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坐在这里,塑造人,
照我的形象,
人类,必须和我相像,
要饮泣,要哀伤,
要享乐,要身心舒畅,
而独不把你放在心上,
正像我那样。
——《普罗米修斯》歌德
希腊众神中,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罗马名称:巴克斯Bacchus)是个性最为复杂,最具争议的一位。传说他是宙斯和凡间女子塞墨勒的私生子,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妈妈被宙斯的雷火意外烧死,宙斯把他救起,缝在自己的大腿里,直到足月时才把他取出。后来,他被寄养在山中的仙子那里,仙子们精心抚育他长大。他从森林之神西莱娜斯那里学习了自然的所有秘密和酒的历史,之后他便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就把酿酒的方法传授到哪里,同时也把乐声,歌声和狂饮带到哪里,然而,荒诞、暴力、淫乱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尼采笔下,酒神的醉狂艺术,导致了希腊悲剧的诞生(尼采:《悲剧的诞生》)。
《酒神的狂欢》意大利 提香 布上油画 16世纪创作
酒神巴克斯可以说继承了父亲宙斯多情的基因,要细数他牵涉的爱恨情仇,那可真要倒上一壶酒才能述说得清。长大成人的他与美少年安普罗斯相遇相恋,不料好景不长,嫉妒的月亮女神施法将其从公牛上掀翻重伤致死。
而巴克斯幼时丧母,思念促使他一度寻找地狱之门欲睹生母容颜,期间遇见年老的地狱向导普罗辛诺斯,向导倾慕他的美色,便让巴克斯答应用青春的肉体交换。不幸的是等到酒神从地狱回程准备履行承诺时年迈的普罗辛诺斯早已逝去。
第三段爱情可以戏谑地说酒神是“横刀夺爱”,因为神谕的关系,阿丽亚德公主不得以和原先的爱人忒修斯分开,后与酒神坠入爱河。无奈红颜薄命,阿丽亚德在他俩婚后不久便香消玉殒。
最后一段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展开的虐恋有了结果,不过上天赐予他们的,是一个长着硕大丑陋器官的畸形儿子。母亲因为无法忍受自己的儿子如此丑陋,后来交给牧羊人抚养了。
《酒神的狂欢》局部
要把背景如此复杂,情感如此丰富的神变成一件具象的艺术品,真是一个挑战。无数艺术巨匠都曾经作过尝试:委拉斯贵兹、提香、普桑、鲁本斯、格罗、德拉克洛瓦、毕加索……但其中流传最广、形象最经典的作品,当数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以下简称米开朗基罗)在1497年为红衣主教拉斐尔·雷利欧(Raffaele Riario)创作的酒神雕像,以及巴洛克艺术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以下简称卡拉瓦乔)在1595年所绘画的《酒神巴克斯》。
《微醺的酒神巴克斯》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 1596年创作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理石雕像酒神巴克斯,现保存于佛罗伦萨的巴杰罗国立美术馆。雕像连底座高203厘米,和真人身高差不多。雕像描述的是酒神巴克斯醉酒走路的样子:头发里长满了萄的酒神,眼神涣散地望向前方,右手还优雅地端着古希腊经典造型的酒杯,嘴巴微微张开,似在向人挑逗,也似想再品甘液。充满男人人体美的丰润身体略向前倾,脚步轻浮,似乎下一秒钟就要从底座岩石上跌走出来。
酒神身后躲着希腊神话中纵欲好饮的山林荒野之灵萨提儿(Satyr),它不怀好意地一边笑着一边吃捧在左手上的一串葡萄,右手正在扯下原本应该裹在酒神身上的兽皮,令酒神失去了遮羞布,赤裸裸地袒露人前。在我看来,正直坦荡的酒神与他背后蜷缩着的鬼祟的萨提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人看起来多么完美,他背后都会隐藏着一个萨提儿精灵。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灵便会现形,尽管人在理性的约束和感性的放肆中不断地挣扎,最终,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将会在酩酊醉态中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雕塑《酒神巴克斯》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 1496年创作
也许是因为造型太接近人类,又也许是雕塑的意识太露骨,雕塑当时并没有被主教接受。但为主教与米开朗基罗服务的银行家雅克伯·加里(Jacopo Galli)却对雕塑十分欣赏,认为“表达的正是巴克斯的灵魂与意义”,因此将作品收藏了在他自己的花园。几乎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另一位“米开朗基罗”、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同样以酒神巴克斯为主题,创作了被誉为历史上在绘画中把酒神形象表达得最为传神的一幅作品。
卡拉瓦乔创作的这张酒神像画幅不大,高95cm,宽85cm,是在1595年应红衣主教代尔·蒙特(Cardinal Del Monte)之命所画的,自十七世纪起,就由托斯卡纳大公所珍藏,现在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画面里,年轻的巴克斯喝醉了,斜倚着。他头顶着葡萄藤和葡萄果穗缠绕而成的花环,身披希腊式充满皱褶的白袍,右手拉着衣服上的扣带,仿佛准备宽衣。左手举着宽口玻璃酒杯轻晃,酒液泛起一圈圈波纹,仿佛将酒香散发到画外。画作完全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与写实性,画面前方的石桌上,摆着一篮水果和一个装着半瓶红酒的玻璃瓶,画中的酒神正用他庸懒的眼神,斜撇着画外观众,仿佛在举杯邀请观众加入到他那充满堕落和逸乐气息的世界,让你不知不觉也堕入了酒色迷离、光影迷幻的戏剧氛围中。
《扮做酒神的自画像》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 16世纪创作
这两件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创作的时间相差几乎是整整百年,但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他们的作者,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件作品不约而同地颠覆了人们传统印象中胡子络腮扮的天神形象:米开朗基罗的巴克斯肉感强烈,把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卡拉瓦乔的巴克斯穿着贵族少年的服饰,拥有乌黑的头发、修长而浓密的眉毛、圆润的鼻子、光滑饱满的肌肤、红扑扑的脸颊、翘起的尾指……简直是一个女性的造型了!这种雌雄同体的艺术形象,在今日看来都显得妖娆而暧昧,含蓄但诱惑,无怪乎引来一大群学者争相研究两位艺术家的性取向。
创作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才22岁,卡拉瓦乔也只有24岁,米开朗基罗的性格傲慢倔强、暴躁易怒,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迷”,在我看来,他们都具备了酒神般的浪荡个性,才能如此细腻地表达出酒神的形与神。也许他们已经把自己融入了巴克斯的情感世界,然后把自己的形象投射在艺术创作上。
假如神是“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情才成了神”,那么在我眼中,他们已经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