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肥桃之乡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6 12:23:26 作者:连笔君

肥城西尚里村桃园里有一棵古老的桃树,这棵桃树与当年王母娘娘举办的一次蟠桃会有关系。相传在肥城的白云山下,住着一户姓王的老汉。老汉年逾花甲,家贫如洗,在山坡上用茅草搭起了三间破草房,艰难度日。王老汉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他特别喜爱桃树,房前屋后,地头坡下都种上了一株株桃树。有一年,天大旱,地里庄稼颗粒不收,桃树也像得了瘟疫一样无精打采。王老汉一家只好随着逃荒的人流四处乞讨。后来王老汉终于支撑不住,卧病不起。临终前,他爬到庙前,祈求老天爷下点雨,救救天下百姓,但老天爷始终没有睁眼,龙王也没有抬头。王老汉死后,王老婆婆也一病不起。为了给老母亲治病,儿子把种的桃子全部卖了,钱还是不够,还有一味贵重的药配不上。儿子想,药不全,治不好病,便焦急地问大夫:“这味药有什么可以代替吗?”大夫回答道:“有,需要你腿上的二两肉即可。”儿子听罢,二话不说,回到家中,取出菜刀,从腿上割下了一块肉,为母亲煎药服用。王老婆婆的病真的就慢慢好了。?这件事正好给准备参加王母娘娘蟠桃会的七仙女看到了。她回禀了王母娘娘,并请求降福人间。王母娘娘听后很是感动,便将一棵硕大的仙桃核投到肥城白云山前王老汉家的桃园中。桃核长出一株桃树,结的桃硕大、汁甜,每个都半斤以上,人们啧啧称奇。从此,这一家,这一带逐渐富裕起来,桃树也繁衍开来,一片一片铺满百里山坡,成了驰名中外、群桃之冠的肥桃之乡。这是一个桃乡版的“割股疗亲”故事。历史上各地有众多的“割骨”记载,在肥城,其实也有一个“割股疗亲”实例。清乾隆年间,在肥城南部的安驾庄镇洼里村,出了一位大孝子刘子乐。他的母亲武氏生病想吃肉,刘子乐因为家贫无法去买,于是避开母亲,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弄熟之后进献给母亲吃。他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后来,乡人王夫德将这件事呈报给泰安知州,州尊纪某将刘子乐招去,验证确有此事,便厚厚赏了他,让他回家。清乾隆七年(1742),泰安知县程志隆因为修县志查阅资料,见到刘子乐的事迹,将其编入志中,并“赞之以碑文,赐之以对联。”石碑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七月立在洼里村中心的刘家林。所赐对联为:“奇节未昭,当时谁识穷人姓;烈行已著,后世皆知孝子心。”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洼里《刘氏族谱》里曾记载其碑文,刘子乐的事迹也在旧泰安县志《孝义传》有载。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真事变成了传说。在《肥城民间文学集成》中,有一篇《割股奉亲》,将刘子乐误传成了王小,内容也进行了虚构。由此可见,《肥桃的传说》中“割股疗亲”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这个故事与硕大甘甜的肥桃联系在一起,既有劝人尽孝的教化意义,又表现了肥城人民祈福祝寿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香掉牙酥饼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