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三次逃跑未果,惨遭毒打。在战场上他也不走运,两次被共产党的军队活捉。
虽然他人留下来了,但心还飘忽不定。国军对解放军的负面宣传在他心里打了结,加上解放军武器装备和国军的差距,他经常发牢骚,说风凉话。
(晋冀鲁豫野战军)
就在这时,他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他从一个俘虏成长为班长、排长、中国共产党党员、战斗英雄。
他牺牲时,刘伯承司令员面对部队消灭国军一个旅的战绩,依然高兴不起来。
他就是那个传奇人物王克勤。一位引发怪象,并让刘邓首长深感兴趣去探究的人!
(战斗英雄王克勤)
一、一个排长阵亡,刘邓首长痛心疾首,联名悼念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
7月10日,刘伯承下令6纵总攻定陶县。一营排长王克勤率领一排冲锋在前,攻城时他身负重伤,但他忍着剧痛坚持指挥战斗。11日一早,王克勤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27岁。
(刘邓首长的唁电)
得知王克勤牺牲的噩耗,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心情沉重。他俩联名给王克勤所在部队发去慰问电,高度评价他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楷模,是全军学习的先进典范。
唁电的最后一句,昔日的国军俘虏被刘邓首长亲切地称为王克勤同志,并且永垂不朽!
这次战役,6纵消灭了国军一个旅,但刘伯承却高兴不起来。在他心里,国军一个旅抵不上一个王克勤,他们因此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人才。
按理说,战争中有牺牲是司空见惯的事。可一个排长的牺牲,刘邓首长为何如此动容?
一位从俘虏转为解放军战士才一年的人,为何得到刘邓首长如此厚爱?这还得从巨野之战说起。
(图文无关)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发动内战。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
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积极备战。同年8月下旬,陇海战役结束,他们拿下了5座县城、10余处车站,1.6万余国民党军人被击毙、击伤或俘虏。
可国民党军那里甘心,他们集中优势兵力反扑,以两倍于刘邓野战军的兵力,实行“钳型”围堵。刘邓率部以战略退却和战役歼敌相结合,决心在大踏步运动战中歼敌一部。
(刘伯承和邓小平)
国民党军攻占定陶、菏泽等地后,仍然穷追不舍。10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菏泽巨野的张凤集和龙固集进行了7天的激战,最后打了个平手。
这就是历史上的巨野之战,又称“龙凤之战”。
可一个小班长,在战斗中是如何引起军区首长高度关注的呢?
(巨野战役场景)
二、巨野之战中,一个怪象引起刘邓首长浓厚兴趣
巨野之战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伤亡4300余人,国民党军死伤加被俘5300余人。虽然这次开创了消灭敌军王牌军的先河,但司令刘伯承很不满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战场犹如下棋,盘中局势瞬息万变,需要不断调整兵力和策略。稍有误判,就可能改变战场局势。这次也是有一步了解敌情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刘邓首长的高度关注。并因此收获不小,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他们发现,同样是自己手下的兵,面对同样的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有的班几乎全部覆灭,只剩一个光杆班长;有一个班不仅歼灭敌军123人,而且零伤亡。
(王克勤班,前排左一:王克勤)
这个班还涌现出3位战斗英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个新兵居然消灭了45个敌人。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是一个怎样的班长,怎样的班风和打仗策略?
调查发现,班长王克勤曾是一个两次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在解放军部队里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摸索出了一套带兵打仗的好方法。王克勤因此火了!
三、“三互助”,大大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和战斗力
王克勤开创的这套有效方法,就是“三互助”带兵法。主要为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战斗互助。他告诉大家,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并带头发动大家积极互帮互学。
(王克勤向战友介绍作战经验)
他通过领导指定和自愿结合的办法,把一个班分成几互助小组,每个组三四人。思想上互相提高,生活上相互照顾,行军、训练互相鼓励和学习,打仗时互相支援和配合,把一个班团结得像一家人。
他把部下当亲兄弟,部队过河时,他亲自把伤员背过去;部队行军时,他主动帮新战士扛武器、行囊;部队宿营时,他帮战士挑泡、烧水给他们烫脚。
在王克勤身先士卒的感召带动下,全班战士生死相依、亲密无间,人心凝聚成一股绳,个个英勇善战,集体坚不可摧。
不管在训练还是打仗中,王克勤这个班都表现突出。
在巨野之战中,他的班7人中就有4个新兵,他根据情况重新调整互助组长。他的互助组长不搞终身制,而是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王克勤)
他选组长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行军时选身体棒的,学习时选技术高的,打仗时选作战勇敢、有战斗经验的。
他的这套方法在徐庄阻击战中一举成名。他们与敌人血战一天却无一人伤亡,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灭敌123人。全班荣立一等功,他也因此荣升排长。
1946年12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冀鲁豫前线我军展开王克勤运动”的活动。
紧接着,王克勤发明的“三互助”活动,很快在晋冀鲁豫部队推广开来。
(王克勤班的互助活动)
可你知道吗,他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刺头,带着国民党军队的邪气。遇到了伯乐,才让他脱胎换骨。
这个伯乐是谁?
四、伯乐武效贤,把刺头王克勤打磨成了一块好钢
这个伯乐就是武效贤,一位善于做基层政治工作的教导员。是他改造和培养了王克勤,并发现和宣传了王克勤的“三互助”带兵法宝。
尽管是自愿投诚,但王克勤一开始也是个令人头疼的刺头,思想消极,对解放军装备很不满,整天牢骚满腹。
他生病,副连长照顾他,他转身就对其他士兵讲风凉话。他讥讽解放军军管收买人心,是为了让他战场上拼命,当炮灰。
(解放战争时期的武效贤)
武效贤先想办法侧面了解王克勤的基本情况,再“对症下药”。原来他也是贫苦出生,有过悲惨的遭遇。
同时武效贤也发现了王克勤的一大长处。他来自国民党王牌军,被俘之前有着“机枪圣手”的雅号,他能熟练拆装各种型号的机枪。
(王克勤)
王克勤蒙着眼睛都能拆装刚缴获的苏式机枪,这可乐坏了武效贤。正愁缴获的几挺苏式机抢没人会用呢。于是武效贤让王克勤当了机枪手,并让他教会其他战士。
吊儿郎当的王克勤原来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次他感觉到了组织的信任,但以前的旧思想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武效贤通过引导王克勤参加诉苦大会,转变他的思想。先让他听别人讲,再激发他自己上台讲。王克勤先不屑于讲,后来主动要求讲。这一讲就讲出了感情,讲出了阶级仇恨,讲明白了自己的目标。
(诉苦大会)
1946年9月,入伍不到一年时间,王克勤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军事才能也在训练和战斗中凸显,他从一名“大头兵”晋升为班长,同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班长要带新兵,如何使入伍的新战士拧成一股绳,提升战斗力,成了他思考的问题。
受解放区农业互助组的启发,王克勤创立了我军史上的第一个建在班上的互助组,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每当班里补充新战士,他都自己现身说法,并用自己发明的那套“三互助”模板,让新战士在思想上很快进步、技术上快速提升、生活上很快适应。
(1947年3月王克勤参加第十八旅群英大会留影)
武效贤也因为成功改造了一位国军俘虏而闻名。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中,撰写了一篇《觉醒的战士王克勤》,被选入《星火燎原》。
这本书是毛主席生前唯一题写书名的鸿篇巨作。他在这篇文章里,详细记述了改造王克勤的过程。
武效贤因“王克勤运动”让刘伯承认熟知。后来武效贤担任过二野6纵18旅54团副团长、志愿军12军34师106团团长,并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刘伯承元帅还在上甘岭亲自为他和杜念沪主持了婚礼。
(武效贤与杜念沪结婚照)
五、刺头的苦难史:父亲冤死母失联,被抓当壮丁
1920年,安徽阜阳冬店村一个贫苦农家,一名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王克勤。这家人一穷二白,靠租地过活,每年打的粮食还不够交租,不得已还得借地主的高利贷。
5岁那年,父亲因交不起高利贷和地主发生争执,被打成了重伤。
15岁时,父亲因劳累和腿伤加重,含恨而去。母亲带着王克勤和弟弟讨饭度日,后来他俩便消失在茫茫人海。
可命运并未就此放过王克勤。1939年7月,地主和保长合伙将他抓去卖到国民党川军,王克勤三次逃跑均未成功,还惨遭毒打。
他稀里糊涂随国民党军到鄂北打新四军,却被俘了,几天后被释放。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让他体验到了人民军队的好。
(图文无关)
后来他在邯郸参加平汉战役时,再次被俘。这次他再也不想回去了。从此,王克勤就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并开始逐步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
六、脱胎换骨,人民永远铭记英雄
从1945年10月被俘,到1947年10月牺牲,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王克勤就像完全换了个人。他9次立功,一人消灭敌人232人,俘获敌军14人。
他多次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三大互助模范”。
1946年12月,《解放日报》以社论的形式,号召全军部队开展“王克勤运动”。他发明的“三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显著提高了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能力。
(王克勤烈士墓)
王克勤牺牲后,为了纪念他,他生前所在的班、所在的排被命名为王克勤班、王克勤排,并沿用至今。如今的王克勤班、王克勤排都十分珍惜这份荣誉。
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战斗英雄。2009年9月10日,中组部联合10个部门,举办“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王克勤位列13。
王克勤烈士安眠在菏泽市定陶区烈士陵园。这里松柏挺立,绿树成荫,开国上将杨得志题写的“定陶战役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
斯人已去七十多年,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存,这座不朽的丰碑必将在国人心中永恒,照耀我们永远前行。
参考文献
这位安徽人是 “三大互助”的首创者[OL].中安在线,2020-09-09
永远的丰碑——“双百”英模王克勤[OL].定陶先锋,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