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匡互生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2-03 09:11:34 作者:连笔君

本文作者:陈胜乔

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前段我回湖南邵东老家探亲,拜谒位于邵东县城绿化育苗所山上的匡互生墓,向这位家乡的先贤致敬。

对“匡互生”这个名字,人们大多不会陌生。中学历史老师讲“五四”运动,必提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组织者,是第一个闯进赵家楼放火烧曹宅的人。但人们未必都知道他是邵东人。

曾有人对我说,匡互生在“五四”中不过是“放了一把火”,没什么好说的。更有甚者认为,此乃匹夫之勇,好比公牛冲进瓷器店,破坏多于创造。

事实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正确认识匡互生,须全面了解其生平。深入总结就会发现,匡互生不仅不是莽汉,相反非常理智。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有勇有谋,视死如归,敢作敢当,是谭嗣同式的人物,而且极有爱心,铁骨背后是满满柔情。

先科普一下他的人生背景:匡互生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是湖南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人。7岁随伯父到宗祠读书,16岁开始习武,宣统二年(1910)入长沙邵阳中学读书。民国4年(1915)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

青年时期的匡互生

匡互生是理科生,按说所学无涉政治,为何他却牵头组织发起被誉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呢?

这要从生育他的家乡邵阳说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末民国初的邵阳,地方虽偏,却是全国革新风气最硬朗之地,在那儿陆续走出魏源、蔡锷、谭人凤等多位革新人物。在离匡互生老家廉桥不远的邵东檀山铺,也出了民族英雄贺金声。

贺出身于地主家族,自幼饱读诗书,是位秀才,为人却急公好义,担任乡团总,致力于清剿土匪、禁绝烟赌,还冒着生命危险赴省城为民请名,请求清政府赈救家乡灾民,众呼“贺青天”。后来他被湖南巡抚俞廉三任命为“巡防营翼字右营管带”,因为捕杀为非为歹的洋教士,公然招募乡勇举旗“佑民灭洋”,被俞廉三诱捕杀害。他死后,家乡人民感念他的功德,给他建祠塑像,称他为“贺菩萨”。

家乡英雄事迹,使匡互生深受影响,少年就萌生“为社会开条生路”的理想。可以讲,他后来组织发起“五四”运动,痛打“卖国贼“,绝非偶然。

事实上,到长沙邵阳中学读书次年,武昌起义爆发,匡互生就在长沙跟随起义者攻打巡抚衙门。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汤戮杀无辜,人称“汤屠夫”,匡互生公开撰文大骂汤芗铭,险遭捕杀,幸得国文老师李洞天尽力掩护逃走,才幸免于难。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愤怒。

”五四”前,匡互生最初不想使用“暴力”。他参加北京学生向总统府请愿的活动,但是,最终“请愿”失败,才改变决定。

5月初,北京高校学生听说中国代表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匡互生与好友约定,组织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约,并决心除掉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因为三人曾代表民国与日本签订带有丧权辱国色彩的“二十一条”,把青岛白白拱手让人),以振国威。

从预备活动开始,匡互生就抱着赴死之心。他与校内外的二三十位志同道合者秘密聚会,立下生死契:“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生之念头。”匡互生还在自己的遗书上写道:“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憾。”

5月4日,匡互生第一个冲进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五四”运动亲历者熊梦飞有生动描述:“互生纵身跃窗户,以拳碎其铁网而入,陈锡、钟巍、夏秀峰、易克嶷诸先生继之。互生方入,一巡警抱之,踣击于地,其他皆退避,门遂启。”

据现场目击者回忆:“当学生们正在到处寻找曹汝霖的时候,匡互生取出预先备好的火柴,撕下蚊帐准备放火。这时,另一名游行的负责人段锡朋慌忙阻止,说:'我负不了这个责任!’匡互生说,'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说着,就将火柴点燃,熊熊烈火和着学生们的愤怒声冲天而起。”这把火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

“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当日,军警捕去32名学生,匡互生不在其中。但他一再要求去自首,“决心以一身任其罪,毋使大众牺牲”,最后经学校师生劝阻才罢。

由此可见,匡互生发动“五四”运动非莽撞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救国行动,一开始他就下定决心成为“第二个谭嗣同“。并且事后愿意承担责任,是视死如归的真汉子。

位于邵东县城的匡互生墓

让人钦佩的是,“五四“后匡互生虽名满天下,但选择激流勇退,不谋取任何政治权利。并且针对”运动“提出极有见识的总结和警告:“七月后纯洁之民众运动,渐为投机者借以风头,失却大众信仰,而政府颇知应付之方,旧调不可复弹矣!”

作为“五四”勇士,匡互生铁骨铮铮,但人们对他的最高评价却不是革命家,而是教育家,称赞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物”(周予同语)。其中,为人师表的铁骨柔情尤其值得称道。

1919年,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担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他甘愿为国牺牲流血、一往无前的决绝精神,在他的教育事业中也展露无遗。在湖南一师,他慧眼识珠,力排众议聘用没有大学学历的毛泽东担任教员。后来又为一位学生黄源上体育课争取戴毡帽的权利,辞去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教职,转而与丰子恺、朱光潜等朋友在上海创立立达学园。

立达学园的办学宗旨是“修养健全人格,造就真正的人,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文化课按教育部的规程授课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匡互生坚持“人偶然犯了错误,首先应寻根于社会影响,要检查主观上的责任,力戒不再犯”。

一天,学园抓到一个小偷,扭送到匡互生面前。匡互生见他吓得浑身颤抖,便温和询问他。当听到小偷说家中无米下锅,儿女嗷嗷待哺后,匡互生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给了他两块银元,叫他去做点小本生意糊口。那个小偷既感激,又羞愧,声泪俱下连声道谢,表示终生不忘匡先生恩德。

叶圣陶撰写的匡互生墓志铭

又有一次,学校抓到一个穿旧西装的“小偷”。匡互生问明他读过书且有一技之长后,答应给他介绍工作。对此,有学生想不通,匡互生解释说:“当今社会,人浮于事,毕业即失业,为生活无着,万般无奈去偷窃,实际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单纯责备哪一个人。”为此,他对学生们强调说:我们大家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就要“相信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谅解人,帮助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能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引自高志林《“五四”先贤匡互生》)

匡互生铁骨柔情还表现为对妻子忠贞,对知己有义。在湖南一师任职,结识湘潭才女陶斯咏。陶毕业于周南女中,与向警予、蔡畅并称“周南三杰”,个子很高,才华横溢,堪称百里挑一的美女,追求者趋之若鹜。但她对匡互生情有独钟。匡互生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她还专程去找过他。但匡互生视她为知己,不愿意与妻子离婚,坚持发乎情,止乎礼,后来还特意给她介绍男友,可惜该女红颜薄命,年仅35岁病逝。

立达学园是匡互生一生的心血。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中,学园校舍几乎损毁殆尽。为重建学园,匡互生四处筹款,凡事亲力亲为,通宵达旦,耗尽精力,不巧的是,湖南邵东老家父母也于此时相继去世,家中连遭大故,使匡互生疲于奔命,虽然立达学园终于重建,但他的身体因此垮了下去,一病不起。

匡互生在医院里动手术,医生说要输血,立达的学生争着献血。医生感慨说:“真是一位异常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这样热烈献血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立达的学生最终没能把他们敬爱的先生抢救过来。1933年4月22日,匡互生闭上双眼,年仅43岁。当时,立达师生的哭声震响了整个医院。

匡互生逝世12年后,1945年秋,当年他力排众议关照过的毛泽东没有忘记他。毛在重庆谈判时会见巴金,谈到匡互生时说“他是一个苦行僧”。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因本人不是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

本文编辑:令狐公子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评论并转给亲友分享,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如果您有写乡土的原创佳作,请加主编微信(20734404)投稿、交流。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县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在南粤某著名企业工作。2015年开始乡土写作,冀望打工养家糊口之余,以绵薄之力推介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故事。

上一篇:莫生气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