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应该刻什么印章?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你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
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扩展资料: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印章
书法印章刻什么?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你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
1、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2、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3、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扩展资料:
1、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2、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3、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
书法的印章一般是什么样的
1、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印章的种类一般有战国玉溪、秦印、汉宫印、汉私印、将军印,汉玉印等。
2、通常一副作品的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
3、好的章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扩展资料:
印章的用法:
在末尾落款时用的,在“某某书”的下面,比较规范,可以说都是正方的,印有作者姓名,比如“某某某印”或“某某之印”。
注意:关于印章的大小,如果就想刻两枚印章,想想自己的作品一般都是多大的,再做考虑,落款的字最好与底下的印大小匹配,否则很不搭调。
参考资料:
中国印章网
书法落款印章刻什么字
书法落款印章一般刻姓名、字号等,即名号章;也有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为闲章。
1、名号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2、闲章:
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闲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扩展资料: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
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比如起首章,通常盖在作品左上角,作为整体布局装饰,破除太严肃作品的死板格局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号章
书法印章应该印在哪里啊?
印应该是印在落款的下方的。应该先印名章,再印别号。
落款一般是一枚朱文印、一枚白文印。应遵循先朱后白的原则。一般朱文印是姓名印,白文印是书斋印。位置应盖在落款的下面或落款的左下方(略侧的位置)。姓名和别号最好不要同时钤印上。如果要同时钤印,则姓名印在上,别号印在下。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应该拥有自己的书斋印。如果章法需要的话(如上面留有空白),可在开篇的第一、二字中间加盖一枚引首章。引首章的文字要和文章书写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是长形或随形印。
扩展资料:
落款知识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
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落款
书法印章的位置
【书法印章位置】
1、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
【印章盖章原则】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 盖二印时候,同形印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8.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9.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0.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1.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2.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3. 盖二印、刀法各异,不可匹配。
14.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15.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16.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左右即可。、
17.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18.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之物,特殊情形例外。
19.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0.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1.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2.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23.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2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25. 图章宜随用随揩,放置好,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扩展内容:
印章在最初的时候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与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可以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之处,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的作用;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印章,但是不能杂乱而影响整个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印章
书法家在印章上刻写什么字
一、书法家常用的章有:
1、姓名章。
2、曾用名章。
3、又名章。
4、字章。
5、号章
6、别号章
7、雅号章
8、笔名章
9、别名章
10、室名章
11、斋号章
12、别署章
13、法号章
二、书法家盖章的注意事项:
要盖在书写者署名下面或左侧,切记不能盖在正文齐脚或低于正文。一幅作品中用印不宜过多,包括起首印一般三枚为。
扩展资料: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
如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于右任,其代表作为《标准草书》;李志敏,其代表作为《草论》。
参考资料: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