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内涵
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
第
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包括5个方面,
分别是:
(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
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
(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
(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
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
(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
(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
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
(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
(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
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
(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1、神话是人类早期在不能实际地支配自然力的条件下,“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的表现。“人靠自然界生活”6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7然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8
“在原始人看来自然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9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不能在物质实践领域实际地支配自然、利用自然,但是人类的生存本性又要求支配自然、利用自然。这种生存本性在主体人方面就表现为“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把自然力人格化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创造了神和神的传说。因此说,神话是以生产人自身为目的的。这是神话的基本性质。恩格斯还曾强调了这种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由此也说明了这一基本性质在古代神话中的普遍性。
2、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的幻想性的反映。神话作为先民意识的表现,有着后来人无法解释、不可理解的一面。“
因 为 我 们 看 待 神 话 , 与 那 些 在 神 话 中 反 映 了 自 己 的 思 维 的 人 们 是
不 一 样 的 。我 们 在 这 些 神 话 中 看 见 了 他 们 所 没 有 看 见 的 东 西 , 看 见
了 他 们 所 想 像 的 而 我 们 已 经 体 会 不 到 的 东 西 。”
10但是从精神生产的普遍规律来说,神话的生产也有着同后来人的精神生产基本一致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11神话作为原始意识的混合体,无疑也是人生产的。这种生产,就其形式来看,是幻想的,是“神们的行事”(茅盾语),就其内容来看,却是现实的,是“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功能主义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通过对新几内亚东南方的特罗布里安德诸岛的实地调查,于1926年提出了一个学说:所谓神话是对于现存诸制度及诸社会关系给予一种根据的宪章。”12列
维-布留 尔 说 :“ 神 话 则 是 原 始 民 族 的 圣 经 故 事 。”“ 对 原 始 人 的 思 维
来 说 , 神 话 既 是 社 会 集 体 与 它 现 在 和 过 去 的 自 身 和 与 它 周 围 存 在
物 体 的 结 为 一 体 的 表 现 , 同 时 又 是 保 持 和 唤 醒 这 种 一 体 感 的 手 段
。”
13现存制度的宪章的说法也好,原始民族的圣经的说法也好,都证明了神话内容不过是原始社会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的反映,用毛泽东的话说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14换言之,也就是现实矛盾在幻想中的解决,所以它有如“宪章”,有如“圣经”。
3、神话是把早期人类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为什么会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原始人不仅不能在实际上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而且在意识中也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诸如此类的现象,人类都不能理解。比如,有人对文明时代的某些原始人生活考察发现:他们以为人的生命本身是另一种力量给予的,他不会病,也不会死,因此从不看病用药;如果一旦病了或死了,他本人和其他人都认为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令你病或死去,因此是不可抗拒,也是不必抗拒的。所以,他们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面临危险,包括生病、致残、死亡等,依然故我,照行不误。与此相类似的这种早期人类看不见的力量,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所谓的客观必然性,也就马克思所指的在原始人眼中的抽象自然力。前述人格化的方法、幻想的方式,也就是把这种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形象化的结果便是超现实力量的神的形象的产生。马克思还说过:“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15这里所说想象,是一种特定原始人的想象,其中包含着把抽象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幻想。
4、神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的产物,而是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如原始社会阶段、有了社会分工后的文明社会阶段和未来共产主义历史阶段,人类的精神生产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苏联美学家卡冈据此把人类的艺术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集体的文化、社会分工后产生的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新文化。按马克思的思想,由社会分工而产生的艺术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而原始社会阶段的艺术文化,是艺术生产还没有“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时的产物,亦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产物。这种艺术文化,包括神话在内,当然都是集体创作,但它的根本特点却不在这里。它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卡冈正确而深刻地指出,这种艺术本身是“社会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此,它“不被看作某种与实践活动对立的东西,不是被看作特殊的‘艺术世界’,美的世界,休息、娱乐、梦幻的世界;它是现实的生活过程的一个方面,是为它的所有别的方面――劳动、祭祀、战争和道德教育活动等等所必需的。”16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说道,在那里消除了分工的局限,“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17其意就是人类将“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艺术作为自身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当然,它的前提是艺术即包括神话在内的原始艺术曾经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素朴的初级形式。
参考资料: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121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简介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序言》 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马克思在序言中得出的革命结论,对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序言》具有巨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
《商品》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分析商品开始而不是从分析价值开始,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重大区别之一。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是这二者的统一。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引起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由劳动二重性,进而考察了形成价值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D.李嘉图由于不理解这种性质,致使他看不到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定之间的联系,得出了错误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或简单流通》 马克思在第二章中考察交换过程时,揭示了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而必然产生货币,阐明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马克思还详细地考察了货币的各个职能,并指出货币的职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实现了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在制定他的经济学说时,一直重视把对经济范畴的探讨与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判结合起来。因此,马克思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末尾都附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的历史考察,包括《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和货币的学说》。这些论述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史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出版为马克思彻底完成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从根本上抨击了当时在罗曼语国家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内涵
从《资本论》结构的源起、成型的过程看,《资本论》逻辑实际上是《导言》“流变”的结果,因此,在二者之间客观存在有必然性的“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些结构形式的共同点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把握“什么是生产关系”,于是,《导言》文本构成对“历史”和“逻辑”以及“历史”和“认识”的统一规定性的“探源”。总的来说,《导言》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论方面的,也是方法论方面的;它厘清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规定性,锁定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的“事的逻辑”和“事的科学”。由《导言》定格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生产了“劳动二重性规定”,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结构在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逻辑,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客观基础,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说成主观批判的工作产物或认识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学抽象法”。结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序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初创大纲,《资本论》是大纲的内容上的落实。参考文献:许光伟:《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怎么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科学结论的指引下,世界无产阶级经过艰苦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为现实,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
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未充分发展起来之前,资本主义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不会一蹴而就的。
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必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为无产阶级政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人民网-“两个必然”仍然是时代发展大趋势
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英文版
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Who has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Who has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