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北宋宣和五年( 1123年)之后的《宣和博古图》,在谈及周召公尊时有这么一段话:“尊有五指痕, ……今此指痕以蜡为模,以指按蜡所成也。”这段文字是对西周早期周召公尊制作工艺的推测,这部著作应是最早直接谈及失蜡铸造用蜡模的文献。那么失蜡法究竟是什么呢?
青铜器在铸造的时候都需要先制作模范,容器则需要用泥制作内范和外范。外范刻划出所需的纹饰,内范为器形的形状,内外合范之后再用铜水浇注。那么失蜡法则是将泥模范换成蜡模范,用热铜水浇注后蜡模便融化了。失蜡法多用于铸造精美的铜器,比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这些器物的纹饰十分精美繁复,许多镂空的纹饰多是用失蜡法铸成。
那么失蜡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大体有三种说法。
1.起源于商代说:持这种见解的有中、苏、德、美、瑞典等国的学者。这些著述多发表于五十或六十年代。其中以中国张子高教授和瑞典学者Aitchison的论述最有代表性。他们分别以湖南宁乡出土的著名的商晚期四羊方尊和商代钟饶的复杂造型、繁密附饰为例,认为这些器物均为失蜡法铸成。
2.西汉时代外来说:持这种见解的主要为澳、日等国学者。澳大利亚N.Barnard教授等根据五十年代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墓葬群中出土的一大批西汉初期的失蜡铸造青铜器,认为“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尚不知(失蜡铸造)。最早的失蜡铸造实例是通过云南传入汉代中原地区的”,是“随着佛教的传播由印度传人”的。日本的吉田光邦教授从“蜡”字不见于中国最早的字书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利用蜂巢(取蜂蜡)的记载最早仅 见于公元280年左右张华的《博物志》、失蜡铸造造像大量出现于汉代之后等推论,中国的失蜡铸造可能是与两河流域文明相接触而获得, 时代不早于公元前一、二世纪。
3.至迟发明于春秋早中期说持此说者主要为华觉明和谭德睿。主要根据为七十年代在河南淅川春秋晚期(公元前553年)楚令尹子庚墓出土的器形十分复杂的失蜡铸造的铜禁等器物。从铜禁器形所表现的典型的楚文化风格、铸造所采用的商周传统的复合陶范技术和制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分析,认为淅川铜禁的失蜡铸造技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发明年代至迟应上溯到春秋早中期。前两种见解已为事实所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