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四库全书总目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2 09:46:03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四库全书总目》,下面是详解!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一个是典籍汇编,一个是提要,属工具书。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是什么关系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是什么关系...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是什么关系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总目》则是在《四库全书》纂修过程中产生的一部集大成的目录著作。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官府组织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相辅相成,对清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全面总结,不仅鲜明地反映出18世纪知识界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而且在文献学和目录学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篇章。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里具体类是怎么分的

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史部》主要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

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扩展资料:

1、《四库全书》-《经部》分类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2、《四库全书》-《子部》分类

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

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3、《四库全书》-《集部》分类

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称“著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这就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
中文名
四库全书总目
又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开始修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初稿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
卷数
全书200卷
编纂
该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修,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稿完成,自此后

四库全书总目
方得广泛流传。该书主要版本有浙本系统和殿本系统两种,至今还有人持浙翻刻殿本的错误观点。
乾隆六十年十月,浙江布政使谢启昆等刊竣《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首一卷,底本是文澜阁所藏的写本一百二十五册,是为《总目》第一刻,是为浙本。浙江刻本的底本,即「文澜阁藏本」。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写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二十五册,析为四部,分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其绢面颜色亦因库书而异(经绿、史红、子蓝、集灰)。这些都明明白白记录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杭州承办盐商吴恒聚等造《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目清册》之中,同时载录的还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册,亦分隶库书经、史、子、集四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八册,置全书之首。三书皆写本。《清册》中没有武英殿刊本或武英殿聚珍本之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拟缮写正本四分,於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陈设,并「请交武英殿刊刻颁行」。因有各馆未成之书,尚须续纂提要,依类归入,所以拖到乾隆五十一年曹文埴才奏请开始刊刻,并缮写式样。然因随後查出李清等人有违禁书籍,《总目》又经覆查、修改等,直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始刊竣刷印装潢(陶湘编《故宫殿本书目》著录为乾隆五十四年刻本不确),是为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殿本从基本完稿到武英殿刊刻完工,花了近十五年工夫。如上所述,这期间《总目》一直处於修订、调整状态。殿本与浙本同年刻成,而且浙本还早殿本一个月,所谓「浙本翻刻殿本」之说,纯属向壁虚造。
点击加载更多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编纂
概述
分类
子部之医家类
成因
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是什么意思

【词语】: 四库全书总目
【解释】: 原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名。清代纪昀等撰。1781年定稿,1793年刊版。二百卷。收录《四库全书》所收之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未收的“存目书”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分“经、史、子、集”四部编排。1965年中华书局有新印本。

四库全书总目内容和意义

详细答案,谢谢了...

详细答案,谢谢了

要是想在这里完整地写下《四库全书》“总目”的内容,就要超过这里对自述的限制了。更别说楼主还要的什么“意义”了。
而且,悬赏分只有0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部总叙 原文字

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急!!!谁能翻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集部总叙》

这是原文。谢谢!集部总叙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

这是原文。谢谢!
集部总叙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
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
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
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磾月集序》。)夫自编则
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
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
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
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
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华易歇,
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诗文评之作,
著於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
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佑。党人馀衅,
报及文章,又其己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
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
已。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
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
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
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
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
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
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
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展开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磾月集序》。)(1)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2)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诗文评之作,著於齐梁。(3)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4)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巳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5)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6)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
(1)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
自编别集就会舍不得删弃,刊刻成书则容易流传,四部书籍以别集为最多,其因在此吧。[2分]但文学才华高的集子和作品,也总是在集部里突出耀眼,为世人所珍视。[2分]这就需要编者编辑时删削 那些内容浅肤风格不正之作,不必要将冗滥作为集部的弊病。[1分]
(2)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
王羲之等编的《兰亭集》、石崇所编的《金谷集》也曾被时人传诵,其后又有温庭筠、 段成式,余知古经常题诗唱和,编作《汉上题襟集》;皮日休将其在吴郡幕府与陆龟蒙酬倡诗篇编为《松陵倡和集》,均流行于世。[2分]唐代开元中,丹阳进士殷璠汇彚次润州包融、储光羲等人作品为《丹阳集》,只录其乡诗人之作;元结所编《箧中集》也将本族兄弟之诗收载其间[2分].虽说选弃全然合乎众人议论,但毕竟算是给后来建立诗社、标榜某种诗风开辟了先驱。[1分]
(3)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
同样一个沈约提倡的“四声八病”的作诗标准,钟嵘因为请求沈约为自己《诗品》加以夸赞未能如愿,便在《诗品》里对沈约的诗才加上微妙的贬抑[2分];而刘勰则因为得到了沈约的赞赏,便在《文心雕龙》里对沈约的作诗理论大作阐述。[2分]
文学圈子里的恩恩怨怨,自古就是如此[1分]。
(4)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巳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
惠洪《冷斋诗话》字里行间附和黄庭坚的文学主张;叶梦得《石林诗话》则隐约地贬低三苏等人文学方面的成就[2分]。宋代新党、旧党间的仇怨,发展到用诗文评价进行报复,又是其馀事了。[2分]自然应该存其著作并加以洗白,核查真相以得其实情[1分]。
(5)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
讨论学术的,聚党分派,往往殃及国家社稷;文学之士,笔墨相互攻讦,则没有祸乱国家大事的。[2分]讨论学术,就要分辨大是大非,分辨大是大非就一定要涉及时政,其事体便与权位相互关涉,故而其引发的灾患往往就大些。[3分]
(6)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
然而象艾南英那样因为要排斥王世贞、李攀龙文学主张的缘故,至于将严嵩评价为明察之宰相,把严嵩冤杀杨继盛说成是稍有不当,难道他夜半醒来扪心自问,真的认为是如此吗?[3分]也只是因为既然在文坛上与李攀龙王世贞对立分派,其势不能两立,所以也就不顾背叛名教而信口乱道了。[2分]

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总序部分的翻译

自己翻译的,不知道是不是都对的。供参考…
经书得到很好地裁式,能够得以在万事流传。删除或者定稿的方法,因为它的极致而得到赞美,就像是正午的太阳。它所谈论的事物,只是诂经一类罢了。直到汉代以后的两千年,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正统思想,学风开始大变。刚开始的时候由博士专门授课,弟子秉承博士的学说,训诂讲解。内容不敢有所异化,即使是一字一句,也要尊奉师法。这样下来,学识笃实严谨,但弊端就在于无所进步,对义理无所阐发。王弼、王肃对郑学提出异议,流言便传播开去,人们有的相信,有的怀疑。等到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时,各种学说纷纷涌出,形成了一个繁荣而不统一的时期, 十分杂乱。自程朱理学兴起,黄老之学繁荣昌盛,他们摆脱汉代的训诂学和唐代的义疏学,独自研究义理。对以前的治经学都抱以排斥的态度,认为其不可信。对于和自己理论所不同者,务必以自己的学说为是。此时的弊端就在于刚愎自用。学术的派别逐渐分流开去,每日与群众攀谈交流,旨于驱除不同于自己的学术,务必以程朱学为尊。从宋末到明初,程朱学固步自封。这一点是后世诟骂的原因。程朱理学的弊端愈发明显,学术研究的形势遍发生偏转。明正德、嘉靖以后,才辩聪明,态度决绝的人对学术各抒心得。正是他们对程朱学的反感,间接地导致了心学的产生和影响的扩大。宋学疏于训诂,到了清初之时,博学的儒士便开始反思。诸子之说,不求训诂,不求义理,专以考据,辨伪。却又实在繁琐。两千年的经学史,不过是汉学,宋学在互相攻讦。汉学的优点在于有根有据,但由于讲学者浅陋,不足于信服儒士。宋学对义理有所专研,但由于刚愎自用,不足于信服儒士。那么如果消除门户的偏见,各取所长,隐匿私心之余公理显现,经义也显现出来了。经义的含义其实就是天下的公理。现在我参考诸子之说,取一个平衡点,说清楚义理留下和删去的缘由,分为十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上一篇:不认识的篆体字怎样查,篆体字怎么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