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扭曲地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
——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无尽的烦恼:小时候的考试压力,青春期的爱恨情仇,中年时的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职场的血腥风雨,老年时的健康忧患,以及外部环境的种种困扰。
我们的内心总是容易波澜起伏:我们总是既想要又不敢要,既爱又恨,既渴望又抗拒。只要自我感还存在,我们一定会意识到痛苦、挣扎和恐惧。我们已经习于衡量、认同、拣择、批判和谴责。
我们在这个快餐式时代里,不断追求知识,不由自主被裹挟前行,逐渐丧失了爱,减弱了对美的感受力,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
你有没有试着去观察一个人、一朵花、一种观念或情绪,而没有任何谴责或批判?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看见一个美好的东西、一座宏伟的山、灿烂的落日、潺潺的流水、令人神往的微笑、一张迷人的脸孔,心在那一刻特别安静?就在这样的时刻,你可能对真相有一刹那的洞见。因为这时候,你的心非常安详,没有任何念头,也没有任何噪音。
可是,刹那立马消失。我们的心里总是住着一个“自我”。因为害怕“自我”不存在,我们执著、贪婪、占有、牢牢抓住、害怕失去。我们有没有可能毫无野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单纯地做自己?我们有没有可能总是心绪宁静,慈悲、温暖地对待周边的一切?
这也是印度灵性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毕生探索。在他的著作中,他总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聆听我们的疑惑,和我们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用行云流水般的词汇、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带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他只破不立,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需他点亮即可。
当你打开这本《生命之书》,就意味着放下一切。放下你的经验、信仰、情绪,清空自己,安静下来,从零开始。准备好了吗?
关于爱和欲望
爱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见到有的人就那么入心,那么渴望和他(她)时时刻刻在一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起的情侣,原本可以好好享受这份感情,可是为什么偏偏矛盾重重?
爱是一种感觉,一种热情。但同时,爱也是一种自由——双方都是自由的。可是,我们往往想占有对方、控制对方,依赖对方给自己的安全感。只要有这些妄念,痛苦就出现了,爱就不见了。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不可能带给他痛苦。当你明白爱的真相时,占有或妒忌就不见了,存在的只有珍惜、仁慈和悲悯,而不是一堆的理论。爱本身就能带来美、秩序、祥和与慈悲。
但欲望始终在伺机而动,不论你如何逃避它、否定它、净化它、接纳它或控制它——它永远存在。人若想了解自己的欲望,很显然不能有拣择性,你不能用好坏、高低来批判欲望,也不能说:“这个欲望应该被保留,那个欲望应该被否定。”因为欲望必须被了解,而不是被摧毁。其实我们可以一边拥有欲望,一边看着它,在没有念头干预的情况下,它很快就会止息下来。那些想借着禁欲来发现上帝的人是不贞洁的,因为他们以追求成就取代了性——这其实是一种恐惧。
与其压抑内在的欲望,不如去了解欲望的整个过程,而这份了解的本身就能使我们从局限中解脱出来。
关于快乐和痛苦
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一份内在的祥和、一种快乐的感觉。快乐是无法求得的,只能自然而然地降临,如果去追求它,它就会躲开你。我们总是透过财物、家人及名望来追求快乐,然后财物、家人及名望就变得比快乐还重要了,我们反而被这些绑架。
只有投入自我认识的洪流里,你才会找到快乐。若是能了解人生的整个历程而不去论断对错,那么不属于你我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快乐就会出现。
为何会产生痛苦?痛苦就是哀伤、不确定感或是一种彻底孤立的感觉。我们会因为死亡、无法完成自己、得不到赞美或是不被爱而感到痛苦。心受到震惊也会产生痛苦。执著便是痛苦的开始。自我才是所有恐惧的根由。
痛苦就在眼前,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你必须去体验它,而不是去研究它。痛苦和恐惧一样是无法独自存在的,它一定跟人、事件或感觉有关。
如何解决痛苦?若想止息痛苦,你的心必须清晰单纯。做一个单纯的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必须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敏感度才行。当痛苦时,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带着认同与否定去检查你的思想和情感,痛苦就会慢慢止息。
关于愤怒
愤怒如何生成?如果你把自己的信念、概念和意见当成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当这些东西遭到质疑时,你一定会产生激烈的反应。
如何化解?如果能不执著于自己的信念和意见,而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靠它们来了解人生,那么借由这份了解就能止息愤怒。如此一来你就能消解掉会制造冲突和抗拒的想法。
关于无常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是认真想想,人生怎么能只如初见呢?我们很想弄清楚那个永恒的境界到底存不存在,内境与外境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关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觉都是不断在变化的。
借由轮回转世来追寻不朽,基本上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因此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任何人或修行体系可以帮你解脱,真理是唯一的解脱元素,但是你必须先认清心中的真相。你必须在一个未经探索过的大海里独自航行。
摒弃我执,接受无常。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值得珍惜的。
关于冥想
冥想不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自我觉察,同时也是持续不断地放下自我。从正确的思考中会产生冥想,然后会生出智慧及祥和的心境,从祥和的心境里会出现最高的实相。
真正的冥想就是让心从所有的修行体系里解放出来,它不刻意专注,也不融入于任何东西,只是觉知着一切。
冥想不是跟现实活动分开来的一个东西。譬如你正在开车或坐在公交车里,正跟人喋喋不休地闲聊着,或者正独自在树林里漫步,看着蝴蝶在风中舞动,这时如果能毫不拣择地觉知这一切,便是在进行真正的冥想了。
关于宗教
只有当我们想逃避事实躲进幻觉里的时候,才需要信仰。因为信仰能带给你安全感、慰藉、希望和指引。只有当我们处在恐惧或痛苦的状态时,才会哀求和祈祷;因为不了解这份痛苦和困惑,所以我们转而向别人求援。祈祷所带来的答案只是我们自己的投射罢了,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带来一些满足。
然而,真正的宗教是一种至善的境界,那份爱就像河水一般,不停地流动着。处在那种状态里,你会发现你的心已经不再追求任何事物,而停止追寻便是另一个东西的开端。
关于寂然
我们都经历过巨大的孤独感。当书籍、宗教信仰或其他的事物全都消失时,我们往往会体验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面对这份空虚和孤独,所以总想逃离它。我们会逃到关系里,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独处的痛苦。我们必须不断地谈这个谈那个,讨论艺术和文化,阅读书籍或听广播。但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这股巨大的自我孤立感。
如何自处?寂然独立。寂然独立之中自有美。人如果能彻底超脱社会结构里的贪婪、羡慕、野心、傲慢、成就或地位——当他从这些东西解脱出来时——他就是彻底寂然独立的。这种状态跟孤独截然不同,因为里面有活跃的能量和深刻的美感。就像木心所说:“生活的最佳状态就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生命之书》中,365天的箴言虽然不忍看完,但终究是读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合上书,心绪宁静。诚然不知该原谅什么,终觉一切皆可原谅。
难道克里希那穆提上师真的要我们远离红尘,归隐山林,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吗?不是的。上师反对教条主义,他希望每个人都不要被所谓的组织、历史以及各种思想僵化。他说:“自我认识很显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若想真的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行动中、互动关系里觉察自己。你只能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而非孤立退缩的状态里发现自己的真相。关系指的就是你跟社会、妻子、丈夫、兄弟或别的人互动。若想发现自己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心必须保持警觉,敏于观察”。是的,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和觉知,觉知会带来热情和喜悦。
如果我们了解透和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恐惧、贪婪、羡慕、绝望和希望。恐惧是害怕失去,贪婪是想多拥有,羡慕是不爱自我,绝望和希望是没有好好珍惜当下。如果,了解到一切都是虚妄,就会摒弃我执,还一个清明、纯真的心。此时的生命才会宁静并充满慈悲。
最喜欢文中的一段话,送给亲爱的我们自己:没有路径可以通往实相,它会自然降临到你面前。只有当你的心和脑都变得单纯而清晰时,爱才会出现。那时你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标签也没有国籍的人,这意味着你已经摆脱了这些东西,有空间让实相降临到你的生命里。只有当你的心不再制造任何妄念时它才会降临,而且是不请自来的。它会像熏风一般不知不觉地来到你的心中,它会像阳光一样来得那么突然,像夜晚一样纯净。若想觉知到它,你的头脑必须安静下来,但心却充满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