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课文重难点
语篇感知
【课文结构分析】
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从“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 烟草的气味……”)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这部分是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写“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这部分是情节的高潮。
【语篇脉络梳理】
故 开端:“我”负伤进入伤兵医院———美术教室
事 发展:“我”怀疑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母校
情 高潮:“我”确认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母校
节 结局:“我” { 在自己的母校被截去双臂和右腿
语篇品读
【重点语段品读】
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
『品味』 “就是..也..”,有强调意味,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
『体会』 由代表古文化的大选帝侯画像到战争罪犯希特勒的画像,表明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我不想再看见任何东西。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品味』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7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着意想要展示的。
『体会』 该句点明了残酷的战争中恶劣的医疗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自下而上状况可想而知。
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
『品味』 “城市在燃烧”,像“添上新煤的炉子”;处于迷糊状态的“我”也能真切看到。
『体会』 “城市在燃烧”形象地提示出被战火笼罩的城市,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人们处于战火的困扰之中。
当这所学校还叫托马斯中学的时候,门上曾经挂过一个十字架,后来他们把十字架拿走了,……他们在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遍,但无济于事,……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品味』罪恶的侵略者或许是因为害怕,或许是出于摧残一切文明的罪恶的想法,他们把祈求和平的“十字架”拿走。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们的罪恶是永远掩盖不了的,“和平”是永远无法从人们心中抹去的。
『体会』 母校的特征进一步清晰地显现。托马斯中学大门上十字架留下的棕色痕迹清晰可见。
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品味』一切无可置疑,“我”就在自己的学校、就是在自己学习的教室,而黑板上留着三个月前自己用六种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体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
『品味』 四肢仅有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他“ 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失声呼叫”,等待他的是对死亡与残废见怪不怪的医生的冷漠。
『体会』此句中指出医务人员竟然对我的内心及身体上的伤痛作出无动于衷的反应,从侧面反映出了战争已经使人们的精神变得麻木。作为作家,海因里希超越了本民族本国的情结,而站在人类和平的立场上,通过反思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让人们警醒起来。患难的是那些曾经失去的人们。他所希望的也正是爱因斯坦所希望的,那就是和平相处。爱与和谐,永远是世界的主题旋律。
【疑难问题探析】
1、从文中看,这名德国伤兵是怎样的形象?
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使用?
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一直想搞清身在何处,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从“我”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学生的身份始终比士兵的身份更明确。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十七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入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为什么会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 多么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4、文章结尾“我”在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的同时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但这时“我”喃喃说出的不是比尔格勒的名字,而是“牛奶”,为什么?
在前文有交待,比如画花瓶、描字、吃果酱、黄油面包、喝牛奶、冒险地抽支烟..这些美好生活留在这位!" 岁的少年的头脑里。因为在门房里“我”“喝牛奶”“抽烟”,这些鲜明的生活印象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头脑中,比尔格勒就是“牛奶”,一看到比尔格勒,条件反射,昏沉的记忆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三个月前日常生活场景石破天惊地复苏。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词简意丰。
我的感悟
小说从理性的角度对这场非正义的战争进行了反思。以“ 我”这个侵略者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和心灵的创伤。这说明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5、《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毁;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 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语篇鉴赏
【语篇整体赏析】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
【写作特点赏析】
1、巧妙的情节构思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着读者。
文章还采用悬念和暗示,情节曲折,吸引读者,同时写出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强烈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
2、成功的环境描写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