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余世存在《时间之书》的序言中写道:“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说的是农业上的时间,也就是农时。你看,惊蛰时分,农人们开始扛起农具,走向田野,开始了新的耕作。耕牛在水田里忙碌起来,布谷鸟在天空叫声不停。人们起早贪黑,付出劳动,付出汗水,在春光里辛勤耕耘,因为农人们知道,只有认真做着“三四月应该做的事”,才会有“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的喜悦。农业是这样,教育其实也是这样。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做好“三四月的事”,只有把握好“农时”,才能有我们期盼的收获。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案例。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对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调研,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调研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于是,省教研室组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了解情况,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专家们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正是这样一直坚持的读书、写日记,而不是去瞄着考试进行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练习,去领着学生进行题海战,而是带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不正是做好了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三四月的事”,才有了最后“八九月的答案”?相反,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想要的是立竿见影,马到功成,却忽略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生长的过程。有时,虽然能看到学生一时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会暴露出根基不牢、后劲不足等很多问题,这种只想着“答案”,忽视长远思考的教学,值得我们加以深思。
同样,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注意应如何做好“三四月的事”。对于一名学生的习惯养成,我们如果希望能够在一次或两次的谈心教育,学生就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无疑只是一厢情愿。要知道,一名学生走进学校时,除了个人遗传与智力因素,更有家庭教育环境的深刻影响。学生已经形成的某些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发生质的变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少一些急躁,少一些指责,而会更多一点理解和等待,多一点春风化雨,相信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之中,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直至成为那个我们所期盼的样子。立足当下,把“三四月的事”做好,孩子会在八九月就能给你答案。笔者曾经教过一名学生,是老师们心目中的问题孩子,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没有规矩,就连自己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有不足,到了四年级,妈妈还过来帮他换因为贪玩而弄得湿透的衣服。在他身上,作为班主任的我,可没少花时间。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放学留下他,他哭得一层楼都听得到声音。每一次他犯了错,我与他交流、谈心、讲道理,但我知道虽然讲了很多,但不会过多久,他又会有新的错误发生。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犯错,再一次次的改正,教了他四年,可以说我一直努力着改变着他一些不好的习惯,但直到小学毕业,仍会不时出现一些状况。但隔了七八年后,他又到学校找找,我突然发现当初那个问题不断的少年,现在已经变得彬彬有礼,谈吐自如,完全成了另外的一个样子了。对于他的变化,其实我一点也不意外。当初在三四月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经过时间的酝酿,终于收获了现在的模样。也许,这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的真实案例,在很多老师身上都发生过,对此,你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在春天认真做好三四月的事,才会有秋天精彩的收获。不用焦虑,只需把当下的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时间一定会带给我们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