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历史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01 03:57:34 作者:连笔君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历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 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系。
历经110都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屠寄、王舟瑶、李大钊、朱希祖、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寅恪、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师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精华汇入本学科,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阅尽古今中外的历史沧桑,我系几代教师所崇尚的准则是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所力行的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所认可的学术标准是发前人未发,贵精不贵多。在此学术氛围下,大家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对学术标准有高度的认同和执著的追求。对学生有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毕业生中不断涌现一些有出色成就的带头人。对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教师们树立了“争上游、创一流”的奋斗意识,科研成果不仅数量上升,更可喜的是质量明显提高。在公认度高、影响力大的一流学术刊物上,我系教师的论文发表量显著上升。我系近几年来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8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
我系教师近些年来紧扣重大问题开展的研究课题有:世界现代化进程比较,全球化进程研究,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研究,盛唐研究,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互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国际互动与冷战时代的中外关系,都市与军事历史地理,东亚的巨变和重新崛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化历程,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等。

北京大学历史?

大学堂匾额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北京大学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5],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北大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别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列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居52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二位。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09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10年中国大学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时被评为中国六星级大学。[15]
北京大学西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夕阳下的博雅塔与未名湖,美不胜收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14]。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亚洲第一的北大图书馆
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

大学堂匾额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并催生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北京大学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北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5],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北大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亚洲高校第1位;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别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列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居52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二位。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09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10年中国大学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时被评为中国六星级大学。[15]
北京大学西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夕阳下的博雅塔与未名湖,美不胜收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14]。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亚洲第一的北大图书馆
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的是什么

英语听力还是挺难的,不仅有我们平时听到的CONVERSITON、段子题,而且还有主观题~速度也挺快,不过要求也不高,大家都能过关~
我是近代的~复试的时候也不用特意准备,老师会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

考察一下基础知识储备吧~,然后问以前看过什么史料啊,经常爱看哪儿方面的书啊,deng~

一般初试成绩可以的话,复试都能过关
4r

北大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 四年所用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
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请问北京大学历史系都有哪些专业呢?

至大学三年级,分流为历史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专业。

北京大学发展史简练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 ,也是最早以“大学”身份及名称而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校园从北京内城迁至西北郊燕园。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2] 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深刻影响和大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上一篇:lol打野顺序,LOL艾翁打野顺序教学野怪起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