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女婴被弃玄武门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3 03:11:09 作者:连笔君

前言:大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七月,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出任正使,前往瓦剌探视已经在那边“留学”一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所有人都以为杨善此去只是例行公事,因为当时紫禁城内的皇帝朱祁钰虽然是太上皇帝的弟弟,但显然并没有接哥哥回来的打算。

在杨善出发以后,上一批前去探视的礼部右侍郎李实带着瓦剌使臣把秃回到了北京,向皇帝汇报瓦剌太师也先确实有议和以及放回太上皇帝的诚意。朱祁钰很不高兴,哥哥回来了,皇帝谁来做?他让把秃带了一封敕书回去,结结实实地给正在瓦剌的杨善背后捅了一刀。

所言欲送回大驾,实朕所愿。果出诚心,就令杨善等奉迎还京。朕当永保和好,太师其深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二》

在也先还没看到敕书之时,几位景泰朝的老臣宁阳候陈懋,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就已经急了眼。皇帝这是要干嘛?嫌杨善死得不够快吗?不过尽管众人对着朱祁钰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一次是如何“事会不再,机不容缓”,皇帝陛下还是施展拖字诀,表示等杨善回来再说。

瓦剌太师也先剧照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杨善充分发挥了其“嘴炮无敌”的功夫,一句“太师好男儿”夸得也先心花怒放,立刻决定释放太上皇帝回京。八月初二日朱祁镇启程,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周年祭当天回到京城,随即入住紫禁城外的南宫,形同软禁。至于杨善,他可能也没想到,有一天他的孙子会成为太上皇帝的驸马。

驸马杨伟:杨善之孙

崇德公主,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明英宗朱祁镇第四女,生母安妃杨氏。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起,至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止,身为太上皇帝的朱祁镇,其足迹没有离开过南宫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当时朱祁镇几个已经出生的子女,都在清宁宫由皇太后孙氏照顾。太上皇帝身边闲极无聊,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妃嫔们一起造小人。短短七年时间,南宫中一共降生了三个男婴五个女婴,崇德公主就是其中之一。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趁着当朝皇帝朱祁钰病重,太上皇帝朱祁镇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野心家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而五岁的小公主也得以离开南宫回到紫禁城,她的人生也彻底回到了正轨。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临终前做了一个废除殉葬的重大决定。时年13岁的公主应该感谢她的父皇,因为她的生母杨安妃的性命保住了。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改明年年号为成化。

杨善画像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公主已经15岁,到了及笄的年龄,可以成婚了。九月二十八日,宪宗册封皇妹为崇德长公主,命杨伟为驸马都尉。按规矩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姐妹为长公主,姑母以上为大长公主。英宗在位时只册封了长女为重庆公主,所以宪宗即位才直接册封妹妹为崇德长公主。

对于朱祁镇来说,杨善可谓是他的双重恩人。除了当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自己从瓦剌带回北京以外,南宫政变时的支持者之中,也有杨善。故而夺门成功之后,朱祁镇立刻进封杨善为世袭兴济伯,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追封三代。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五月初一日杨善去世,享年75岁,追赠兴济侯,谥忠敏。其子杨宗在当年九月袭封兴济伯。宪宗即位后对所谓的“夺门功臣”进行了一波清算,杨宗也在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被革去兴济伯,降为金吾卫指挥使。不过念着杨善当年对先帝的恩情,宪宗还是让杨宗的侄子杨伟做了自己的妹夫。

明宪宗画像

从年少轻狂到孝陵守卫者

一个是皇帝爱妹,一个是勋贵之后,杨伟和崇德长公主婚后多少有些不知好歹了。二人先是开口向皇帝哥哥要土地,这一点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公主不能世袭,能给后代多搞些资产总没错。问题在于二人的胃口太大,一开口就是一千顷。《明史·食货志》记载“亩百为顷”,换句话说崇德长公主索要的土地数量为十万亩,难怪会被驳回。

庚子,户部奏崇德长公主所请直隶河间、保定、真定三府地一千余顷,及淳安长公主所请保定府并河南项城县间地四百余顷,俱系军民租税世业,实非闲地。有旨所请皆不许。—《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三》

日食救护

身为驸马,杨伟其实日常工作非常简单,无非是代表皇帝外出册封宗室,或是去天寿山祭祀历代皇陵,或是出席一下各类礼仪活动。但饶是如此,杨驸马还是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犯了错误,被打发去国子监读书。

那么杨伟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说出来你都想不到,他是因为参加“日食救护”仪式时迟到。明代自朱元璋开国之时就对日食、月食天象十分重视,认为是上天示警,因此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要在日食、月食当天举行救护仪式,希望能够“消弭灾变”。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日食、月食的救护礼仪基本确定,终明一代都没有作较大的改变。

礼部奏更定救日食仪:前期结彩于礼部仪门及正堂。设香案于露台上,向日。设金鼓于仪门内。两傍设乐于露台下。各官拜位于露台上下。至期,百官朝服入班。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兴,乐止,跪。执事者捧鼓诣班首前。班首击鼓三声,众鼓齐鸣。侯复圆,赞礼唱鞠躬,四拜兴,乐止,礼毕。—《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日食

当然日食也好,月食也罢,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由钦天监进行推算。一旦推算失误,相关官员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闰十一月十六日出现月食,由于钦天监事先未曾推算,造成当天没有举行救护仪式。明英宗大怒,礼部侍郎掌钦天监事汤序、监正谷滨,监副倪忠,春官正郭贵等人全部被打入大牢。但是到了宪宗成化朝,朝廷自土木堡之变后又已承平二十多年,勋贵外戚们又渐渐放肆偷懒起来。我们来看看这次救护仪式中迟到的都有哪些人:

保定侯梁传、恭顺侯吴鉴、泰宁侯陈桓、镇远侯顾淳,驸马都尉王增、蔡震、杨伟、樊凯、马诚、游泰,靖远伯王添、崇信伯费淮、武进伯朱霖、宁晋伯刘禄。

看到这么一长串的名单,估计宪宗朱见深心中也是一片悲凉。然而法不责众,皇帝最终也只能让这些勋戚去国子监回炉重造。

上以传初袭爵,礼仪粗疏,既宥之。因令侯、伯新袭及驸马年少者,悉送监读书习礼。—《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北京国子监

祭祀孝陵

在今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坐落着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孝陵。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但直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前后历时25年才最终竣工。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此后历代大明皇帝的陵寝都修在了北京天寿山。孝陵虽然不可能迁往北京,但是作为祖宗根本之地,历来都备受重视。每年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进行祭告。

自朱棣迁都之后,至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孝陵的祭祀工作一直由朱元璋的女婿、宝庆公主驸马赵辉主持。赵辉去世后,由宣宗朱瞻基女婿、顺德公主驸马石璟接任。不过此时的石璟年近六旬、疾病缠身,一年之后便返回北京治病。宪宗在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九月命魏国公徐俌往南京奉祀孝陵兼管南京左军都督府事。

徐俌是开国元勋中山武宁王徐达玄孙、嗣封魏国公徐辉祖曾孙。当年太宗皇帝起兵靖难,徐达第三子徐增寿通风报信有功,后代被封为定国公。徐家虽然一门两公爵,但定国公家族主要影响力在北京,魏国公家族则是南京地头蛇。所以徐俌回到南京后如鱼得水,在奉祀孝陵兼管南京左军都督府事这份工作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明孝陵美景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三月初六日,南京守备、太子太傅、成国公朱仪去世,享年70岁。朱仪的祖父是靖难元勋东平武烈王朱能,父亲是战死在土木堡的平阴武愍王朱勇,其本人自天顺七年(公元1464年)起出任南京守备一职,迄今已经32年,官声非常好。史称朱仪去世之时,南京城内“兵民巷哭者相望”

南京守备节制南京诸卫所,同时掌管南京留守、防护事务,称得上是留都地面的一把手。朱仪去世后由谁接任南京守备,成了摆在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一番仔细斟酌,朱仪的女婿魏国公徐俌在闰三月奉旨守备南京。鉴于其职位的特殊性,显然无法兼顾孝陵的祭祀工作,朝廷将驸马杨伟调往南京“专奉孝陵祀事”

之所以把杨伟派过去,孝宗当然也不是乱拍脑袋的。当时太祖、太宗、仁宗的驸马们,以及英宗长婿重庆公主驸马周景、次婿嘉善公主驸马王增都已经去世。在世的英宗女婿中资格最老的是第三女淳安公主驸马蔡震,但此时公主本人活得好好的,朝廷显然不能让她们夫妻异地分离。考虑到崇德大长公主已经去世,因此杨驸马就成为外派南京的最佳人选。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七月,南京守备、魏国公徐俌以灾异辞任。到了年底的时候,徐俌提出再辞去所掌中军都督府事,重新负责孝陵的祭祀。杨驸马大吃一惊,老子在南京快活似神仙,你徐俌居然来抢生意?打算把我赶回北京去不成?结果一番运作之后,杨伟还是如愿以偿留在了南京。

乙巳,先是魏国公徐俌解南京留务,尚掌中军都督府事。至是复辞免掌府,请专奉孝陵祭祀。诏改俌掌左军都督府事,祭祀仍令驸马都尉杨伟主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明孝陵

结语: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十一月十八日,驸马都尉杨伟去世,奉祀孝陵长达十七年。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正月,南京协同守备、西宁侯宋恺(太宗朱棣第四女咸宁公主驸马、西宁侯宋瑛后裔)接力奉孝陵岁祀。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十月二十日,安妃杨氏去世(这个时间某百科上居然还查不到)。三年之后的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三月初四日,崇德大长公主去世,享年38岁。

杨玺,崇德公主之子,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升锦衣卫带俸百户,弘治二年三月升副千户。杨玺的亲奶奶和亲妈去世,他都能官升一级,也不知是悲是喜。不但如此朝廷还开恩将崇德公主拥有的庄田三百顷转赐给杨玺,保证其后半辈子衣食无忧。

甲申,命以原赐故崇德长公主庄田三百顷给其子锦衣卫副千户杨玺,预支弘治二年俸米麦一千石亦免还官。从驸马都尉杨伟请也。—《明孝宗实录卷二十六》

杨伟和崇德公主虽然在历史上并无功业,但本文通过梳理二人的史实,还是了解了明代对于日食救护的重视,以及孝陵奉祀官的变迁缘由,也算是小有所得。

上一篇:徐扬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