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磨课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8 23:49:00 作者:连笔君

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有的学者认为,一名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经历模课、磨课、悟课三个阶段:
一是模课。 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多听、多看是模仿的基本方法,即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驾驭课堂等。但模仿不是“照单全收”,也不是亦步亦趋,更不是“用别人的教案上自己的课”。而应当结合教情与学情对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重组、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融入自己个人的智慧与独到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模课要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该怎么做,据此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程序和切入点。
二是磨课。一般由执教教师提供教学案例,教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不断飞跃。通常情况下“磨课”出现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的准备中。
三是悟课。所谓“悟课”就是教师在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后,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技巧,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进行再思考,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过程。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其实就是“悟课”的过程;就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碰撞,集思广益,也是“悟课”。“悟”的过程是将各种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教学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教学理论的内化过程。没有“悟”,就无法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摸索阶段:自我研修,积极模仿;二是探索阶段:大胆借鉴,扬我所长;三是升华阶段:提炼观点,形成主张;四是内化阶段:融会贯通,独创风格。
可见,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那么,什么是磨课?磨课“磨”什么?怎么“磨课”?
什么是磨课?
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
磨课相当于国际上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理论研究的对象、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当然,磨课更多的是指学校将数名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团队,与参赛教师一起,根据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反复斟酌、推敲和打磨一节比赛课或展示课的过程。磨课的“磨”字真正体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种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和不易。
简言之,磨课是通过集体智慧让教学设计更优化,教学效率最大化,精备、精研、精改、精上,将教学活动上升为教师自觉的专业化行为。
磨课究竟“磨”什么?
一“磨”教什么(解读教材)。在磨课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教学设计,甚至是更关注上课后反复讨论打磨的教学环节。其实,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磨课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才能明确“教什么”,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取舍。磨课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理解和解读教材。教研会上,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教材,并由此而产生思维碰撞,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筛选、取舍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二“磨”怎么学(学情分析)。磨课最容易忽略的是分析学情,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充分预习,是以预习为起点教学,还是在学生完全空白状态下进行教学。起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策略也不同。我们常说“三不教”,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终于弄懂,也不教。这本是上课的常识,正因为是常识,却最易被忽略。磨课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就如同盲人摸象,容易被自我设置的障碍遮蔽掉最有效的信息。
其实,磨课本该分为“师”和“生”两部分。“师”部分磨的是教材解读、磨教学策略、磨板书设计、磨作业布置、磨教学基本功,而“生”的部分则磨的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兴趣爱好、薄弱环节、心理活动、参与状态等等。磨课团队要深入执教班级了解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代表的预习、学法等情况,在第二次磨课时对教师上节课的执教情况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果不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设计调查问卷。第一次磨课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和已有知识起点的问卷;第二次磨课是关于课堂状态的调查,如参与度、读书情况、理答难易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教师的课堂表现等,用学生能懂的文字,让学生参与调查,了解课堂实情;第三次磨课则可以就课堂可以改进的环节、课堂的整体效果、学生学习的质量等方面开展调查。
三“磨”怎么教(教学设计)。经过聚焦后,反复思考提炼出的问题,要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搭船的鸟》一课,第一次磨课后试教,发现课堂上学生启而不发,问题提得多,学生回应少。第二次磨课时教师就聚焦研讨提问的有效性:(1)提什么问题;(2)问题的质量如何;(3)应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提问。最终梳理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减少问题数量,由原来的十几个问题减少成三个问题:(1)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趣?(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用得特别妙?(3)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你能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这一问题的设计,相当于一次口头表达训练。
教师团队通过磨课修改了教学设计,梳理出主要问题,先理解课文有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再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留心周围的事物,先理解,后迁移运用。化繁为简,抓住关键提问,这样就把更多读书的时间留给了学生。
四“磨”怎么改(思想碰撞)。磨课讨论后,一定要再次梳理,把主要的观点罗列出来,再削去杂枝旁干,集中就几个问题进行再讨论。有效的磨课能让大家积极思考,反思不足,教学智慧得以彰显。所以磨课应提倡积极有建设性的辩论,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争执不休。求同存异与各抒己见之间并不矛盾,磨课团队成员需要对磨课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磨课完毕,要有结论性的成果,达成共识,知道从何处下手改进教学,明确改什么,哪些必须改,哪些只需适当调整,哪些课堂过渡语言需要完善,教学课件的哪个地方需要修改等等。知道怎么改,改什么,这样才能真正磨出味道,磨出效果。
总之,磨课磨的是课堂组织、教材挖掘、目标定位、教学细节、课堂机智等。从本质上说,磨的是教师的文化内涵、教育智慧及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灵动。落到根儿上,磨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么磨课?


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步骤):
1.选定磨课课题
2.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
3.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
4.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
5.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
6.二次执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
7.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
8.撰写磨课体会——磨课教案结集共享。
附:磨课案例一磨课案例二:

上一篇:拉脱维亚首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