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赫鲁晓夫之子中枪亡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9 05:43:44 作者:连笔君

1971年9月16日,在一场只有不到200人参加的葬礼上,赫鲁晓夫的遗体伴随着他那还未实现的梦想,缓慢地葬入黑暗的大地。

虽然满腔热血,仍然壮志未酬。

赫鲁晓夫去世的时候,距离苏联解体还有二十年。但根据之前苏联发生的种种事件,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这一刻起,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就已经走到了它时间的尽头。

对于赫鲁晓夫,不管是苏联人民还是中国人民都对他褒贬不一。即使过了很多年以后,这个人物仍然会成为人们谈论苏联历史绕不开的焦点。

赫鲁晓夫(中)

1953年3月,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消息从莫斯科传来——统治苏联长达29年的斯大林同志因中风不幸去世了。

斯大林突然去世的噩耗显得有点扑朔迷离,有人说他的死没那么简单。但斯人已去,人们也就不想深究什么。斯大林的丧事办完之后,这件事反而没那么多人关心。

真正令人关心的是,由谁来担任斯大林的继承人?

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真空令很多人垂涎三尺,苏联自1952年废除总书记职务之后,权力最大的职务有两个:第一是部长会议主席;第二则是在“大清洗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内务部长。

当时的苏联高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谁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谁就是斯大林的合法继承人。

而这个职务绝对需要内务部长的支持。

然后,急于想登上权力巅峰的两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唱了一出双簧:

贝利亚当即站出来推举马林科夫出任部长会议主席;

马林科夫也站出来推举贝利亚出任内务部长,并兼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斯大林和马林科夫

你推举我,我也推举你,在这种心照不宣的操作之下,他们两人瞬间成为了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最有权势的人。

但这对好兄弟显然忘了一点——获得权力最重要的手段可不是互相吹捧,而是手里要有枪!

枪在谁手里?在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手里。

确切地说,是在他两个很厉害的部下——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两位元帅手里。

不过,布尔加宁显然是不能胜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

但他身边的一个重量级盟友却可以胜任,那就是时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人生履历可谓非常励志。

虽然现在的赫鲁晓夫身居高位,然而他的出身和家境实在是贫苦,他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农民,上面还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

赫鲁晓夫(左)

贫穷的家境使得赫鲁晓夫很小的时候就得给资本家打工,他当过钳工,洗过锅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赫鲁晓夫深深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地位低下,但心里的革命之火早已在熊熊燃烧了。

年轻时的赫鲁晓夫组织过工人暴动,参加过鲁钦科夫大罢工,而且还是此次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年轻时的赫鲁晓夫十分幸运,坚定的信念和活跃的表现使他获得了列宁的赏识,在那期间还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乌克兰党委书记卡冈诺维奇。

然后,赫鲁晓夫的地位和职级便如坐火箭般地蹿升:36岁加入莫斯科党组织,40岁成功入选苏共中央委员会,而后又和卡冈诺维奇一起主持修建了莫斯科地铁,他们两人竟把地铁线路修成了历史文化遗产。

赫鲁晓夫就凭借着这样一系列出色的政绩,又被提拔为莫斯科州委书记。

后来,赫鲁晓夫政治生涯开始了跌宕起伏,在经历了苏联最黑暗的“大清洗运动”之后,苏德战争的时候又在乌克兰吃了败仗。但战争结束以后,他又被派往乌克兰,在当地搞起了玉米种植。

基辅战役

1949年,一场自然灾害席卷了苏联的大部领土。但饥荒之时的乌克兰竟然迎来了玉米大丰收。

就在赫鲁晓夫认为自己的政治生涯不会再有奇迹发生时,乌克兰漫山遍野的玉米地竟出人意料地令他起死回生。凭借着大饥荒时期乌克兰的粮食丰收,他又被斯大林擢升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莫斯科第一书记。

从那个时候起,赫鲁晓夫正式进入了苏联的政治核心。

1953年底,在经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之后,赫鲁晓夫顺利地登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曾经权倾朝野的贝利亚被执行枪决。

贝利亚死后,不可一世的内务部的部门权力也遭到了无情的拆分。

之后,赫鲁晓夫还规定了两条:第一、内务部今后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跟书记处请示汇报,要得到自己的同意后才能干。第二、今后苏联包括内务部在内的一切权力机构,没有他本人的签字,一切命令都不具备合法性。

赫鲁晓夫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权力集中,因为接下来,他要干一件自己已经谋划了很久的大事。

那就是改革,彻彻底底的改革!

正在讲话的赫鲁晓夫

其实,赫鲁晓夫心里早就盘算着要废除斯大林时代的国策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俄国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斯大林上台后,想着要改变这一现状。

因为苏联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防范西欧各国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斯大林认为不采用些非常手段是不行的。

毕竟,时间不等人。

于是,斯大林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还加强了个人集权来维系这个体制的运转,同时对国民百姓灌输相应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甚至大搞个人崇拜运动,为的就是让他们拥护自己推行的体制,从而促进苏联的快速发展以应对将来的危机。

为了不遗余力地让苏联走向工业化,斯大林还没收农民土地、建立国营农场,并用农民的收入来补贴工业生产。

斯大林的政策,毫无疑问使苏联工业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但这种做法就相当于一剂猛药,有非常大的副作用。

斯大林

在工业取得的各种成就的背后,苏联农民的利益遭到了很大的损害。斯大林的政策使苏联的工业产值快速跻身世界前三,但是农民阶层仅仅只是获得了可以简单糊口的粮食。

甚至三十年代苏联爆发严重饥荒,政府仍在不遗余力地征收粮食。

但没办法,面对当时苏联严峻的经济现状和国际形势,斯大林为了让国家快速进入工业化,也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了。

他觉得只有社会主义理想和全国公有制经济才能让苏联百姓团结一心,若没有这两样东西,苏联的人心很快便要散了。

作为苏联的小弟们,那些东欧国家对斯大林的发展措施也很推崇。于是其政府便依葫芦画瓢地学着苏联,轰轰烈烈地搞起了计划经济,并把斯大林当成神一样去民间宣传。

在斯大林的时代,政府把重心放在了国家经济和工业化的建设上,而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这样的做法对后来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当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就过时了。——这便是赫鲁晓夫上台后的想法。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改革!

但赫鲁晓夫首先认为,在改革之前必须要向所有人说明斯大林过去的做法是错的,还要和他以前推行的政策划清界限,这才能引领苏联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于是到了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会场上发表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演讲,他把斯大林狠狠数落了一通,比如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误国误民啦,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惨烈溃败啦,苏联爆发旱灾让老百姓饿肚子啦......反正,赫鲁晓夫把他上台之前苏联的各种负面事件的黑锅,全砸到了斯大林背上。

赫鲁晓夫此举,等于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时代的各项政策。

这些话一出,台下开会的人都是一声不吭,整个会场完全陷入沉默。

斯大林还尸骨未寒,你赫鲁晓夫就敢在这么正式的场合公开批判他?

要知道,参加苏共二十大会议的人员,除了苏联政府的官员之外,还有不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斯大林在这帮人眼里那可就是永远的神啊!现在赫鲁晓夫如此批判贬低斯大林,这不就相当于在嘲讽我们过去简直像傻瓜一样吗?

苏联海报

演讲结束后,赫鲁晓夫还把演讲稿复制了1800多份,而后向各级党组织下发,这就算传达精神了。

这还不算完,赫鲁晓夫这份演讲稿居然还被美国记者弄走了一份。于是,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美国记者们,将赫鲁晓夫这份批判斯大林的演讲稿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

整个世界集体炸锅。

赫鲁晓夫这一通演讲,虽说确立了自己将来的施政基调,但却令苏联在世界上的威望如瀑布般一落千丈。

那些以往支持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备受打击,斯大林被批判,他们都感觉自己国家的灵魂被抽干了,完全不知所措;

苏联人民呢?他们就更不知所措了,斯大林同志都被批了,那咱们这么多年在奋斗个啥?我们活着还有什么劲呐!过去政府说资本主义是万恶的,现在又说斯大林同志是错误的,咱们苏联政府到底还有没有个谱儿啦?!

这可咋解释?没办法,只能说是政治原因了。

赫鲁晓夫(中)

赫鲁晓夫在批评完贝利亚后,立刻批评斯大林,而在他施政期间苏联农民经历的种种磨难,自然也就由可怜的斯大林同志来背锅了。

至于那群天天到处乱嗅的欧美国家怎么看,赫鲁晓夫是完全不管的,反正这个革我是改定了!

实行改革得有大批官员配合吧?好,那我老赫就给斯大林时期遭到冲击的官员们平反,让他们都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样一来,苏联的官员们纷纷感激涕零,视赫鲁晓夫为再生父母。

此举让赫鲁晓夫又成功团结了干部,接下来就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斯大林当初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使得苏联的农业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1952年苏联的粮食人均产量为440公斤,居然比水深火热的沙俄时代都整整少了100公斤。

所以,第一项改革便是农业。

苏联农业海报

说到赫鲁晓夫发展农业,怎么能不提他最爱的大玉米呢?

玉米让老赫同志走上了人生巅峰,现在的他决定让金黄璀璨的玉米洒遍苏维埃大地。

赫鲁晓夫一直都觉得,只有玉米才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所以他给农业改革定下了一项宏伟目标:进入六十年代时,苏联玉米地的面积要达到2800万公顷。

要知道,那时苏联全国的玉米地只有不到400万公顷。

于是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立时刮起了种植玉米的旋风。

赫鲁晓夫经常下农田查访,领导人宣传画上印着的全是赫鲁晓夫拿着玉米的兴奋表情。

苏联顿时变成了玉米王国。

玉米的电影和舞蹈;

玉米的杂志;

专门研究玉米的科研机构;

苏联大种玉米

除此之外,老赫同志对苏联农民也相当不错。堂堂苏共总书记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农民身份,更没有违背自己的初心,而是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

他甚至从不脱离群众,亲自走访困难农民家庭,然后询问他们的困难;

扶贫这种事赫鲁晓夫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会解决的。

但是,赫鲁晓夫命令全国种玉米的事情却搞砸了,因为玉米这种东西只有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才能结穗,而苏联很多地方的太阳光照射都是不符合玉米生长要求的。

由于考虑不周且缺乏科学性种植,赫鲁晓夫想让苏联大地上全都长满玉米的愿望算是落空了。

但实际上,老赫同志对农业的了解是苏联所有领导人里面最精深的,他对农民总是能够感同身受。

赫鲁晓夫早在1949年就曾提出过一个“合并农庄”的策略,也就是把生产情况并不好的小农庄和生产条件很好的大农庄合并,这样那些小农庄就可以享受到大农庄的资源,小农庄也就不会崩溃了。

高兴的苏联农民们

这一招一开始是有效的,确实增加了农业产量。但随着大饥荒的到来,“合并农庄”也陷入了粮食减产的危机,苏联的农业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种玉米和“合并农庄”的计划都搁浅了,但老赫同志并没有因此退缩,又对农业采取了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农产品采购制度。

也就是说,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用向政府义务交售,而是由政府花钱采购,而且不管是谷物类、牲畜类还是瓜果蔬菜类农产品,政府都给出了一个相当可观的采购价格。

这可把农民高兴坏了,政府花高价收购农产品,农民们的年收入都增加了不少,他们干活都比平时有动力了。这波操作本来相当到位,但赫鲁晓夫接下来又走了一步臭棋。

怎么回事呢?

原来,过去苏联的农庄拖拉机是采取服务形式的,一个农场所有的拖拉机全被集中在拖拉机站,并配有专门的拖拉机手。

苏联拖拉机

农民需要拖拉机干农活的时候付钱给拖拉机站就行了。这种租赁拖拉机进行农业生产的政策实施了很久,供需双方一直都相安无事。

但赫鲁晓夫改革后,他却要把拖拉机直接卖给农民,让农民拥有自己的拖拉机。

苏联很多农庄面积庞大,需要大量的拖拉机,要是农民的钱不够买拖拉机怎么办?

赫鲁晓夫的办法是:那就由国家提供买拖拉机的贷款,农民在三五年内还清贷款就可以了。

一开始农民们还很高兴,憧憬着能拥有自己的拖拉机,于是便兴高采烈地办贷款买拖拉机。

然而好景不长,苏联农民的钱都用来买拖拉机和还贷款了,那农业生产计划怎么实施呢?不好意思,没钱了。

虽说苏联政府会花钱购买农产品,但农产品现在压根就没有钱买种子和雇人耕种,这下可怎么办呐?

农民没钱,不仅生产计划被搁置,就连拖拉机的维护保养和油费都出不起了。

本来已经快要奔小康的苏联农民们,却因为贷款购买拖拉机而“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么一折腾,农庄留下的只是大片大片闲置的土地,还有那一排排停着睡大觉的拖拉机。

坏掉的拖拉机

老赫同志这两种政策完全是自相矛盾,采购农作物让农民赚了钱,然后通过放贷款卖拖拉机又把钱给要了回去——唉,本来蛮好的政策又被他本人亲手葬送,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毫无疑问,中国在这方面就是吸取了赫鲁晓夫的教训,大量推广之前要先设置试点区域。

在工业改革方面,原来斯大林搞的是计划经济那一套,而且还拿一部分农业收入给工人们搞了不少补助——这其实对工业发展大有裨益,不仅能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国家也能很快走上工业化道路。

不过,苏联实现工业化以后,问题也接踵而至。

二战前后,苏联因为计划经济的作用,以致于重工业十分发达,并在与德国的战争中取胜。

但是打完仗以后呢?工业要为和平建设和百姓生活服务,这时候总不能光生产飞机大炮了吧?

于是,苏联的工业在赫鲁晓夫的时代正式朝着多元化转型,比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这便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设立更多的部门来应对并管理这些变化。

赫鲁晓夫(右一)视察工作

这时赫鲁晓夫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除了武器装备和核心工业技术的企业由中央管辖外,其他的工业企业直接归地方管辖!

老赫同志这手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不是工业生产变复杂了吗?那我干脆就放手让地方政府去管,有了这些下属们为我分忧,我还担心什么呢?”

赫鲁晓夫虽然满腔热血,但改革还欠缺点经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工业改革政策推行了之后,又出什么事了呢?

答案是——全苏联的工厂出现了极大混乱。

因为,供应链断了。

过去斯大林搞计划经济的时候,苏联各地的工厂如果能自主生产部件,那就自己解决;如果没有能力生产,工厂是可以向苏共中央打报告请求由外地调配的。

但现在赫鲁晓夫改了规矩,地方工厂生产需要的零部件得全归他们自己解决。

苏联高尔基汽车厂

赫鲁晓夫那意思就是,你们有能力生产当然更好,生产不了那就想办法生产,既然我老赫对工业放了权,那你们就莫来烦老子了!

比如,莫斯科州的一家汽车厂需要乌克兰生产的轮胎,而乌克兰的那家轮胎厂需要西伯利亚的橡胶,这就需要莫斯科州、乌克兰、西伯利亚三方政府对接。

过去只要斯大林一纸命令,所有物资都能到位;但现在赫鲁晓夫当起了甩手掌柜,三个平行的地方政府协调起来就很难了。

于是,苏联工业就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生产重型起重机的工厂开始自行做起了螺丝钉,汽车工厂又开了额外的生产线做轮胎,有些轻工业工厂还要想方设法地炼钢。

如此一来,这些工厂的本职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管理也很不到位,完全没有办法完成生产指标。

这可怎么办呢?

焦头烂额的赫鲁晓夫直接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设立更多的部门来管理不就行了嘛!

赫鲁晓夫(左)

这下子问题更大了,中国有句话叫“官多法乱”,管理人员一多起来绝对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

时间一久,工人们开始怨声载道,还纷纷怀念起斯大林时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地位,大家都说:“这还不如不改呢!”

混乱的工厂生产部门和管理计划,让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再次成为“烂尾楼”。

工业和农业的改革实行之后,赫鲁晓夫当然没有忘记干部体制改革。而且,他发起的这次干部改革可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官员,连军队的官兵们也被他纳入改革范围之内。

反正就是直接一刀切,上下一锅端。

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政策就是:取消政府官员的终身制,严格规定各级干部的任期和连任次数,裁减军队规模,给臃肿的军队部门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瘦身。

想法不错,但是太过急躁。

赫鲁晓夫彻底得罪了全体苏联干部,就连军队里的军官士兵们也天天怨声载道,说这老小子一天到晚折腾个什么劲儿,大家甚至开始暗暗咒骂赫鲁晓夫滚下台去。

苏联群众

赫鲁晓夫虽有一腔热血,但缺乏改革经验,一场改革下来整个国家一片怨声载道:

政府部门的干部们对取消终身制和特权很不高兴,军队官兵们对削减军费和粮饷很不高兴,工人农民对没有得到应有的酬劳很不高兴......赫鲁晓夫的这一通改革操作,彻底使他本人成为了全国上下的众矢之的。

最终结果就是——苏联上上下下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军人,都没有得到应该获得的利益,反而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差。

其实,改革心里最苦的莫过于老赫同志了。对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讲,最难推行的事情就是改革。

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让多数人去服从少数人。一旦弄不好立刻就会晚节不保,改革一旦中断就会万劫不复,实施改革的人也会因此背上骂名。

所以改革这事儿,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赫鲁晓夫过于大刀阔斧,所以不幸中枪。

(未完待续)

请大家点赞并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小编将在11月20日为大家奉上《是遗憾的失败者还是卓越的改革者?世间再无赫鲁晓夫(下)》

上一篇:查尔斯王子回忆黛安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