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前脚刘慈欣得奖的喜悦还没有过去,后脚就又有妹子扛起了中国科幻界的大旗。前几天,我国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74届雨果中短篇小说奖。
小编作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少年,立刻去拜读了原作,打算好好瞻仰一下这部和《三体》同样得了雨果奖的大作。
相比于去年《三体》里一言不合就全息游戏,有事没事就炸地球来说,《北京折叠》的脑洞就相对比较刁钻一些。《北京折叠》的设定是这样滴,它构建了一个拥有三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像变形金刚那样,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北京。
折起来的第一层,就是高富帅白富美领导政要们在的第一空间,反正就是最好的都在这里。
折起来的第二层,就是学生啊、中产阶级啊、一般工作的人所在的第二空间,总体来说是个比较正常的空间。
最后一层基本就都是社会底层人员,第三空间里都是劳务人员,大部分人都是同一个职业——垃圾工。
三个空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翻一翻,被翻下去空间的人们就开始睡觉,直到下一次被翻上来。三个空间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穿梭。
而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故事的主角垃圾工大爷,为了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给不同空间的人送信的故事。为了不剧透,就不往下细说了(其实后面也没多少可说的了……)《北京折叠》为什么能够获得雨果奖,为什么不同于《三体》获奖后的一片恭喜反而恶评如潮?
对于这些问题,小编没有那么深的文学造诣,对科幻小说也没有深入了解,所以不予评论,仅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不可否认,《北京折叠》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大家批评的那么差。
很多人批评这篇小说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文章迎合了西方阶层对于中国固有的偏见,这种说法比较偏激。社会阶层固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并非中国固有,“北京”只是一个泛指,也完全可以写成“伦敦折叠”“东京折叠”,这种脱离现实却又无比写实设定,也算是引起了各国的共鸣。
《北京折叠》这种将人类划分不同等级的设定,我们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这些影子,刘慈欣的《赡养人类》、电影《雪国列车》等,屡见不鲜。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折叠这个设定,“你不用去推演什么,也不用去细究这种折叠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叠这个设定本身就带有一种巨大的悲伤意味,或者说这个设定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全篇没有一个坏人,世界却向坏的方向慢慢坍去。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还是值得大家去阅读的。
看完了《北京折叠》,小编我还专门了解下作者。
不看不知道吓一跳,写科幻小说只是妹子的业余爱好,做科研搞经济才是正经事。本科就读于清华物理系,之后进入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后来又转去清华经管学院攻读博士的80后学霸,郝景芳用实力告诉我等学渣,啥叫真正的碾压。
所以啊~~
别在叨叨什么值不值得得奖了,好好学习才是正事~
不想学习?没关系~~
仔细研究过雨果奖的小编发现,除了最佳长中短篇小说以外,它还设有最佳微型小说,最佳漫画,最佳动画长短片,最佳长短篇编辑,最佳科幻画家,最佳科幻相关作品等奖项。除此之外,还有最佳同人作家、最佳同人画家、最佳同人广播频道、最佳同人志等。
雨果奖设置之宽泛,项目之众多,感觉铁下心钻研个几年 ,你们也还可以搞个头衔回去的!
渣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