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博施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2-02 00:59:49 作者:连笔君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光武帝时的名臣宣秉,他官至三公九卿,被皇帝尊为“三独坐”,权势很大,但他一生节约,从不会有嗜欲的膨胀。他“布衣蔬食”,常把历年所得薪俸,尽数赠与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以致逝世时,“自无担石之储”。

隋朝“循吏”公孙景茂,隋文帝时,有伐陈之役,征途中有许多兵士不服水土而患病,景茂自求用自己的薪俸为这些病兵求医煮粥熬药,从他手中因之存活者达一千多人。

后来,他任道州刺史时,又动用自家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另一位隋朝著名循吏辛公义,其慈善行为更为感人。史书记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灾多病,而百姓又特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辛公义决定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百姓,当暑月疫情严重时,他让部下将境内所有疾病患者都用麻板抬到自己家来,病人达到数百,厅堂和走廊都住满了,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终日连夕与病人相对询问。这一期间所得的薪俸全部用来买药给病人医治,还亲自料理病人饮食起居。结果病人全部痊愈,也从此改变了地方的陋习。

这些故事里面的人都非常接近孔子所讲的仁人。

为什么说他们很接近,却又没真正达到?因为孔子眼里的仁人除了要懂得给予恩惠,博施于民外,还需要具备另一个品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要立得起来,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立得起来,跟着站稳,自己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甚至自己有好的品德,也会尽力让别人也能感染上自己的这种好的品德。

一个仁人,是要同时做到“博施济众”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作为仁人,如果想行大善,前提就得是自己先有强大的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得非常稳,又谈何能把更多的人扶起来呢!我们可以先从身边,从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经常乐于助人,同时在这个的过程中,持续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未来能帮助更多的人。

孔子眼里的仁者标准很高,除了要乐善好施外,还要求一个人自己具有卓越的才能,立起自己的同时,顺着也会去“立”别人,——也就是除了有授人以鱼的好心肠,喜欢行善,乐于布施外,还要有授人以渔,甚至是帮他人建池塘的大能力和大胸襟。最后,将“博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将自己认同的好的修身理念,实证过后觉得好用的立业方法,以及那些光明高尚的人生志向,全部扩充开来,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广播善种,最终实现自觉觉他,自立立他,进而普惠众生,仁及万物。

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恩惠,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人,简直能算是圣人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仁人,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站得住;自己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助力别人事事通达顺畅。自己过得好,也会帮助人家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一篇:休 海夫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