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夏浦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8 03:05:34 作者:连笔君

堂上作文 过堂接受评判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2013广东省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悠悠夏浦
睡了野鸭和芦苇的夏浦水边,晃晃荡荡靠过来一只小船,像是有人,又像是没人。
“风生!来!”岸上有人叫唤。
船舱里钻出来一个肤色黝黑的少年,眯着眼。
“考上没有?”岸上人问。
“考上了。”
“学费咋办?”
风生揉着手中干净的苇条,水乡的风和水乡的阳光在水乡儿女的身上游走。
“听说城里有人要白给你付钱,你怎么没要呢?”
“没说不要。我爸正在想。”
哗哗的水声,小船离了岸。岸上人挥着手臂喊:“别没事开着船在水上跑,回家看你奶奶!”
风生系好了船,一步一步往家里走。
他是考上了不错,可是考到省外去了,就连凑路费也是件难事。读大学这笔钱只靠他们自己赚的话,父母不知道要抓多少鱼割多少草,在外打工的姐姐不知道要加多少班。家里还有神志不清的奶奶,一遍一遍念叨着家里一定要出个大学生。夏天的阳光照在脸上,不知怎么竟有一点疼。
路上有几个小孩嘻嘻哈哈地笑着,跑着,有几个是他的弟弟妹妹。
“风生哥!”
“风生哥哥!”
他说:“哎!怎么不回家?”
“风生哥,家里来了客人。”
“开车来的!车是黑色的!”
“胡说,是深蓝色。”
“我可没看到。”
“快点回家去,晚了没饭吃。”风生催了一句,便不再理会他们,加快了步伐。
院门和篱笆是竹子做的,风吹雨打,已有些残破。妈妈也说过几次想要一道砖砌的墙,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实现。院子外是那辆深蓝色的车,他也见过几次。夏日的阳光照在车子上,反射出刺眼的金色。这样的颜色与夏浦村格格不入。第一次见这辆车,风生就这么想。
推门进去,果然有一群新鲜的人,他们穿着黑色的西装或鲜艳的丝绸,坐在自己家的木椅上,那些椅子是陈旧的木色。这样的颜色也与夏浦村格格不入。
风生照例客套几句,便退回了里屋,留父亲与那些城里人交谈。父亲说话谨慎,处处透露出感激,全然没有平时爽朗的言辞。他没有父亲那样的气度,接受施舍,还要句句感恩戴德。
他也曾和村里的同龄人争论那是不是施舍,最后大家都认为,这样大张旗鼓,即便不是施舍,也并非诚意相助。毕竟,他们村里接受资助的家庭,没有几个真正摆脱了贫穷;接受资助的学生,在学校里一直抬不起头。
但是他的父亲仍考虑接受这并非诚意的施舍,因为人家拔下的汗毛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风生走进里屋,他奶奶正在床上叠衣服。
“风生,来。”
风生走过去,顺手也叠起了衣服。
“不高兴?”
“没有。”
“不想要人家的钱?你脸上都写着了。”
“我们可以自己赚,这样欠人人情……”他最不明白的就是这一点,以前再辛苦家里也撑住了,这一次也可以的吧。平日最不喜欢受人恩惠的父亲,怎么就轻易地接受了呢?
“风生,你爸也老了呀……”
是啊,父亲也老了啊。
他回头看看外面,在那些面容年轻的城里人之中,他的父亲瘦骨嶙峋,简直像个小老头,谁会相信他其实很年轻呢?
“风生,来。”父亲叫风生出去。
“这就是风生。”有人对几个人介绍。
“长得真结实。读完大学可以去当兵呢。”
他微笑。还是要感谢这些人,哪怕他们只是心血来潮。
“风生,过来,签个名字,明天我们就把钱汇过来。”那个城里人说。
风生走了过去,执笔写下。
夏浦村的夜晚降临,月光像烟雾一样笼在水面上。奶奶和妈妈在屋里为风生收拾行李,风生和弟弟们在院子里把割好的草捆在一起,随口聊着读书时的故事,他最小的弟弟还没有钱上学。他的父亲与几个邻居趁夜到水里捕鱼,夜里捕的鱼比白天捕的多,父亲想辛苦些为弟弟们攒钱读书。
风生想,他可以万分感激地收下那笔钱,也可以承诺一定偿还,还可以委婉拒绝,自力更生。他的选择很多,但是这个世界很无奈,他的选择也很无奈。
可是他不想多想,只希望好好地读完大学,能供弟弟妹妹读书,能支撑起这个小小的家。如果可以,希望他能让夏浦村里的村民都无须面临他所遇到的选择。
悠悠夏浦,沉静的渔船划开水面的风,向着深处,哗,哗,哗,哗。
□许慕妮 中山纪念中学兰溪文学社
【教师点评】以小说的形式来阐发对于这则材料内涵的思索,确实是少见的。小说塑造了一个酷似孙犁《荷花淀》般的场景,水乡人家,诗情画意,将一个等待大学录取的贫苦农村少年推到了一个人生之路的艰难的分岔口上,个人的尊严、家庭的际遇、兄长的职责……多少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而明明内心深处是抵制那种作秀式的捐助,却又不得不最终做出让步的结局,更给人一种难言的感觉。文章情景交融,文笔洗练而老成,在高一的同龄人中可谓翘楚。当然了,个人的感觉是结尾选择接受并答应偿还会更好,既符合少年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也能为结尾“添上一个花环”,表现他自立自强的成人的决心,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当然了,纯属一家之言。
(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 刘佳杰)

上一篇:美的空调常见故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