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在蒙古族人民当中广泛流传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东部地区则叫做“潮尔”。
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正梯形的,琴杆上端雕刻着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马头琴名称的来历。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因此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乐器制作者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造,这种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油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改良后的马头琴已经完全适用于舞台上和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而且还可以拨弦弹奏,成为蒙古族最主要的独奏乐器之一。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擂琴
擂琴又名”雷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的一种拉弦乐器。
擂琴是中国民间艺人王殿玉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成的。王殿玉是山东省郓城县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他曾拜师学习坠胡等民间乐器的演奏,由于他的天赋和刻苦学习,他能用坠胡演奏一些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唱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王殿玉对坠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加长了琴杆,加大了琴筒,并且在琴筒上蒙上适当厚度的蟒皮,这样,一种比坠胡的音量更大、音域更宽、音色更美的新乐器便在他的手中问世了1953年,这种乐器被正式定名为”擂琴”。
擂琴由琴杆、琴筒、琴头、弦轴和琴弓等部件组成。琴杆、琴头和弦轴都是用硬木制成的。擂琴的琴头呈铲形,弦轴的表面刻有花纹,轴顶嵌有骨饰。擂琴的琴筒比较短,采用薄铜板制成。它的琴弓比二胡的琴弓长一些,上面拴着的马尾束也比较宽。另外,擂琴还有大小两种规格,大擂琴张钢丝弦,体长110厘米;小擂琴张丝弦,体长90厘米。擂琴通常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大擂琴的定弦不太统一,一般是根据演奏者的习惯确定的,音域可达三个半八度。小擂琴的定弦和音域与大擂琴相同,只是发音高了一个八度。
和其它拉弦乐器一样,演奏擂琴也采用坐姿,演奏者把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之间拉奏。擂琴的按指方法和演奏技巧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演奏者对琴弓的控制就有渐强、渐弱、慢弱突强、慢强突弱和大幅度变换弓法等技巧。擂琴的指法与二胡比较接近,不过,它大多是用食指和无名指按弦。
擂琴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乐器。它的音域宽广、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它既可以独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摸拟人声、戏曲唱腔,同时还可以表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以及笙、管、唢呐、京胡、二胡、锣、鼓等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牛腿琴
牛腿琴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主要流行在中国贵州、广西和湖南的侗族居住区,因为琴体细长、酷似牛腿而得名。传统的牛腿琴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半部分挖空,上面蒙上杉木或桐木面板 。它的琴颈比较宽,顶端的琴头呈方形,两侧各安装了一个硬木做成的弦轴,用来固定两条用细棕绳做成的琴弦。牛腿琴的琴弓用细竹子做成,上面系着一缕棕丝作为弓毛。
与其它的中国拉弦乐器相比,牛腿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乐音是通过棕丝弓摩擦棕绳弦发出的,因此,牛腿琴发音纤柔,并且略带嘶哑的效果,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密切地配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格。牛腿琴的演奏姿势和西洋乐器小提琴基本相同。演奏者把琴的尾端顶在左肩下方,左手托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但是它的音域比小提琴窄,演奏的时候只用一个把位,经常以五度关系定弦。
牛腿琴在民间多为自制自用,所以制琴的材料和琴的大小各不相同。为了提高牛腿琴的表现力,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牛腿琴进行了不断地改造。改革后的牛腿琴,不仅扩大了共鸣箱,还在弦马一侧的面板上开了音孔,在面板和背板之间支上了圆形的木质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并且用丝弦、钢丝弦和马尾弓代替了棕绳弦和棕丝弓。另外,有的乐器改革家还在牛腿琴的尾部安置了弯形的金属架,演奏的时候可以把琴体挟持在演奏者的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演奏者左手的负担,又丰富和发展了牛腿琴的演奏技巧。
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于牛腿琴歌和叙事歌的伴奏。它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几乎每个侗族的男青年都有一把牛腿琴,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他们便拉起牛腿琴,边走边唱,到亲戚朋友家去作客。据说,只要牛腿琴在侗乡一奏响,人们就会寻声而来,聚集一堂,拉琴歌唱,场面热闹红火。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的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在改造高胡的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的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圆形琴筒改为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的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的高胡改为三根弦,使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
二胡
二胡是中国著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 。
二胡构造简单,一根细细的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的琴筒,还有一把马尾做的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二胡发出的乐音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以接近于人声的音色,成为一种富于歌唱性的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它为"中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的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1949年后,二胡的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到了发展,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在歌舞和声乐以及戏曲、说唱音乐中伴奏。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更 是一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中国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乐器。
[吹奏乐器]
喉管
喉管又称“竹管”,它是在中国民间乐器管子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一种双簧气鸣乐器。喉管在问世之初,是广东省的街头小贩招揽生意的一种工具,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末期,它才开始在广东音乐和广东粤剧中应用,后来,普遍地流行于广东和广西地区。
喉管的构造非常简单,由哨子,管身和喇叭口三个部分组成。它的哨子取材于芦苇,哨口比较宽,两片对合的哨片也比较厚。管身是用长茎竹、乌木、红木、杂木、塑料管或者是金属管等材料制成,其中,以竹制管身的音色最好。喉管的管身上开有七个音孔,管身下端装有薄铜片制成的喇叭口,起到扩大音量和装饰的作用。
喉管的音色和管子相似,它的发音接近管子的低音区,音色淳厚,低沉,略带鼻音效果,在民族乐队中经常与中胡或低胡配合使用,以此来加强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
在中国的民族乐队中,最常用的喉管有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种。G调中音喉管全长53厘米,内径为1至1.3厘米,它能发出8个音,音域只有一个八度。和它相比,D调低音喉管管身较长,约为85厘米,内径为1.4至1.7厘米,D调低音喉管的音域较窄,转调不方便。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一种加键喉管,这种新型喉管的管身上加装了按键,开有18或19个音孔,并且设有一个泛音孔。它不仅可以吹奏出半音阶,而且适于转调。同时,音域也扩展到两个半八度,从而一跃成为一种独奏乐器。另外,在声部配套上,发展成为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声部,使音色更加饱满和丰富。
箫
箫,也称为洞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关于它的来历,要从排箫说起。排箫在几千年前刚形成的时候,它就被称为箫。后来人们在吹排箫的过程中,发现在一支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箫逐渐由多管组成的排箫,演变为单管数孔的洞箫。
今天的箫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被称为”羌笛”,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经过发展,逐渐演变成六孔,和今天的箫非常相似。
箫的构造比较简单,形状和笛子非常相像。它一般用紫竹、黄枯竹或者白竹制作,管身比笛子稍长一点,顶端用竹节封口,封口的边缘上开有一个吹孔,管身正面还有五个音孔,背面靠上的部位还有一个音孔,另外,管身下端的背部还有三到四个出音孔和助音孔,用来调整音准,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灵活程度远不如笛子,不宜表现快捷花哨的内容,只适合于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箫的表现力很丰富,它可以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乐种里,另外它还用于一些地方戏曲的伴奏。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玉屏箫、九节箫等许多种。
紫竹洞箫演奏的乐曲《平沙落雁》 ,乐曲曲调悠扬流畅,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管子
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一般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
管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种类也很多,有小管、中管、大管、双管和加键管等。
管子独奏曲: 《 小开门》 这首乐曲曲调流畅,情绪轻快,在中国的地方戏曲中常常用来伴奏剧中人物更衣、行路等场面。
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
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笙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笙的形成,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