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的著作共三十二篇。这里说的是《议兵》——攻战之本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强大的军队是“仁人之兵”。
【原文】楚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译文】楚国春申君黄歇任用荀卿为兰陵县令。荀卿是赵国人,名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
临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即是用兵的关键方略。”
荀况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即便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人与百姓不和亲附国君,即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依附。”
【解析】这段是临武君与荀况讨论用兵取胜的根本,临武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善用谋略、诈术,就可以取胜。荀况则认为,民心、士心的归附、团结才是胜利之本。实行仁政,让百姓士人感到你是一位好君王,甘愿为你效力,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才能无往不胜。
用一句话来概括,用兵的根本就是人心向背。不光打仗如此,国家的治理也是如此。民众的心归向你拥护你,国家就会兴盛;民众的心背离你反对你,国家就会衰亡。自古以来,“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族如此,一个朝代也是如此。田氏代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齐国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的诸侯国。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富甲一方、兵甲数万、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之后,一直兴旺到战国初期被田氏取代。
现在,我们简略地说一下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齐国的。这件事的渊源,得追溯到姜姓齐国第十六任国君齐桓公身上。
陈国陈厉公之子公子陈完,与陈宣公的太子御寇交好。宣公杀太子御寇而改立宠姬之子款,陈完害怕祸连自己,就逃到齐国避难。齐桓公对他礼遇有加,想任其为卿,但被陈完拒绝,于是改任为工正。陈完把陈氏改为了田氏,田完娶齐国大夫齐懿仲女儿为妻。
到了齐景公时期,齐国公室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无度,对百姓厚赋重刑横征暴敛。遇到灾情,按理应由齐国公室赈灾。但是,齐国公室完全无视这件事。任由仓廪中布、帛、稷、粟都放得腐烂,生了虫子,也不去赈济。
对于同一一件事情,田氏与齐国公室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们适应形势施行私政,与齐国公室争夺民心。
担任齐国大夫的田桓子,从公田征税就用容积小的量器,而对民众施舍就用容积大的量器。君主征税多,田氏施舍多,因此得到了齐国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田氏施恩德于百姓,百姓就心向田氏,归向田氏。于是许多人都投奔田氏,极大地增加了田氏家族的人口与实力,田氏家族日益强大。
民众都归向田氏了,就像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的上大夫晏婴所说的那样:“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
晏婴曾经对齐景公讲了田氏为什么会取代姜姓齐国的原因,并提出了阻止田氏代齐的策略。那就是以礼治国,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守其职,各守其业,大夫不得以公肥私,擅自作威作福。齐景公虽然很赞许晏婴的主张,但为时已晚,没有能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齐景公病死后,田乞采取武装夺权逐灭强宗的措施,拥立齐悼公即位。田乞任相国,独揽齐国大权。直到田和把齐国最后一任姜齐国君齐康公“迁于海上,食一城”,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经天子周安王准许,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
到此,田氏通过八代人的努力、286年的接力,使齐国的姜姓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田氏代齐说明了人心向背,可以改变力量的对比。民众的心背离齐国公室,姜姓齐国就衰亡;民众的心归向田氏,就可以取代姜姓政权。所以说人心向背,是决定田氏取代姜姓政权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