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表
1、量的范畴:单一性 多数性 全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4、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里面,范畴表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内容,他的目的就是提出范畴表并说明范畴表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起的这种先天的作用,或者说先验的作用。《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对理论理性、对人的的认识能力的批判,最后就是要在人的认识能力里面找到一套先天的结构体系,就是这样一个由范畴表所构成的人类认识之网,所有的范畴都是这个网上的纽结,用这个网去捕捉知识,所以范畴表是非常重要的。
文/邓晓芒编/@慧田哲学 「weibo.com/zszwyds」
【搜索关注我-->微信公号:zhexue-ht】
大家要把这个表的结构搞的非常清楚,学过康德,如果提起范畴表来你一无所知,那就太不应该。范畴表按照逻辑判断表的格式划分为四大类,每一类有三个范畴,总共是十二个范畴,所以我们也说康德的十二范畴表。这十二范畴表按照体系的方式列出来了,康德本人对此是最得意的。这是他的原创。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两千年还没有人作出这样的原创,而且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作出了巨大的改进。
康德的这个范畴表,与前面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范畴对应于一个判断类型。如何对应,这个我们在前面讨论判断分类表时已经大致谈到了。但也有几处不对应的地方,这几个地方,有的康德自己在后面说明了,有的没有说明。这里我们先把他没有说明的地方点一下,其余再跟着康德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