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离家上大学时,把心爱的小盆栽和金鱼留下来让我照顾。 但她放心不下,因为我这个做妈妈的粗心大意是出了名的。 结果花草枯萎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 一天她打电话回来,我很惭愧地告诉她金鱼也死了。 她沉默许久,然后轻轻地问道:那爸爸还好吗……
过年习俗之北京篇
老北京的那些过年习俗,
你还记得吗?
长辈们一直坚持的,
除夕那一大堆老理儿,
你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当我们聊北京的除夕习俗时,
其实聊的是这些!
1、辞岁在除夕当天,除了要迎全神、接灶神、祀祖先、设祭品外,那天亲朋好友盛装打扮,互相拜访祝福,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等,称为“辞岁”。一家之长去拜见比自己辈分高的人,新婚的男人一定要去岳父家辞岁,否则就是不礼貌。
2、踩岁除夕子夜时,小孩儿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之后,到院内把铺在地上的芝麻秸踩碎,劈啪作响,称之为“踩岁”。以“碎”谐“岁”,意为“岁岁平安”。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这些讨口彩的、图吉利的习俗,展现了人们新年的美好愿望。
3、守岁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有两种含义:年岁大守岁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北京人,过年都必须守岁。守岁时,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纸牌,小孩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4、吃“更岁饺子”吃“更岁饺子”,是每逢新春佳节,北京人的一种习俗。饺子一般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为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生贵子等。
过年习俗之上海篇从“十里洋场”
到“时尚魔都”,
近代以来的上海,
可谓是一直走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前方,
那么,
传统文化里的上海人,
是怎样过年的呢?
让祝福君来告诉你们吧:
上海人过年,
除了跟其它地方一样共有的,
吃年夜饭、守岁等,
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习俗——
1、烧“头香”,撞“头钟”每年除夕夜,玉佛寺、龙华寺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不少人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午夜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好不热闹!
2、初一吃汤圆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3、兜兜城隍庙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那里可以讲是全上海年味最浓的地方了~
4、买活鲤鱼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会买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
过年习俗之广东篇春节习俗,
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
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
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
提起春节的过法,
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来看看广东的过年习俗。
1、行花街“行花街”(广东方言,意为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派利是“派利是”(广东方言,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改为年岁的岁。如今,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
3、食年糕春节前,广东人要蒸一“底”(广东方言:意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种糕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配上鲜马蹄,更香甜爽口,广东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4、舞醒狮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过年习俗之东北篇说到东北人,
朋友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
赵本山宋丹丹演的春晚小品。
但东北人过年,
可不止是小品里演的那些。
今天,
祝福君就跟你说一说东北人过年做啥子。
1、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别有一番滋味。其中,冻秋梨是最纯正的。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在大鱼大肉的年夜饭后,再吃一些冻秋梨能解酒、解油腻。
2、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都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3、初一初二不扫地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4、挂红灯笼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红红火火。另外,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意味着延年益寿,圆满与富贵。
过年习俗之川蜀篇一提到川蜀地区,
朋友们脑海中跳出的词汇,
想必一定有“辣椒”和“火锅”吧?
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那么,他们的年夜饭
是否也离不开辣椒和火锅呢?
1、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
2、“走人户”吃“转转饭”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
3、初七游草堂四川有些地方的人在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因为“草堂人日我归来。”
4、游喜神方“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向。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被视为吉祥之方。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吉祥之地。清代以来,成都人习惯到武侯祠游喜神方。春节期间出南门、到武侯祠“游喜神方”。传说年初游喜神方,得喜神福佑,沾喜气,一年中便能吉祥如意。
过年习俗之湖南篇湘地多民族,
这里的人们庆新春,
除了有我们熟悉的守岁、贴春联、
放鞭炮、封压岁钱等习俗以外,
还有很多奇异有趣的——
1、打粑粑在湘西,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大方。
2、给客人送槟榔“年财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祝其发财之意。
3、坐自家田里吃饭怀化人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由家里的一个人盛碗饭,拌上五谷,坐在自家的田里吃,边吃饭边有心无心地说:“光谷,光谷(全是谷的意思)”。
4、舞龙灯先要“接龙”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过年习俗之西北篇说起西北地区,
朋友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呢?
黄土高原?革命根据地?
那是当然的啦!
实际上吧,
跟黄土色形成鲜明对比,
火红色好像才是西北的主色调。
每逢传统节日,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
西北人都喜欢用红色来烘托
他们热热闹闹的氛围。
在这里,
春节习俗就是要图个,
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1、点“发财火”火红代表着吉祥!要火红当然少不了红火!正月初一早上起来放鞭炮,陕北地区通常会在门口设有一个火塘,点起熊熊柴火,意为“发财火”,火苗越大、火光越亮越好!大人小孩要从火塘上跨过去,陕南大多会点燃柏树枝等。这一天,街坊邻居互相拜年。
2、扭秧歌拜年要吉祥,有红火还不够!你看那秧歌舞的红色彩绸,最似轻盈飘动着的火火火~~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3、出新牛要红火,人畜一起红起来!在龙东地区的人们,正月初一会“出新牛”,也叫“出醒牛”。出新,是初一惊醒耕牛,因牛从十月卧圈至今,已懒散了。也是耕牛出门图新追新,求新生、新运的意思。人们把牛从圈里拉出,精心打扮一番,在牛头上系上红绫或大红花,在鼻孔里插两支花炮,点燃花炮,啪啪两声,牛一下子疯了,带着红色冲出院门,奔向田野。一时间,百牛竞雄,百牛争春,一冬的暮气被甩得干干净净。马、驴、羊也跟着扬蹄振尾。“出新牛”之后,大人小孩便去赶庙会,求福求祥。
4、耍社火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淳朴的西北老百姓看来,独红火不如众红火,吉祥乐开怀~~全村一起舞起来!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社火通常从农历的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六日结束。
在过年的时候,
无论是挂红灯笼,
贴红春联,
还是放红鞭炮……
这些都是中国人对来年生活富贵和吉祥的期盼。
祝福君也希望朋友们,
在新的一年里过得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