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再次观看了张一白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比较沉闷的片子,没有青春的活力和欢乐的场景。美丽的名字,一如当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名字让我心动。
这是一部略显沉闷的电影,完全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两个结婚七年的男女的独白,一种舞台剧似的独白,面对镜头,就那样对你诉说。
可是,再次静心欣赏,却开始喜欢这种气氛了。
好电影就是丰富感情的凝聚,强烈冲击感情和神经,触动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 你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爱情。但是长久的相处激情慢慢淡去后便开始怀疑。正因为如此没有阻碍的拥有使双方都感到迷惘。
电影一开始,小慧就对着我们说:“他们都叫我小慧。其实我已经很知足了,能跟建斌生活了七年。”
七年。七年的婚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已褪却爱情当初的热情,早已变为了习惯和平淡。爱情似乎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逝。
电影始终迷漫着一种游离的感觉。电影说的是感情,却始终感觉到里面人物心灵深处的那种寂寞,那种城市里的孤独,像极了那呼啸而过的地铁。不断在地铁里面游荡,无所事事,失落忧郁的建斌;在年轻男人追求下显得摇摆不定的小慧;暗恋着照相馆女孩,却无法表达的滑板男孩;在地铁里兜售商品的推销小姐;寻找伴侣的质朴男人;清纯美丽的照相馆女孩;还有在医院里面的幼儿园老师。都是寂寞的人,在城市里迷失了方向。
“眼看过去的七年就像一个溺水的小孩一样,而我们就站在岸边,见死不救。”这样的话语,残酷地触目惊心。
想到安妮宝贝的一篇小说,就叫《七年》,特意重新找出来看了一遍。两者诉说是迥异的故事,安妮的小说,残酷地触目惊心,像一场柏拉图华丽的自慰。而电影里面眼看着曾经刻骨的情感在岁月里慢慢的流逝,直至消失不见,也许这样更加残酷。七年,是一场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七年,消磨了所有曾经的激情和梦想。七年前,小慧和建斌走出北京的地铁,建斌对了对时间,“现在是1993年11月20号下午六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那一幕,是让人感动的,其实,也是幸福的。可是,在七年以后,曾经的承诺似乎已经风干,幸福,到底得到了,还是失去了。
忽然间,萌发一个念头,我要去坐一趟地铁,带着这部电影的心情去感受曾经充满梦想和激情的一切,在瞬间的穿梭中找寻已经风干的幸福。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同一组镜头,小慧和建斌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台,相视而笑。身边的人不断的来来去去,他们两人却始终那么站着,对望着,张亚东的音乐澎湃地响起,听到羽泉的歌,很好听。
擦肩而过,目光交错
我依然还在追赶
开往春天的地铁
我不怕有任何代价
因为想和你一路同行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