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的区别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5 21:02:51 作者:连笔君

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的区别

的确,物联网的概念更广泛一点。
传感器网络其实更像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对于物体的运动和所处环境通过传感器网络进行搜集和整理
那么,这些资料,有应该由互联网传输到应用层,进行运算、处理、反馈或者实施等等
有人是喜欢把物联网叫做传感器网,但鄙人认为还是稍微片面了一点。
基于IPV6协议的互联网所提供的IP地址以及更安全的网络环境,谁敢忽视这方面的核心技术,可就把物联网当作一纸空谈了!

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有哪些

大规模
为了获取精确信息,在监测区域通常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可能达到成千上万,甚至更多。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区域内,如在原始大森林采用传感器网络进行森林防火和环境监测,需要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另一方面,传感器节点部署很密集,在面积较小的空间内,密集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不同空间视角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过分布式处理大量的采集信息能够提高监测的精确度,降低对单个节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余节点的存在,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能;大量节点能够增大覆盖的监测区域,减少洞穴或者盲区。
自组织
在传感器网络应用中,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被放置在没有基础结构的地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设定,节点之间的相互邻居关系预先也不知道,如通过飞机播撒大量传感器节点到面积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或随意放置到人不可到达或危险的区域。这样就要求传感器节点具有自组织的能力,能够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控制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测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
在传感器网络使用过程中,部分传感器节点由于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节点为了弥补失效节点、增加监测精度而补充到网络中,这样在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个数就动态地增加或减少,从而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之动态地变化。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性要能够适应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
动态性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改变:①环境因素或电能耗尽造成的传感器节点故障或失效;②环境条件变化可能造成无线通信链路带宽变化,甚至时断时通;③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④新节点的加入。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系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具有动态的系统可重构性。
可靠性
WSN特别适合部署在恶劣环境或人类不宜到达的区域,节点可能工作在露天环境中,遭受日晒、风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动物的破坏。传感器节点往往采用随机部署,如通过飞机撒播或发射炮弹到指定区域进行部署。这些都要求传感器节点非常坚固,不易损坏,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无线网络 和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区别

你的理解对,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扩展

谢谢哈。。我还是有点不明白,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无线网络不?

补充

无线传感器网络也是无线网络啊,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指物联网中结点组成的网络比如Zigbee。
无线网络概念就大得多了

无线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你指的应该是无线传感网(WSN wireless senser network)和物联网的关系吧?
物联网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其英文名称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检查外部世界的传感器。
WSN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因此网络设置灵活,设备位置可以随时更改,还可以跟互联网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连接。
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泛应用于军事、智能交通、环境监控、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1、物联网更广泛
2、无线传感器网络只是物联网的重要部分,用于各类环境参数监控

3、物联网的基本分层可以分为:感知层面、传输层面、计算分析层面和应用层面(不同文献说法不同)。
4、无线传感网处于感知层面,是物联网信息的捕捉和获取通道。

传感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个人觉得 传感网只是属于物联网的一部分 或一个方面 。物联网是新提出的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物联网是一个产业,而不是一项技术。

传感网和物联网是一个概念吗?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2009通信展上时表示,传感网和物联网是两个名字一个概念,为方便交流宣传,传感网是官方用名,物联网可作为小名使用。

12月18日消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12月17日接受网易科技专访时表示,物联网将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
刘海涛: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物物互联”,但物物互联并不能表明物联网的精髓,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或者说感知世界,物物互联。
中国神话里有两个神,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顺风耳,其实千里眼的功能就非常类似物联网的特点,把物和物连在一起最根本、最精髓的目的就是感知。比如这杯水,把这杯水喝完,没用,但如果加了感知的内容,我可以告诉你水温是多少,水的矿物质含量是多少,有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大家可以看到,物物互联的精髓是感知,因此物联网也叫传感网。
物联网的学名叫“传感网”,以感知为目的。
网易科技:原来传感网这个概念和物联网的概念是近似的?
刘海涛:是等号,大名小名,学名俗名的关系,传感网的全称叫“传感器网络”。

不过,现在看样子好象反过来了。到处都说物联网,传感网说得少了。

物联网与互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的区别?

物联网与互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的区别为:层面不同、灵活性不同、沟通不同。

一、层面不同

1、物联网:物联网是从物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表述。

2、互联网:互联网是从人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表述。

3、传感网:传感网是从技术和设备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表述。

4、泛在网:泛在网是从人和物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表述。

二、灵活性不同

1、物联网:物联网灵活性较差,脱离了人的直接参与,物体出现的问题也全部由人工智能进行分析、管理和纠正。

2、互联网:互联网灵活性较好,利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互联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

3、传感网:传感网灵活性较差,利用对物体信号的感知及已有的逻辑判断方式进行分析、管理和纠正。

4、泛在网:泛在网灵活性较好,通过统一的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处理和无缝连接。

三、沟通不同

1、物联网:物联网实现了及物与物的沟通。

2、互联网: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的沟通。

3、传感网:传感网实现了人与物的沟通。

4、泛在网:泛在网实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物的沟通以及物与物的沟通,使沟通的形态呈现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态势。

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三者之间的联系(需要详细解答)

三者定义有重叠
传感器网(Sensor Network):传感器网络(也称传感网)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光、电、温度、湿度、压力等)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是由多个具有有线或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它一般提供局域或小范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包括各种末端网、通信网络和应用3个层次,其中末端网包括各种实现与物互联的技术,如传感器网络、RFID、二维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模块等。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末端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ing):泛在网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其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未来定位不同
未来泛在网、物联网、传感器网各有定位,传感器网是泛在/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泛在网发展的物联阶段,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相互协同融合是泛在网发展的目标。传感器网最主要的特征是利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物联网将解决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联网问题,物联网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物理世界的各种智能物体、传感器接入网络。物联网通过接入延伸技术,实现末端网络(个域网、汽车网、家庭网络、社区网络、小物体网络等)的互联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在这个网络中,机器、物体和环境都将被纳入人类感知的范畴,利用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所有的物体将获得生命的迹象,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实现了数字虚拟世界与物理真实世界的对应或映射。

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哪些特点

主要特点

大规模

为了获取精确信息,在监测区域通常部署大量传感器节点,可能达到成千上万,甚至更多。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感器节点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区域内,如在原始大森林采用传感器网络进行森林防火和环境监测,需要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另一方面,传感器节点部署很密集,在面积较小的空间内,密集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性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不同空间视角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过分布式处理大量的采集信息能够提高监测的精确度,降低对单个节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余节点的存在,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能;大量节点能够增大覆盖的监测区域,减少洞穴或者盲区。

自组织

在传感器网络应用中,通常情况下传感器节点被放置在没有基础结构的地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设定,节点之间的相互邻居关系预先也不知道,如通过飞机播撒大量传感器节点到面积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或随意放置到人不可到达或危险的区域。这样就要求传感器节点具有自组织的能力,能够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控制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测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

在传感器网络使用过程中,部分传感器节点由于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节点为了弥补失效节点、增加监测精度而补充到网络中,这样在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个数就动态地增加或减少,从而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之动态地变化。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性要能够适应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

动态性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改变:①环境因素或电能耗尽造成的传感器节点故障或失效;②环境条件变化可能造成无线通信链路带宽变化,甚至时断时通;③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④新节点的加入。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系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具有动态的系统可重构性。

可靠性

WSN特别适合部署在恶劣环境或人类不宜到达的区域,节点可能工作在露天环境中,遭受日晒、风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动物的破坏。传感器节点往往采用随机部署,如通过飞机撒播或发射炮弹到指定区域进行部署。这些都要求传感器节点非常坚固,不易损坏,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

上一篇:中国免疫规划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