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寝取村之牢房兴事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3 00:09:56 作者:连笔君

历史上的汝南周氏家族

“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称周氏”。

这句话出自清嘉庆年间《汝宁府志·周燕传》。但要说这个周燕,就必须扯远点。公元前1l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历史上有名的以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后,西周灭。西周灭后,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东周的第一个王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灭掉了周,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还在,汉朝时又重新恢复周姓的侯位,将周邕的孙子周仁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这个安城即是今汝南县的王岗镇。也就是从这时起,周姓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我们就还从周燕说起。周燕,宇少卿,是汝坟侯周仁五世孙,成年后,任郡决曹掾。当时的汝南郡守准备枉杀囚徒。作为监斩官的周燕向太守面谏,狡诈的太守对此置之不理。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喊冤,又都被太守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太守求情,说,愿意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太守大怒,称周燕“真是有病”。有一同事告知周燕说,你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都把罪拦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话牵扯到太守,他就用刀宰了你。随后,太守便把周燕收监。后虽然天天遭受拷打折磨,但周燕辞无屈挠。最后,当听说太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死后怎么去见先祖?于是绝食而死。不久,周燕便被平反昭雪,而他的5个儿子各有所成,大而子周舆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栎阳令,三子周仲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任颖阳令,被当时的天下人称为“安城五龙”。他们各居一里,至此,天下著姓必称周氏。

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百人,且为官者甚多。现粗列一表,即知其详:
周嘉:零陵太守。
周磐:重合令。
周畅:河南尹、光禄勋。
周乘;泰山太守。
周浚: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射阳侯,
周馥:徐州刺史、补尚书郎。
周顗:吏部尚书左仆射、赠光禄大夫。
周访:扬烈将军、赐浔阳侯、赠征西将军。
周虎:益州刺史、赠龙骧将军。
周光:浔阳太守。
周楚:犍为太守。
周朗:太子中书舍人、庐陵内史。
周浓:国子博士、中书侍郎。
周舍:尚书祠郎郎、太子詹事。
周宏正:吏部待郎。
周宏让: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周宏直: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禄大夫。
周确;尚书、赠散骑常侍太常卿。
周灵:平北将军、封武昌那公。
周法僧:宜城太守。
周法尚:定襄太守、赠武卫大将军。
周墀:集贤殿学士、江西观察使、义成节度使。
周允元: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我所罗列的这些人中,都是周燕的后人,且多是父子、兄弟,其中,不乏忠君、善政与博学之人。比如周嘉,此人是周燕四世孙,入世时曾任汝南郡主簿。王莽末年,群贼入汝阳城,周嘉曾和当时的太守何敞一起讨贼。何敞为乱箭所伤,守军大败。贼兵包围汝阳城几十重,突围时官兵与贼兵白刃交战,此时周嘉以身体护着太守向外突围,却陷入贼兵重围。周嘉不顾自己生死,大声对着贼人说,你们皆为士兵,要听上司的话。我既然是太守的部下,就请以自己的命赎太守不死。说罢仰天哭号。贼兵见此,皆称此人真义士也,给其车马遣送之。后来光武帝召见周嘉时问起此事,周嘉回答,太守被伤,命悬寇手,臣实在害怕不能死难。光武帝感叹良久,说,此忠士也。
还有,周嘉之弟周畅任河南尹时,夏旱,久祷无应,周畅日夜收葬饿死的流民,达一万人。
还有周访之孙周虎。宁康初年任梓潼太守时,符坚部将杨安侵犯梓潼,周虎固守城池。周虎遣步骑送母亲和妻子去江陵时,为符坚部将朱彤所获,无奈而降。符坚想重用他为尚书郎,周虎坚拒辞不受,说,蒙国厚恩,以至今日,因老母被获才失节至此,虽给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给了个尚书郎。后在符坚军队里密谋杀掉符坚,被符坚抓去问话。符坚问他为何这么做,周虎答:昔日高渐离、豫让虽是燕晋的臣民,犹漆身吞炭不忘忠节,我生为晋臣,死为晋鬼,不要再问了。气得符坚大声嚷道,今我杀你反成全了你的名声。遂把他送进牢房,严刑拷打,并徙于太原,后周虎因病而卒。其子周兴迎致其丧。将军谢元亲临哭之,并上书请表其忠节。孝武帝诏曰,虎励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殒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
还有唐武则天时官至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周允元。有一次,武则天宴请大臣,下诏让大臣们传善言。周允元因不满武则天的一些做法,秉笔直书:“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劾欲杀之,幸亏武则天没在意,说:“闻其言足以戒,安得为过耶?”这才免遭一难。

人才学把家族人才辈出和不断涌现的现象,称之为家族人才链现象。周氏家族名声卓著者当推周敦颐、鲁迅、周恩来这三颗璀灿的理学、文学、政治明星,从周归仁到周恩来,连绵49代,名人迭起,至今族人散居海内外,颇多才俊,这种家族人才链现象,在中外人才史上当属罕见。

周氏家族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为:
在汝南安城一脉相承的周氏大姓中间,为官者最有名之人当数晋朝的周浚、周顗父子。周浚字开林,曾任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封射阳侯。当初他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戌,与孙皓中军大战,斩吴丞相张悌首级,俘敌万计,以功进封侯位,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而大儿子周顗,也是历史上有名之人,因终日醉酒三日不醒,被时人称为“三日仆射“。虽然如此,但周顗并不是只会喝酒的吏部尚书左仆射,而是既有善政又性宽厚、重友情之人。此人曾与朝中重臣导甚密。一次二人酒醉,王导头枕在周顗腿上,指着周的肚子问,此中犹何物?周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能容卿辈数百人。但这个和善之人,因在一次宴会上和皇帝顶了嘴,被皇帝一怒而杀。当时皇帝问: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周顗厉声说,虽同人主,何德复比圣世,帝怒,周入狱,恰此时其又与朝中大臣王敦结仇,遂被其诬谄而杀。死后抄家时,仅得几只盛着旧棉花的破竹篓,酒五瓮,米数石,在位者皆服其清贫。后悔不及的皇帝追赠其为光禄大夫。
当然,安城周氏中除了为官为宦者,也不乏不愿为官的清流和著作等身的才子,譬如周磐、周燮、周浓、周宏正。
周磐,字坚伯,从小就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少游京师学《尚书·洪范》、《左氏春秋》,诸儒宗之。周磐虽为望族,但居贫养母,俭薄不充,中年时曾一度为官,但不久便思母弃官还乡。母亲死后,悲痛终日,遂建庐舍于母亲坟冢之侧,从此教授门徒达千人。后朝廷又要征其官,周磐说,我回来后,守着母亲的坟冢教授弟子,不以荣利滑其生术,为什么还要再做官呢?
周燮,此人生而敛颐折额,丑状骇人,其母曾想把他扔掉,其父不允,说,吾闻圣贤,多有异貌,兴我宗者,此儿也,后果应验。周燮10岁即通诗论,精《易经》,不读非圣贤之书,不修非圣贤之好,将自己的茅舍盖在田畔,耕田捕鱼,非身所耕、渔则不食。
周浓,字彦伦,是周颜的七世孙,从青年时代起便善《老子》、《易经》。此人清贫寡欲,隐于山野。每宾客来访,周浓虚席晤语,辞韵如流,听者忘倦。一次一位朋友问他:先生在此都吃什么?周浓答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其味甚甘,钟鼎何为哉?其孙周正宏,字恩浓,官至太子詹事,幼年丧父,与其帝宏让、宏直皆叔父所养,10岁通《老子》、《周易》,当地学子与其交谈后惊呼,观汝神情颖悟,后世必知名。15岁便召补国子生,开课讲《周易》,被当时人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早还是诸生,实堪师表。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皆留于世。

周敦颐及其家族,有史绩可考者,前后各连绵50多代,名人迭起,至今族人散居海内外,颇多才俊,这种家族人才链现象,在中外人才史上当属罕见。笔者撰写《试析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及其原因》一文时,曾立意将周敦颐及其家族人才链现象写成文章。为此,先后实地考察和瞻仰过周敦颐及其家族的住地、墓地与活动过的地方,其中三次到过道县濂溪故里,两次到过宁远县舜陵镇湾头村周氏宗祠,一次到江永县上甘棠村、宁远县大阳洞周家屋地、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周如锡墓地、汝城溪濂书院,还到过江西九江、浙江绍兴等地,并尽力收集周氏族人的有关资料,曾写成《周敦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公开发表,现写成此文,敬祈方家教正。
一、周氏族人迁徙及追思祭祀与世袭概况
据有关资料表明,周氏据说源出于古代姬姓,后迁河南汝南郡,遂按国号以周为姓。周敦颐的先世徙居情况大致是:由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再由宁远到道县。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
(一)周氏源出姬姓,因族居河南汝南而俗称“汝南世第”。
《通志·民族略·以国为氏》记载:平王之子烈封汝南者,亦为周氏。烈传十七世,至秦,秦灭周并其地,逐为汝南著姓。汝南成为周氏的郡望,特别是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繁衍最为旺盛,成为周氏群体的主干,故后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自称。

(二)始祖归仁公世家山东青州,其后裔多居湖北襄阳,周如锡迁居宁远大阳村。
《周氏族谱》说:“始祖归仁公世家山东青州”(即今兖州),因周归仁“死节”襄阳,从此他的后裔多居湖北襄阳。周归仁三传至安时,生如鍉、如锡,如锡因事贬营道散参军,于是兄弟同居宁远大阳江口,五传至从远,始迁营道。还有一说是周如锡之孙周崇昌迁往宁远的。由于周如锡活了86岁,有可能是祖孙几代同迁至宁远的

(三)周敦颐曾祖父从远公迁居营道,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居浙江绍兴。
据度正《濂溪先生年谱》考证:周敦颐的曾祖父从远公始徙营道,即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另一说法是周敦颐的祖父智强定居道县,亦葬于道县。宁远有“周子汤沐之乡”的流传,“汤沐”今称说“三朝”,说明周敦颐有可能是在宁远出生的。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鲁迅(周树人)、周恩来分别为周敦颐第32代孙和第33代孙。

四)周敦颐及其追思祭祀与世袭概况。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五月五日,1073年6月7日病逝于江西九江。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下诏对周敦颐赐谥“元”,称元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下诏将周敦颐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五人从祀于庙庭,又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宋理宗宝祐元五年(1257)和景定四年(1263)分别颁御书“九江道原书院”及“道州濂溪书院”院额。元代仁宗延佑六年(1319),加封周敦颐为道国公。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于启圣祠。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朝廷下诏修周敦颐的祠堂墓寝,并优恤其子孙,免其差役。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朝廷下诏取周氏嫡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周氏嫡孙周嘉耀世袭五经博士,自此周氏子孙世袭充任五经博士成为定制。

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带,而安城的周姓后人在此地已不见。然而,每当来到汝南,想起周氏这个家族为天中文化和历史所做的特殊的建树时,油然而生的除了心中的怆然,还有作为天中后人的自豪。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
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睢溪县。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浔阳。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置,治所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县东南。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西)。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省临汝)。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河东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2、堂号
爱莲堂:
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之“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爱莲周敦颐后裔堂号便取“爱莲堂”。以此来纪念先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南等省。江苏北部也有分布,根据族谱记载,苏北这一支为苏州迁至徐州沛县一带.
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一直是古代衡阳祀奉周敦颐重要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此地便成了衡阳周敦颐后裔们祈祖之地。解放后该建筑曾数次遭之险。但都被当地周氏后裔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
如今的爱莲堂里供奉着周氏先贤周敦颐、周恩来、鲁迅的画像与照片。周恩来侄儿周华瑞也来此祀拜先祖。
散落在附近菜园中的石碑,从依稀可辩的字迹中,记载着爱莲堂曾经的兴盛。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此外,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庐江堂”、“浔阳堂”、“临川堂”、“陈留堂”、“沛国堂”、“泰山堂”、“河南堂”、“笃祜堂”、“武功堂”、“世德堂”、“亦政堂”、“诵芬堂”、“清白堂”、“继述堂”、“世善堂”、“忠厚堂”等。
6、宗族特征
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2、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周姓宗祠通用对联】
〖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
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绛侯周勃或家)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代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代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岐阳启姓;
绛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岐阳启姓;
濂水分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氏来历。下联典指北宋·周敦颐。
奋身除害;
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
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爱莲世泽;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周敦颐。下联典指汉·周亚夫。
系由丰水;
脉接岐山。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镇周氏祖堂联
-----------------------------------------------------------------
〖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
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深涵雅量;
溪广裕宏谋。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国乞力律周家祠联。
-----------------------------------------------------------------
〖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
〖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
宋朝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周亚夫。下联典指宋·周敦颐,学者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三军左祖安刘室;
一炬东风逞将才。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
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
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字彦伦,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齐后历官始兴王前军谘议、直侍殿省、国子子博士。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通《老子》、《周易》,又长于佛理。著有《三宗论》、《四声切韵》。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
学绍濂溪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
〖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
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周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尊崇。顺帝时,历官并州刺史、谏议大夫、侍中、河内太守,为官清直,劾奏贪官,举荐清臣。要任他为大鸿胪时,却病死,朝中下诏书曰:“赐钱十万,用以旌表素丝(比喻正直廉洁的官吏)高节。)周昌,大臣,沛县人。秦时官泗水卒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入关破秦有功,官中尉,后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刚直敢言,刘邦曾想废太子,他上谏阻止。后任赵王加如意相。”“琐闼”,指朝廷。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字子鱼,三国时吴国阳羡人。黄武年间官鄱阳太守,平写彭绮叛乱,又用密计打败魏国曹休的军队。“监田”,地名,以产玉著称。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
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
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
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呕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周姓迁徙史
周朝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 ,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2、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9、近现代周姓分布
至1995年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周姓家谱共计59部,其中有10部以上的为江苏、浙江、湖南三省。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840年至1988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188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据1993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99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1300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10、家谱
广东省白云区钟落潭镇竹料片区乌溪村,此处是流溪河必经之地,是周姓家族所居地,隶属爱莲堂,存有族谱。
山东省沂源县侯家官庄村,周姓是最大的家族.本村是县城所在地--南麻镇最大的村.存有族谱。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坪镇,是周姓家族发祥地之一,存有族谱。子孙发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上一篇:二次曝光快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