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古镇是个安静古朴的小镇,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北郊,距离市区大约18公里。贡川原名“发口”,后来因为当地编织的草席进贡朝廷,宋钦宗下旨改为“贡川”。别看镇子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41年,及至宋代达到辉煌,人才济济,曾出过2名探花、24名进士和300多名贡生。贡川古镇内保留了古城墙、古廊桥、众多庙宇、宗祠、老街巷和民居,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原汁原味的古镇。
我们抵达贡川时已经很迟了,大家饥肠辘辘,就在路口的一家小饭馆里吃午饭。
没想到小店不起眼,饭菜却蛮可口的。鱼头豆腐汤很鲜美,炒包菜和炒粉条也都很好吃。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贡川古镇由“胡贡溪”和“沙溪”两条溪流环抱。
这是进入古镇的“贡川大桥”
桥下的“沙溪”缓缓流过
站在岸边回望“贡川大桥”
当地的老人们生活悠闲,围在一起打牌和聊天。路过“阿兰粿条老店”,永安粿条很好吃,如今在厦门有不少分店,但愿有朝一日“永安粿条”也能像“沙县小吃”那样开遍全中国。
贡川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城墙环绕贡川古镇,三面水平,原长为两千米,高七米,现存九百米城墙及五座城门。沙溪边的部分城墙正在修建中。
下图为城门之一的“攀龙门”。
这是“临津门”
这是“新城门”
在福建三明地区旅游,随处可见主席的诗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会清桥”横跨于“胡贡溪”之上,不远处就是沙溪和胡贡溪的交会处。“会清桥”始建年代不详,修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年),比贡川城墙还古老。廊桥长41米,宽7米,两墩三孔,和古城墙一道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使用了当地出产的丹霞石,桥身呈现出自然古朴的砖红色,这在古廊桥中并不多见。
廊桥前方有楼梯可以下到溪边
由于古廊桥不允许车辆通行,在不远处建有另外一座石拱桥。
古时候廊桥通常是当地的社交活动中心,很多人闲来没事就爱到桥上遛娃拉家常,赶路的人也可有个歇脚的地方。廊桥中部通常设有神龛,“会清桥”也不例外。
从桥中央的神龛处望出去,可见新的石拱桥。
“会清桥”的一侧有“陈氏大宗祠”
另外一侧是“临水宫”
再过去就是“姜氏宗祠”
沿着城墙走了一圈后,进入巷道。
这里到处是宅第大院,虽然破旧,但从格局和细节上仍可一窥往日的风采。
“四桥路”上的“七星古井”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1年),为了防御流寇土匪,贡川人建了城墙,并在城内外挖了七口井,井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
路上遇到的又一口古井
古镇里的这条百米巷称为“进士巷”,皆因明朝期间巷子里出了三位进士。下图是“林腾蛟进士府”,他于明嘉靖二十二年中进士。
“笋帮公栈”也是省级文保单位,建于清顺治三年。当年笋商云集贡川,收购笋干和签订契约等都在公栈内进行,它是中原和华东南地区最大的民间笋业同业公会。可惜大门紧闭,无法进入参观。
贡川笋帮文化博物馆也关闭
进士巷对面的“正顺庙”,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五十九年重建,祀奉当地的神明。
暮色中的沙溪
日落沙溪后我们才离开贡川古镇,返回永安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