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叔孙武叔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6 08:32:11 作者:连笔君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一个老师,想要让学生真正的心服口服,那一定是道德和学问两方面都能做到让学生无可挑剔,主张“自由之思想想,独立之人格”的陈寅恪先生就达到了这一水准,以此备受学生们的尊敬。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就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论到师者,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为后世的师者做好了榜样,他有大德兼具大才,并且一生修身为本,好学日新,让学生感到其德无量,其学深邃,跟其一起学道,弘道其乐无穷。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假如用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从墙外即可看尽屋内的美好。孔子先生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之美,房屋之富。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的吗?他自己或许都没有找到先生的门。”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上一篇:新天域幕后老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