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分钟认识冬至
冬至▼▼▼▼▼▼▼▼▼▼▼▼▼▼▼▼▼▼▼▼▼▼▼▼▼▼▼▼▼
正所谓
冬大过年
在东台人眼中
冬至比春节更加重要
冬至是我国传统节气,在咱们东台,百姓尤为重视,有句俗话叫“小冬不值钱,大冬大如年”。这不仅仅是口头禅,而是真的比过年还要讲究,比如现在很多东台人吃年夜饭会去饭店,但过冬都在家吃。
▲▲▲▲▲▲▲▲▲▲▲▲▲▲▲▲▲▲▲▲▲▲▲▲▲▲▲▲▲冬至是东台古历法中的新年,周历过年的日子是冬至这天。虽然后来历法变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了,但这冬至“过年”的习俗却传承了下来。到如今东台人仍然十分重视冬至节,甚至有“肥冬瘦年”的说法。
东台人把大冬前一天称为“小冬”。小冬早上家家都吃面条。中午则要烧纸敬鬼神。按春节习俗类推,可能与“辞年”有关。兴化人春节前两三天(一般是腊月二十八)称“辞年”,意思是在人过年之前,先把鬼神打发一下,以保证人间过一个太太平平的新年。既然大冬曾经是新年,那么大冬前烧纸祭鬼神也就是“辞年”了。
过冬吃南瓜,是东台民间独特的饮食风俗。南瓜因其形似巨大的茄子,所以也叫“茄瓜”,在夏天摘下来,埋到稻谷堆里,四五个月下来,好像酿久了的糯米浆酒,甜甜的,粉丢丢的,而且颜色红艳艳的,很是盈人。还有想象丰富的,煮成南瓜饭、南瓜粥,那饭粥就更香甜了。人们都说,过冬吃南瓜头不昏,不信你试试。
东台“过冬”习俗
01
吃“十大碗”祭拜祖先
冬至又称大冬,所以冬至的前一日称为小冬。根据老辈留下的规矩,小冬这一天,东台的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一大早,每家每户便会出门买肉买菜买海鲜,再花上大半天用心做好满满一桌菜肴。“十大碗”,最具东台特色的地方菜肴,烧杂烩、大鸡抱小鸡、萝卜烧大蛏、烩肉圆、红烧肉、红烧鱼、东台国菜、蛤蜊夹、麻虾炖蛋、芋头羹都是东台人过节时餐桌上的常备菜。
到了中午时分,这些做好的菜肴会被摆在家门口或院子里祭奠祖先,默默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平安顺当,大人工作顺利、孩子读书上进等。
02
吃冬至圆团团圆圆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平安皮包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
冬至吃汤圆南方尤盛,它不仅意味着团圆,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东台人冬至吃汤圆是一大家子的事儿,丈夫擀糯米皮,妻子包馅,爷爷奶奶烧水下汤圆,等到汤圆一出锅,孩子们便簇拥过来,芝麻馅的、豆沙馅的、花生馅的,一口汤圆、一口甜。用祖辈的话说:汤圆的“圆”,意味着“团圆”,只有一家人一起吃,才叫“圆满”。
03
数九画九九九消寒
从冬至开始,就正式进入数九天了,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清代以前,更早有以图画形式出现的九九消寒图,也称“画九”。明《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图中一枝寒梅,枝头绽出素白梅花数朵,共八十一瓣。自冬至之日起,每日着色一片花瓣,待满枝花瓣尽显绯红暖意时,窗外的春意也恰时回归,民间不同时期有各个不同的“梅花消寒图”版本。
东台时空
关注东台民生,第一时间与您共享身边事。欢迎阅读,分享!
3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别私存!
请放到圈子里,
给你的朋友也看看!
好看吗?
◆
◆来源:东台时空微信平台综合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