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刘书友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2 01:16:01 作者:连笔君

年轻的观众,可能不太熟悉。1991年出品的《编辑部的故事》曾是传奇。它走出了葛优、吕丽萍、侯耀华等一代明星。编剧阵容也超豪华:王朔、马未都、冯小刚。导演是赵宝刚、金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陆经典电视剧层出不穷。唯独缺少一部纯粹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在当时,绝对引领风气之先。

你可能不知道,《编辑部的故事》,差点就被禁映。正式上映前,出品方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头顶乌云密布。该剧被批有“政治问题”,是制片方“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甚至有人写信给该剧的艺术顾问——北京广播局老局长张永经,说他糊涂,晚节不保。

是李瑞环挽救了这部电视剧。正是他的一句话,让《编辑部的故事》起死回生。“政治上我认为没有问题,内容上我认为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如此,一部刷新世人说理方式的电视剧,横空出世,编剧王朔换了一种方式说教。

下面我就带各位来看看编辑部里的六位主角,如何用贫嘴来针砭时弊。


第一主角:李冬宝(葛优)

他是部里的主力,编辑摄影样样拿得起来。五好青年一名,“义务献血,打苍蝇,灭鼠,购国库卷,晚婚,一个人买一千多斤的爱国大白菜...”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

但有时仍透出点玩劣的气质,爱扮文艺青年装逼,有事没事伙同戈玲余德利挤兑社里其他几位老同志……

李冬宝热衷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帮助一位轻生的姑娘解决心理问题。

一位年轻的姑娘暗恋上了自己的已婚老师,她为自己成为了想象中的插足者而备感羞耻,准备自杀。

李冬宝和余德利(左)查到电话后连忙赶下楼,这时已经换了另一个姑娘打电话。姑娘说:等会儿我这就完。余德利满面笑容地说:你完不了,生活才刚刚开始。

面对这两人可疑的笑容,这位姑娘吓坏了,表示“我不是那种人,我把钱包给你们还不行吗?”李冬宝:我们要你的钱包干什么?我们要的是你这个人。

还好最后警察来到后误会解除。

编辑部出现危机时,李冬宝也是冲在第一线。《侵权之争》里,两个骗子骗取了《人间指南》的信任,打着他们的旗号与另一家杂志共办六一晚会。

大杂志社的负责人得理不挠人,不仅过分地斥责几名编辑,还坚持要上法院。

这时,李冬宝据理力争:“你这么说话可不行。不允许。工作上的问题可以讨论,检讨,但必须是同志式的,不能进行粗暴的谩骂和无理的呵斥。”

这位主编(右)叫何必。冬宝也在这集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何必老师何必呢”。

冬宝办事细心又有原则,对待那名贪得无厌的小保姆时,他首先知道对方是个“雷”,要先把她送出编辑部。

“要不我对她那样(容忍)呢?咱得找个顶雷的,别炸在咱们头上。”

到客户家回访时发现,这名小保姆已经反客为主,把老实的一家主人欺负得连旧社会的下人都不如。最后冬宝不客气地把她请出这家。

“出了这门爱上哪儿上哪儿”

主创团体在策划人物时,最先想到的是李冬宝和戈玲,“最主要得有一对年轻的编辑,一男一女,未婚。男的得跟咱们这伙儿人似的,机灵,嘴跟得上劲,热心,谁拿他开涮他也不在乎,一不留神还就把你装进去;女的也是人精儿,没事老看英语,到了也没学出来,喜欢弄点情调。他们俩工作上配合得严丝合缝,感情上有点暧昧,又都没断了去见介绍的对象。怕万一错过了更好的。”

在办公室恋情这方面,冬宝对戈玲十分积极,以至于戈玲说他“像滞销产品推销员”。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恐怕就是《飞来的星星》这集。一位民科说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了撞向地球的星星,还真把几位忽悠住了。戈玲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与冬宝在主编室里喝了交杯酒。

可惜还因为是乌龙事件黄了。

第二主角:戈玲(吕丽萍)

戈玲并不算很年轻了,但二十六七岁仍然可以在办公室被叫做小姑娘。有了这层性别优势,一些男性编辑不方便说出来的话可以交给她来说。比如对付一稿两投还死不承认的作家张明高,最后就是戈玲出马,先把张架(捧)得很高,最后在冬宝、余德利的追问下,使其他主动承认错误。

戈玲理想的爱人(啊呀好80年代的叫法)是这种:

这位风流倜傥的诗人田桥(李冬宝的同学)一出现,戈玲立马就沉不住气了:

田桥自我介绍,刚去过西藏,横穿了藏北无人区,在唐古拉山和纳木错边游边吟。听到这儿她的表情变得更崇拜了有没有:

当听到田桥说“不懂诗的人才看诗,要理解一首诗应该吟”时,我们简直能听到戈玲嗵嗵的心跳了:

不过戈玲并没有将向往付诸行动,她理智地拒绝了田桥漂泊四方的邀请。而田桥出了编辑部后在火车站遇到了一名女孩,结识后一起回到田桥家,双双服毒自杀。

冬宝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那个“女的”是戈玲,当场摔了。

事后证明这只是虚惊一场,戈玲只是休了几天假而已。冬宝露出了劫后余生式的笑容:我高兴,我真没看错人。

戈玲的扮演者吕丽萍正是在《编辑部》上映的这年与第一任丈夫张丰毅离婚。她再次为熟知是十年后(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上映。同年,她与第二任丈夫陶伟离婚。令人遗憾的是,她2013年出演了《新编辑部的故事》口碑并不好。几乎同时,她的第三任丈夫、曾经的军人孙海英却以虔诚的基督徒的面目示人,在网络上却愈发活跃。

第三主角:余德利(侯耀华)

余德利是有经营头脑的人才。从第一集开始他就不遗余力地为编辑部找广告、软文的路子,不时带点复印机、冰箱等为大家谋福利。

第一集,余德利说:冬宝,我糙糙算了一下,老陈要是真能提前退休,咱早就发了。你跟着我干没错。知识分子不拿钱托着,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一家厂商送来冰箱给编辑部试用,没多久便出现噪音奇大直至不能使用的问题。与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余德利与冬宝认为一切电子产品的问题都是接触不良的问题,于是在冰箱上面按着。

后来,这台冰箱彻底不能使用了,被刘书友改成了文件柜(现在手机有变砖,当时这款冰箱就叫变柜)。当刘书友说:“我看这冰箱当文件柜还真合适,我给你还留了格呢”时,余德利的表情是这样的:

余德利最出彩的是带大家去老街坊,号称“萝卜王”的王大爷家去套取“水淹七军”做法的一集。这集不过多给大家介绍了,小编印象最深的是这场对话:

王大爷:你现在也工作了?

小姑娘:人家现在能耐了,当编辑了。在什么——《人间指南》编辑部工作。

王大爷:早就跟你说过好好念书,不听!让你编鸡就不错了,让你编筐你也没话说呀!

侯耀华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正值父亲住院,当他把做好的部分录像带给父亲看时,父亲那句评价让他至今难忘:“行,饿不死了!”


第四主角:牛大姐(童正维)

牛大姐是一位总身着列宁装的马列主义老大妈,小50了,按当时年份算下来应该生于1940年代,还算旧社会。老头是个大官,跟党绝对是一条心,比一般亲社会主义的人还亲,热衷于把编辑部弄成意识形态阵地。

第一集,牛大姐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场:刘书友这个人吧,我是太了解他的弱点了,政治上容易随波逐流,工作上又缺乏献身精神,那当主编是要敢于负责任的……

得知陈主编意欲引退当晚,就与丈夫一起“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党的中心工作……”,刚说到这儿,戈玲的表情是这样的……

说着说着,心直口快的牛大姐提到:她的大儿子“非要到外国去留学不可”,还不是看上人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啊?

戈玲:您没让他去。

牛大姐:不去能行啊?整天哭着闹着磨你,让你回家就不得安生,后来我跟他爸一商量,得!就让他去!让事实教育他,让他吃吃苦就知道资本主义是什么玩意儿了。

牛大姐的扮演者童正维是上海人,生于1937年,比剧中人物的设定还要大几岁。当时她有一位亲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把童正维的照片给主创人员看,赵宝刚、冯小刚都对她的形象很满意,于是便请她来北京试戏。童正维在火车上便向乘客请教北京人说话的方式,并且在北京随处都要路边的人请教,很快就过了语言关。

第五主角:刘书友(张瞳)

刘书友的形象颇为负面,经常成为编辑部里调侃的对象。他一辈子谨小慎微,历次运动都躲过去了,家里条件不太好,工作勤勤恳恳,不能独当一面。举出几例大家便可了解。

《吃不消》一集中,编辑部用公款请南方的兄弟单位大吃一顿后,刘书友把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称“今晚我要喝酒”。

《飞来的星星》中,刘书友得知地球即将毁灭,万念俱灰,于是决定在死前做一件事:吃!“我这辈子太缺嘴了。”

于是数着饭票问了戈玲红烧肉的价钱,买了两份。可是饭打回来他又开始念叨:“我一辈子谨小慎微,处处留神,没想到落这么个下场!”于是红烧肉被冬宝和余德利瓜分。不过当晚,他确认大家将要完蛋时,连吃了好几份盒饭作为补偿。

刘书友的扮演者张瞳是著名表演艺术家,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上海剧专,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专攻表演,195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人艺。其主要作品有《咸亨酒店》《蔡文姬》等。《编辑部》之后,他还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贾家前40集的邻居老郑——被傅明在解放战争年代策反的国民党军官郑千里。

第六主角:陈主编(吕齐)

陈主编这个角色十分不简单,说话办事均恰到好处。在第一集他要引退后,对于几位同事或表衷心或做承诺的表现均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让多方都感觉自己能够胜任。

陈主编对刘书友:你是个老同志,往后得给青年们多出点点子,多把把关呢。

但我认为陈主编最精彩的一次对话是与杂志社李社长的交锋。社长来编辑部游说陈主编,要把食堂炒菜的一位胖师傅调到这里来,两人的对话暗藏玄机,层层递进,体现了常年在事业单位中磨练出的讲话的艺术。

李社长:老陈,你们这儿需要人吗?

陈主编:(人数已经)可以了,我们这儿六个人能应付得下。

李社长:六个人搞个月刊也是够紧张的,我也是搞编辑的嘛。

陈主编:不碍事,我们是一个萝卜两个坑。

李社长:我给你调个人来怎么样?别净当胡传魁,手下多几个兵总是好的嘛。

陈主编:不必不必,我们人已经够用了,已经有时间自己在窝里斗一斗的了。

李社长:实在是没办法,再紧张也得抽出时间来干这个。我给你们调个编务来,帮着你们搞点杂事,你们也好腾出编辑来出去跑点好稿子啊。

陈主编:老李啊,你可别给我来一个光能说不能干的少爷。

李社长:我给你们介绍的绝不是什么少爷。这个人挺能干,老实,一句话都不说。

戈玲:哟,是不是曲社长那哑巴儿子呀?

李社长:哈哈哈,不是,我怎么会调他来呢。是食堂的王师傅。

戈玲:就那炒菜那个?哎哟您让他在食堂呆着吧到这儿干嘛来啊?

牛大姐:这还不明白?现在要评职称了,王师傅也想弄个助编当当。

李社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牛大姐。王师傅本来在食堂干的挺好,我们也没意思要调他的工作。可是最近他本人提出来坚决要调离。问他原因呢他也不肯说,后来我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他知道是社里有些人反映他多吃多占,这话传到人家耳朵里去了,人家不干了。

不仅主角形象丰满,剧中的每一个配角,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顶梁柱。

于谦,第三集里演个小警察, 好像只有一句台词:“你们在干什么?”

李成儒,第五集里演个骗子假何必,当时没人知道他,演员表里名字都写错,现如今不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

大山,第二集里演个叫沃德捷夫的外商代表。当时的大山就是红人,倒是现在不温不火。

刘蓓,在《歌星双双》那集里演双双,当时她还没红,现如今可名气不小,而且保养得不错,看起来和20年前没太变样。

郭冬临,也是在《歌星双双》里演双双唱歌那个店里的伙计喜子,有几场戏,几句台词。如见已是春晚常客。

这位当时正是潦倒时,就是拍了这戏也没红,不过他却因此与冯小刚结识,多年之后得冯提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说的谁?大名顶顶的傅彪

主配角都风华绝代,其他神剧也不过如此。


网友所拍现在的《人间指南》编辑部照片。西郊民巷,人民大会堂边上,那里有戈玲和冬宝的青春,那里有报纸的黄金年代。

————

后来翻拍的《新编辑部故事》,主角早已各奔东西,就连编剧王朔也不愿再次执笔。

一部续集,没了筋骨,没了皮肉,结果自然就……

上一篇:太阳马戏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