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保存着你那些撕碎的芳华
——冯小刚《芳华》影评
在电影的结尾,刘峰从破旧的挎包中掏出那张被撕碎的军装照,那青春姣好的面容露出灿烂的微笑。夕阳照射着长凳和墙壁,昏黄的光布满了整个屏幕,音乐声响起,刘峰用他的独臂搂住了满面沧桑的何小萍,一起回首那曾经被撕碎的青春——电影的名字叫做“芳华”,是被撕碎的芬芳年华。
电影是以军区文工团红色背景的巨富领袖像开场的,主人公刘峰和小萍在瓢泼大雨中开始了他们的故事。简单直截地暗示,这是一个祖国河山一片红的荒诞的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的芳华被撕碎,一代人的青春被撕裂的故事。
紧接着的是正在排演的文工团女孩们,青春的身姿,曼妙的舞姿,美丽的微笑;屋子外面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一切是是那么美好。
何小萍是带着憧憬和微笑走进军营的,而在离开军营时,精神已经有些失常。她父亲被打倒,在劳改。母亲改嫁后,自己不得不随了继父的姓,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里,出身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境遇。她在家里被欺负,在学校被歧视,以为来到军营就能摆脱这种种不堪。但这里是她芳华被撕碎的开始。
军营曾是一代又一代人最向往的地方,那整齐的军装,嘹亮的歌声,总是给人以美好的想象,以为那里是人性的天堂。除了监狱,军队就是最大限度消弭掉人的社会属性的地方,它以巨大的力量极力切断人与社会的联系。但各自家境的不同,依然给人带来了不平等和差异。在一个极大抹杀个性,强调一致的群体中,对他人的排斥和鄙夷,成了表现自己“高贵”的常见方式。在群体中,人性的恶表现得反而更为彻底。人性的善反而也更为纯粹。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新春见草芽”。芳华是多么宝贵呀。转瞬就逝,也容易被风霜侵损。电影很善于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人性的恶。比如,在泳池边打闹嬉戏,在蓝色的天空下,穿着花花绿绿泳衣的女孩子发出爽朗的微笑。当大家发现那晾晒着的垫着搓澡海绵的内衣时,都极尽嘲讽。在悦耳的音乐声中,男孩和女孩翩翩起舞,但和小萍搭档的男孩却一动不动,然后还大声说她身上有“味”!一面是美好,但另一面就是赤裸裸的残忍。
文革像一出大戏台,高高在上的导演策划指导着一切,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按照自己的理解,依照自己的逻辑,演出自己的剧本。对自己怎么演的最终解释权在每个人自己心里。
战争呢?是一群人加之于另一群人的恶,是绞肉机。电影展示了极为逼真而又残酷的战争场景。所谓的英雄,有多少是出于偶然?又有多少是基于人性的选择呢?
战争毁掉了生命,文革毁坏了心灵。我们总是习惯于看到灾难后呈现的冷冰冰的数字,数字是不没有感情的。但人有。每一个人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肉体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都来自于一个温暖的家,都有一个亲人和朋友构成的社会伦理之网。当这一个生命的消逝,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唯一的生命的陨落。对于他的亲人和朋友来说,是巨大的无远无法填补的深渊。每一个幸存者背后都有成千上万个人遭遇着不幸,并且没能从灾难中走出来。
小萍是看到那个只有十六岁的鲜活的生命被战火摧毁,面目全非。而她的心灵又何尝不是被人性恶的火焰摧毁呢?在炮弹打过来的那一刻,她扑上去,保护的不仅仅是那个注定会死的十六岁的生命,也是自己的千疮百孔的心灵。她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保护,却仍然不能阻挡这个生命的死去,这又何尝不象征着她极力想保护却仍然被撕碎的芳华呢?她曾把美好撕碎,藏在地板的夹缝中。
文工团的那些身材俊秀面目姣好的男孩和女孩们是天使,还是魔鬼?就拿林丁丁来说,她是按照她的逻辑在生存着。她长得美,有公主气,让男孩们不由得围着她转,男孩子们喜欢她,她也利用男孩子们的喜欢。姑且算是有些“放浪”吧,毕竟也没有危害其他人,算的上错吗?
在她接受刘峰的参观沙发的邀请后,没有接受刘峰的示爱,被刘峰强行抱住。恰好一群男孩经过,取笑她,“丁丁,你可不能腐蚀活雷锋!”她哭着说了一句,“那不是我。”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刘峰你喜欢的那个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隐藏在那个美丽的外表之下,有心机,并且冷酷。
我们的文化缺乏对女性的尊重,缺乏对他人独立意识的认可。真正的爱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独立人格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不成熟的爱的表现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好;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应该爱我。简单一点表述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应该爱我。这样的强盗逻辑就是武志红所说的巨婴逻辑。甚至,内心阴暗的人,还会因为对方不爱自己,就去毁灭对方。
在看完电影后,有人说,“对丁丁这种人没有报应,让人有一些遗憾。”1991年,萧穗子和郝淑雯在闲聊时,郝淑雯拿出那个已经长胖有一些走形的丁丁的照片,说,“现在让他抱,他还愿意抱吗?”萧穗子说,“就是拿这只假手也不抱。”让很多观众很解气,但充满着导演大男子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偏见来自于傲慢,傲慢源自于对自我的肯定与对他人的否定。不管是傲慢还是偏见,都是洞彻人性的复杂。凡是看透人性的人,都会有一种“悲哀之物,遍被华林”悲悯情感。因为在我们分析他人人性的时候,我们的人性也曾被他人洞察。他人有善有恶,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善与恶的汇集呢。电影在挖掘人性的深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刘峰的善,其实也是有私心的。群体对小萍的排斥,充满了傲慢带来的偏见。
电影是从萧穗子的视角讲述的,我们看到,在加之于小萍恶的几个场景中都有她的身影。在别人对小萍投以嘲笑时,她也在笑。只是,在人群中她不那么放肆;在人群散尽之后,她内心也有愧疚和不安。
我想其他人又何尝没有呢?如果那个人真的一点愧疚也没有,那他就是彻底的兽。
每一代人的青春是不同的,但另一方面却又是及其相似的。成熟的人,是那些能洞穿人性,却又不戳破那张薄薄的纸的人。发现人性的恶与善,依然对人性的美好充满信心。每个人从原来的群体中走出,走入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社会。
在社会中,善与恶往往不会披着外衣,而是更加赤裸和直接。权力和金钱带来的蛮横与残酷,却更为彻底。刘峰在联防办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不送礼就见不到队长的面,索要车子反被讹、被打。由此对比,反而是过去的显得美好了。
生活中,往往没有无来由的爱,到是常见没来由的恶。他人即地狱。
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艰难险阻的跋涉过程,我们以为爬过了高山就有坦途,却发现,前方的路依然崎岖。
再相逢时,总会问,“你过得好吗?”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
谁没有在深夜中痛哭过呢?谁没有在人群中踽踽独行过呢?谁没有在温暖的阳光下内心依旧结着冰霜呢?
没有经历过太对的恶,不知道善良的可贵。没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不理解幸福就源自于平淡。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在我最落魄的那一刻,在众人都背身而去时,是你迎着我走来,脸上带着你不曾给予他人的微笑。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那天下着冰冷的雨,是你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去,高声喊:“你明天走,我送你!”
刘峰保存着小萍撕碎的照片,保存着那已经被人性的恶撕碎的美好,保存着那已经逝去的芳华。小萍又何尝没有保存着刘峰的芳华呢?
电影最后一幕是一个空荡荡的红色的长条椅,后面的墙上,夕阳投射出红色的光线。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那条凳子上的人走向了哪里?
当电影院的灯亮起,我们从荧幕回到现实生活时,你会感慨你逝去的残缺的芳华吗?在你记忆深处,保存着谁的芳华呢?你又知不知道谁保存着你的芳华呢?
最后:冯小刚的电影还是蛮有情怀的。
编剧严歌苓是这个电影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