

天地悠悠,主宰万物,世间兴衰,犹如春秋。

(以下版本一后八句)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字词典故“荣华”:【草木茂盛和开花。引申指人之显贵。《三国志·魏志·陈思 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绂fu2。朱绂光大,使我荣华。”】“波澜”:【波涛。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赏析李白说,人世间的富贵荣华就如那东去的流水,人生万事也都如那起伏不定的波澜。

感受天地后,回看人世间,这样的思路顺理成章。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字词典故“掩”:【藏。】“徂cu2辉”:【亦作“徂暉”。落日的光辉。南朝 齐 谢朓《酬德赋》:“时游盘以未极,睠juan4落景之徂辉。”】“徂”:【过去,逝。】“睠”:【同“眷”,眷顾。】“定端”:【犹定数;固定的地方。】

赏析李白说,余晖消逝后,白日掩藏了起来;飘荡的浮云,还没有确定停下的地方。

流水、波澜、徂辉和浮云都是眼前的景物,此时应是一个黄昏。黄昏是鸟回巢,人归家的时分,李白说白日都掩藏了,可是浮云却还没有定端,这里的浮云指的就是漂泊不定的自己。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字词典故“梧桐”:【树中之王。《庄子·秋水》云:“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枳zhi3棘ji2”:【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鸳鸾”:【鵷与鸾。皆凤属。《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鸳鸞济济,鸟兽蹌蹌。”比喻贤人。】

赏析李白说,何处才是我停歇的地方呢?如今的世道,梧桐树上是燕雀在做巢,鸳鸾们只能栖息在多刺的枳木和棘木上。

“鸳”与“鸾”都是凤凰,我们知道凤凰非梧桐不栖。可如今,凤凰们却只能栖息在荆棘丛生的树木上,而梧桐树上却是燕雀们在筑巢。这真是一个小人得志,贤人失意的世道啊。怎么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字词典故“归去来”:【辞赋篇名。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剑歌”:【指齐人“冯谖xuan1”弹剑而歌。】“且复”:【犹言姑且再。《庄子·应帝王》:“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復相之。”】

赏析李白说,姑且还是“归去来”,弹剑而歌《行路难》。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所做的辞赋,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弹剑而歌的是战国时的“冯谖”,齐人冯媛因贫穷而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弹剑而歌“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于是孟尝君就让人给他鱼吃。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弹剑而歌“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给了他一辆车。可是没多久,他又弹剑而歌了“长剑长剑回去吧!没钱养我家。”孟尝君得知他家中有老母,就让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于是冯谖不再唱歌。日后冯谖为孟尝君筹划了“狡兔三窟”,令其后半生高枕无忧。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李白在写古风系列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写自己的《行路难》,所以他此时弹剑而歌的应该是前人所写的《行路难》。其中比较出名的可能要数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我们不妨来感受一下: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躞xie4蹀die2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辈孤且直!”

与李白不同的是,陶渊明,鲍照原本就是官员,他们是想辞官归隐。而对于李白,却是一介白身,所以只是“且复”,姑且再回去。而他弹剑而歌《行路难》,应该是想像冯谖那样遇到惜才的“孟尝君”。

我们看版本一的后八句写得很好,很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态。那么版本二呢?我们来看一下:

(以下版本二后八句)

“杀气落乔木,浮云蔽层峦。”

字词典故“杀气”:【阴森肃杀的寒气。见《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杀气浸盛,阳气日衰。”】“乔木”:【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赏析肃杀的寒气摧落了乔木之叶,浮云遮蔽着层峦叠嶂。

这版本二延续了前面秋寒的描述。不过这乔木落叶与浮云蔽峦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孤凤鸣天倪,遗声何辛酸。”

字词典故“倪”:【端,边际。】“遗声”:【犹馀声。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赏析孤独的凤凰鸣叫在天际,袅袅余声何其的辛酸。

这两句显然与版本一的“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不在一个档次上,版本一似乎更符合李白那种嫉恶如仇的性格。而版本二比较有天涯孤旅的感觉,从接下去的诗句也能感受到这种调调:

“游人悲旧国,抚心亦盘桓。”

字词典故“游人”:【指无产业的流浪者;闲散的人;无职业者;游玩的人。语出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旧国”:【故乡。】“盘桓”:【徘徊,逗留。】“抚心”:【抚摸胸口。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赏析四处游荡的人啊,悲伤地思念着故乡,抚摸着胸口长叹,也只能在此无助地徘徊。

悲伤之情,进退维谷之意。

“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

字词典故“涕泗”:【眼泪和鼻涕。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六二:“齐景 升丘山,涕泗纷交流。”】“澜”:【波澜。】

赏析倚靠着长剑,高歌着所思,曲终之时,涕泪如波澜奔涌。

显然,这版本二的后八句并非李白之作,或许是后代的哪位诗人在读了李白的诗后,因自身境遇而发吧,阴差阳错地被当作了李白诗歌的一个版本。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上一篇:微雨燕双飞 菊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