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二.跨越古典与浪漫的Beethoven
人称“乐圣”,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举足轻重。从乱世中窜升出英雄主义,Beethoven总结古典时期的精华,将音乐带入“浪漫时期”,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他像是一位挥舞着旗帜的领导者。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钢琴曲《悲怆》、《月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WnAZsnf-Y/《英雄》
//v.youku.com/v_show/id_XNDkyMjgxNjA0.html 《命运》
//v.youku.com/v_show/id_XMjA0NzU3NjQ4.html 《悲怆》第三乐章
http://www.56.com/u32/v_MzI0MzExMDE.html 《月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生活得那个年代刚刚好事古典音乐与浪漫派音乐的过渡期,而他的音乐作品有早期到晚器也是一个明显的由古典风格到浪漫派风格的过渡阶段。
贝多芬生于一个世袭的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男高音歌唱手,为了把儿子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
父亲对贝多芬的训练近乎残忍,虽然贝多芬也举行过公开演奏,但却未能象莫扎特那样一鸣惊人。
贝多芬在十二岁时遇上了一位精通艺术而又思想先进的老师——聂耶费。他引导贝多芬进入了古典音乐的殿堂。巴赫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力量、富有表现力的音调与严格的结构,亨德尔的音乐风
格、肯定生活的世界观、宏伟的结构与音响效果等,这些都为贝多芬所接受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发扬和更加充分的表现。
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不倦地充实自己,同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文学,并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
和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也热衷于哲学,曾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贝多芬所以
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除了他的天才和不屈不挠的刻苦学习精神外,与他那广泛而渊博的文
学、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
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拜海顿、莫扎特为师,进步很快,从而确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在为
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而斗争时,贝多芬遭到了可怕的考验——耳聋,这对于一个二十八岁的音乐
家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甚至想到了自杀。然而凭着对生活、对艺术坚定的热爱,他打消了
轻生的念头。
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又开始了第三交响曲的构思。此后的十年中(1803年-1813年),尽管耳聋病情不断加剧,可是贝多芬却沿着他在创作上开拓的新路,进入创作的成熟和全盛时期,以其全部热情创作出大量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1827年7月26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病危的贝多芬从病床上探起身来,伸出一个拳头,凝
视窗外。顷刻后,他告别了人世。就是在和死亡作最后的斗争,他也没有失去英雄的性格。
贝多芬的葬礼是极为庄严隆重的。维也纳有三万人送葬,大诗人格利尔帕泽以动人的词句,表达了
艺术界和整个德意志民族对他的去世的哀悼,“我们站在一次消失了的演奏中的断弦边上哭泣”。
三. 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大师
勃拉姆斯全名 Johannes Brahms 出生 1833年5月7日 普鲁士王国汉堡逝世 1897年4月3日 (63岁)奥匈帝国维也纳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擅长类型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合唱、钢琴独奏曲、歌曲代表作 四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各种室内乐、钢琴音乐、歌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han?s ?b?a?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他被一些评论家将其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 ... ven)排列在一起尊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音乐路线。勃拉姆斯本身炫技钢琴家,首演过许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当时不少杰出的音乐家一起合作,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曾毁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发表的作品。
最初是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和他对德奥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是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钢琴家舒曼、李斯特等,这些音乐大师都非常赏识勃拉姆斯的才华,勃拉姆斯因此得到了这些前辈的许多帮助,并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德国古典音乐传统的真正传人,又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以“严谨而奋战的音乐家”自居,他把原本即将冷却的古典主义,再度热烈燃烧起来。他首先受到舒曼的影响,而后又认真研习舒伯特、贝多芬及海顿等人的作品,甚至回溯到巴赫及舒兹,如此一道脉络,由浪漫、古典至巴洛克,单音、复音技巧,兼容并蓄,他毕生没有什么歌剧作品,但在交响曲、室内乐、器乐曲方面留下太多重要的作品。
勃拉姆斯的作品包括300多首声乐作品,4部交响乐,一些协奏曲、室内乐和钢琴曲,杰出作品有《c小调第一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等。
//v.youku.com/v_show/id_XMTE5OTgzMjMy.html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第四乐章
//v.youku.com/v_show/id_XOTIxMTUzNjQ.html
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罗斯特罗
在他的四首交响曲中,第一和第四首最为著名。但他的第一交响曲又不像其他作曲家的第一交响曲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部成熟之作。从1862年写出第一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历时14年之久,反映了勃拉姆斯对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现实生活的感受,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坚定信念。
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征:
1 复杂缜密关系的风格,织体浑厚,在主旋律的中间总是充满着对位音形。
2 以动机、结合乐曲的连贯性。
3 旋律有时带有民谣风、三和弦、动机似的旋律也多见,而其基调为抒情,尤其是慢板乐章。
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巴赫、贝多芬的影响。他完整地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的优良传统,同时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纯正古典音乐形式下,渗进了许多新因素(但很少采用标题),在继承与发展上取得了成功。
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勃拉姆斯童年便随父学小提琴、大提琴、圆号,又师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由于家庭贫寒,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开始为生活奔波,他常到酒馆里弹奏钢琴,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他开始编写一些娱乐性的小曲。
终生未娶
勃拉姆斯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其实,勃拉姆斯看似冷漠、狂暴、粗鲁,却不乏幽默。有一次,一位友人问勃拉姆斯在演奏时是否戴眼镜,因为他是近视眼。他回答:“当然戴了,当谱上出现姑娘们将走过的句子时,我非得戴上眼镜瞧一瞧不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往往取下眼镜,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美人。他对他的朋友讲他不结婚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活不起妻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不被承认时,怕妻子遭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尤其怕看见妻子忧心忡忡的眼睛。
单身汉与《摇篮曲》
音乐史上有一件趣事,那就是两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都出自两位单身汉的手笔——舒伯特和勃拉姆斯。成名后的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过着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事业上的一帆风顺,使勃拉姆斯更有信心活跃在乐坛上。这期间他去过汉堡指导少女四重合唱团。倾慕他才气的少女们纷至沓来,合唱团由原来的28人增加到40人,女孩子们热切关注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师。合唱团中一位美丽、活泼、嗓音清澈甜美的小姑娘阿加特,显得尤为激动。她常常给勃拉姆斯演唱维也纳风格的华尔兹。小姑娘不久就成了法柏夫人。1868年夏季,当她生下第二个男孩的时候,仍然是单身汉的勃拉姆斯以满腔的柔情写了一首《摇篮曲》,作为贺礼献给了法柏夫人。那美丽、动听的三拍子的《摇篮曲》,是勃拉姆斯对摇篮曲体裁的一次创新。
1853年,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认识了音乐界一些知名人物。1853至1860年间,勃拉姆斯主要进行演出活动,他早期的音乐创作大都是一些钢琴曲和声乐曲。1860年后,勃拉姆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始写交响曲和其它器乐曲,他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并由此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成就,他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授予剑桥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博士,荣获汉堡市“荣誉公民”。1879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患癌症在维也纳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斯特劳斯与勃拉姆斯在一起
古典音乐史上的3B,将音乐的传统连结得更紧密,留给后世人们丰富的精神寄托。三个人都是作曲比较严谨,结构把握很好,尤其是Bach。Bach更多追求一种平衡,与其宗教信仰有关,Beethoven比较激昂,冲突比较多,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有关;Brahms比较保守,乐曲里面有一种拘谨感,是古典乐派最后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