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4 19:19:41 作者:连笔君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发展心理学》的纸本书哪本比较好?

1、《发展心理学 : 人的毕生发展》 罗伯特·费尔德曼 ,这本看过一版,可读性上的确比国内好很多。

2、《发展心理学 : 心理学导读系列》David R.Shaffer。 

以上两本都是我们发展心理学课的老师大力推荐的,第一本是北大心理系苏彦捷老师译的,她是国内心理学很知名的学者,所以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好,加上国外教材一向很重注可读性,这本应该是最好的发展心理学读物了。

《发展心理学》是一部2013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黛安娜·帕帕拉等。

黛安娜·帕帕拉等三人合著的《发展心理学》一书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畅销书,自第1版面世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在美国市场上一直是同类书中的领导品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是《发展心理学》(第10版)的上册,是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和露丝· 费尔德曼三人合著的畅销教科书。包括前五编,共12章。

第一编概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编描述了生命最初三年的生理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三编和第四编分别介绍了童年早期、童年中期的个体在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五编描述了青少年的个体在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的语言精炼生动,编排图文并茂,结构清晰新颖,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集科学性、知识性和通俗性于一体,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和各类师范院校的师生的教科书,也适合于从事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和教育的人员使用,还适合关注孩子成长的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扩展资料:

应用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心理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东西?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扩展资料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争论是指什么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
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什么是发展

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于心理学哪些是必修课 要注意什么 哪些是基础

考心理学研究生必修课: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所要考的那个心理学方向,去学习相应的应用类书籍。如,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英语等必考科目。

若是高中生在考虑以后上大学想学心理学。心理学更偏向于理科,因为它牵涉到:
1、生物学基础,一般而言,在大一时会开一门课,叫人体解剖生物学(有的学校叫神经心理学)
2、较好的数学基础,因为,心理学是要通过一些实验来对某一行为从量上分析,再作定性研究的。这就需要统计和测量的知识,一般在大二和大三都会分别开设,心理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
3、逻辑思维能力,如前所说,心理学里面牵涉到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基本上是前人精心设计出来的,学习心理学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

心理学是怎么发展来的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只有很短的历史, 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国外,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
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三个德国人共同创立了科学心理学
1、冯特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公认1879年是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之年,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2、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3、艾宾浩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进入派别林立的时代。 1、构造主义
 代表人物,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内省(即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种元素的结构。
2、机能主义
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主义认为不应局限于内省法,可以采用观察、测验、调查等方法。 机能主义对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过程起了推动作用。  真理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ruth,1909 
宗教经验种种: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1902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认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华生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2、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被动学习的。反对遗传决定论,代之以环境决定论。
 3、把对动物研究得到的结果,(行为的原理原则),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
4、格式塔心理学
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状”或“组型”之意,有整体的意味,这个名称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宗旨。。  特点:
 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知觉是心理组织的过程。  2、在知觉、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 3、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 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无意识为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
其替代物;意识为我们平时所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这三者为早期的人格结构,后来用本我、自我、超我代替。 特点如下:
(1)理论观点不是来自大学教授的书斋和实验室,而是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 (2)不以人的意识和正常行为为对象,而以人的无意识和异常行为为对象; (3)不采用实验法,而是用临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为研究方法。
 (4)在很长时间内被拒于心理学主流之外,有时也被称为 “非学院派的心理学”。 关于弗洛伊德与他的基本观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基本观点 精神层次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治疗法:
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当代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因为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又反对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独特性,关注人的潜能和自由,强调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主张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应研究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7、认知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20世纪40年代末,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下,诞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也就是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①听觉编码即声码;②视觉编码即形码;③语义编码即意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三)前苏联心理学的发展
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区别的。 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
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
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 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
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 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
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50 年代,中国心理学界曾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受到了批判而被取消。
70年代末心理学得到恢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心理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国心理学家进入了各种国际心理学组织的领导机构,吸收各国的先进心理学思想、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学术研究,使中国心理学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现在,我国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在20余所大学建立了心理学系、心理学研究所或心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五)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1、代表:
20世纪50-60年代,罗杰斯、马斯洛 2、观点: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需要。
只要环境适当,就会努力实现、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
(二)认知心理学
1、时间: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新方向 2、观点:
人是类似微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按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模拟微机建立认知模型,并以此途径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 3、应用:
与计算机科学结合¡ª人工智能;
与认知神经科学结合¡ª把行为水平与相应大脑神经过程结合研究。 
(三)生理心理学
1、概念:心理学的重要组分,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2、内容:
脑与行为的演化;
脑解剖与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关系;
认知-运动-控制-动机-情绪-障碍等心理和行为的神经过程-机制。 3、趋势:
交叉综合性学科, 对象¡ª人和动物; 方法¡ª实验和非实验; 性质¡ª基础和应用
4、意义:其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六)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 postmodernp sychology) 、 、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p sychology) 、
 ——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六)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 三种研究取向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后现代心理学则是对整个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反动。其特征: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性;强调互动的源泉作用;关注话语的建构中介意义;问题中心主义的多元方法论。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其特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个体与社会层面兼顾的研究视野;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论倾向。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进化心理学是对内源—外源论的反思。其特征: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心理进化源自压力与适应;心理机制是“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刀”结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考研科目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全国统考,那么就考普通心理学、实用心、心理统计与测量、和发展心理学。(包括一点心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如果不参加统考,就看相应学校的招生简章就可以了。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过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Ⅰ. 考 查 目 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 考 试 形 式 和 试 卷 结 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
普通心理学 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70分
实验心理学 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 查 范 围

普 通 心 理 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认知过程
2. 情绪、情感和意志
3. 能力与人格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 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试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的影响;生理学的影响。
2.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构成
1. 神经元
2. 突触
3.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1. 脑的结构
2.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3. 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优势
(三)脑功能学说
1. 定位说
2. 整体说
3. 机能系统说

三、感觉

(一)感觉概述
1. 感觉的含义
2. 感觉的编码
3. 感觉的测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对数定律;史蒂文斯冥定律。
(二)视觉
1. 视觉刺激
2. 视觉的生理机制
3. 视觉的基本现象
色觉;视觉对比;马赫带;视觉适应;后像;闪光融合。
(三)听觉
1. 听觉刺激
2. 听觉的生理机制
3. 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1. 皮肤感觉
2. 嗅觉和味觉
3. 动觉
4. 平衡觉
5. 内脏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概述
1. 知觉的含义
2.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 形状知觉
2. 大小知觉
3. 深度和距离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 时间知觉
2. 运动知觉
(五)错觉
1. 错觉的含义
2. 错觉的种类

五、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功能
3. 无意识现象
4. 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种类与特征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1. 注意的生理机制
2. 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双加工理论。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 记忆的含义
2. 记忆的过程
3.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 感觉记忆的含义
2. 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 短时记忆的含义
2.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3.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4. .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 长时记忆的含义
2.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3.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含义;遗忘的进程;遗忘的原因。
(五)内隐记忆
1. 内隐记忆的含义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 思维的含义
2. 思维的特征
3. 思维的种类
4. 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 概念的含义
2. 概念的种类
3. 概念的结构
4. 概念的形成
(三)推理
1. 三段论推理
2. 条件推理
(四)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含义与基本过程
2.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启发式。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3.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和想像
1. 表象
表象的含义;表象的特征;表象在思维中的左右。
2. 想象
想像的含义;想像的种类。

八、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概述
1. 语言与言语的概念及其特征
2. 语言的结构
3. 言语的种类
4.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二)语言加工的生理机制
1. 言语的发音机制
2. 语言加工的中枢机制
(三)语言的理解
1. 语音知觉
2. 词汇的理解
3. 句子的理解
4. 文本的理解
5.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九、动机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 动机的含义
2. 动机的功能
3. 动机的种类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二)需要
1. 需要的含义
2. 需要的种类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理论
1. 本能论
2. 驱力理论
3. 唤醒理论
4. 诱因理论
5. 认知理论
(四)意志行动
1.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2.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3.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挫折的含义;挫折情境的形成;挫折的反应;挫折的承受力。
4. 意志的品质

十、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 情绪、情感的含义
2. 情绪、情感的功能
3. 情绪和维度和两极性
4. 情绪、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1.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表情
1. 面部表情
2. 体态表情
3. 语调表情
(四)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2. 坎农—巴德学说
3. 认知理论
(五)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 能力的含义
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 能力、才能与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 能力的结构
(三)能力的理论
1. 能力的因素说
2. 能力的结构理论
3.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1.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3. 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 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气质与性格
1.气质概述
气质的含义;气质的类型;气质理论。
2. 性格概述
性格的含义;性格特征。
(三)认知风格
1.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2. 冲动型—沉思型
3. 同时性—继时性
(四)人格理论
1. 特质理论
2. 类型理论
(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发 展 与 教 育 心 理 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则,认识和分析个体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横断研究
2. 纵向研究
3. 聚合交叉研究
4. 双生子研究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1.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业发展研究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3. 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4.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 染色体、DNA和基因
2. 减数分裂和细胞增殖
3.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4. 显性和隐性基因
5. 遗传疾病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 胎儿的发育过程
2.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 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 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 动作发展的规律
2. 动作发展的阶段
3. 动作发展的训练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 婴儿感觉的发展
2. 婴儿知觉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的发展
1.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 婴儿的情绪发展
2. 婴儿的依恋
3. 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 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幼儿的游戏
1. 游戏理论
2. 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四)幼儿语言的发展
1. 词汇的发展
2. 句子的发展
3.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幼儿认知的发展
1. 记忆的发展
2. 思维的发展
(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 心理理论
2.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3. 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4.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5. 同伴关系

六、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 书面言语的发展
2. 内部言语的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元认知及其发展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 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 品德发展

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生理发育
1.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 第二性特征与性成熟
(三)认知发展
1.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 辩证思维的发展
(四)自我发展
1.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五)社会性发展
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 反社会行为
(六)情绪
1.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常见情绪困扰
3.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年期发展任务理论
(二)认知发展
1. 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 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
感觉功能理论;加工速度理论;抑制理论;工作记忆理论;
(三)人格发展
1. 自我发展理论
2. 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生命的终结
1. 死亡的意义
2. 死亡焦虑
3. 临终心理
4. 死亡应对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习及其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作用
(二)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的分类
1. 学习主体分类
2. 加涅的学习分类
3. 奥苏伯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4.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我国的学习结果分类。

三、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3.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班都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 奥伯苏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1.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3.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 学习动机的含义
2. 学习动机的分类
3. 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的迁移的实质与作用
1. 学习的迁移的实质
2. 学习的迁移的分类
3. 学习的迁移的作用
(二)学习的迁移的主要理论
1. 学习的迁移的经典理论
2. 学习的迁移的现代理论
(三)学习的迁移的条件与促进
1. 学习的迁移的条件
2. 学习的迁移的促进

实 验 心 理 学

[考查目标]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2. 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3. 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三)实验设计
1. 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 准实验设计
4. 真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完全随即多因素设计;随即区组设计。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2.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3.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 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2. 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2. 机体因素
(三)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1. 反应时技术
减法法;加法法;开窗实验。
2. 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1. 极限法
极限法的特点;绝对阈限的测定;差别阈限的测定;极限法的变式。
2. 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误差的控制。
3. 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绝对阈限的测定;差别阈限的测定;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二)心理量表法
1. 量表的类型
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心理量表的评价。
2. 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3. 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法;感觉等距法;评价量表。
4.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
(三)信号检测论
1. 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子侦查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
2.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
3. 辨别力指数dˊ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 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征;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定位的实验方法。
3. 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视觉实验
1.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2. 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三)知觉实验
1. 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
4. 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四)学习实验
1. 条件性学习实验
2. 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记忆实验
1. 感觉记忆的实验
2. 短时记忆的实验
3. 长时记忆的实验
4. 工作记忆的实验
5. 内隐记忆的实验
(六)情绪实验
1. 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 面部表情的测量
3. 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七)注意实验
1.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 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心 理 统 计 与 测 量
[考查目标]
1. 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
3. 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果进行解释。

一、描述统计

(一)统计图表
1. 统计图
2. 统计表
(二)集中量数
1. 算术平均数
2. 中数
3. 众数
(三)差异量数
1. 离差与平均差
2. 方差与标准差
3. 变异系数
(四)相对量数
1. 百分位数
2. 百分等级
3. 标准分数
(五)相关量数
1. 积差相关
2. 等级相关
3. 肯德尔等级相关
4. 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 φ相关

二、推断统计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 概率
2. 正态分布
3. 二项分布
4. 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5. 抽样分布
(二)参数估计
1. 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 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 假设检验的原理
2. 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 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 方差齐性检验
5.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四)方差分析
1. 方程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 完全随即设计的方差分析
3. 随即区组设计的方程分析
4. 两因素方差分析
5. 事后检验
(五)回归分析
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六)卡方检验
1. 拟合度检验
2. 独立性检验
(七)非参数检验
1. 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 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量的特征分类
3. 经典测量理论和真分数理论模型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 测量的信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2. 测量的效度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四)心理测量的误差
1. 测量误差的定义
2. 测量的随即误差来源及控制
3. 测量的系统误差来源及控制
4. 测量误差的估计
(五)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1. 题目的难度
2. 题目的区分度
3. 题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六)心理测验编制技术
1. 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 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 题目编制技术
(七)心理测验的施测
1. 测验的设计
2. 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八)测验常模
1. 常模与常模团体
2. 分数转换与合成
3. 常模的编制
4. 几种常用的常模
(九)标准参照测验
1. 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 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 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 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十)心理测验理论的新发展
1. 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
2. 项目反应理论
3. 概化理论
4. 测验等值

四、心理测验的应用

(一)成就测验
1. 成就测验的定义
2. 成就测验的编制
3. 成就测验的标准化
(二)智力测验
1. 智力测验的定义
2. 个体智力测验
3. 团体智力测验
(三)能力测验
1. 能力倾向测验
2. 特殊能力测验
3. 创造力测验
(四)人格测验
1. 人格测验的定义
2. 自陈测验
3. 投射测验
4. 情景测验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测验
1. 心理健康测验
2. 态度测验
3. 兴趣测验

Ⅳ. 试 题 示 例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示例:
1.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感觉现象是
A. 对比 B. 适应 C. 后像 D. 感受性
2. 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儿童心理》一书的作者是
A. 鲍德温( J. M. Baldwin ) B. 皮亚杰( J. Piaget )
C. 普莱尔( W. Prdyer ) D. 弗洛伊德( S. Freud )
3. 常用来估计测验一致性信度的α 系数是
A. 信度的精确估计 B. 信度估计的上限 C. 信度估计的下限 D. 依条件而定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试题示例:
66. 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有
A.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变声 B. 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了成绩
C. 昆虫形成对光收缩身体的条件反射 D.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7. 感觉阈限测量的基本方法有
A. 恒定刺激法 B. 调整法 C. 等级法 D. 最小变化法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试题示例:
76. 简述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77. 简述视崖实验及其意义。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试题示例:
81. 论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b072538010006zf

上一篇:240磅等于多少公斤啊?,-240磅-樊敲普同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