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大邑县安仁镇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9 11:28:51 作者:连笔君

安仁,位于大邑县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此处东去可经江源故县直达成都,西出可由临邛古道通往雅康,南下则可借助斜江水路进入新津由岷江抵至乐山。平原易野,肥田沃土,自古这里就是风物闲美、聚邑安居之地。

▲安仁古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古蜀成都平原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比“三星堆文化”要早约1000年。这时期,成都平原广袤地域里形成了众多的城聚。近几十年里,安仁近旁十多公里范围内相继发现和出土了三处“古城”——赵庵村的“高山古城”、紫竹村的“紫竹古城”和马王村的“盐店古城”。靠近河流、形状规矩、面积广阔、遗存丰富,是这些古城的共同特点。其中的“高山古城”遗址被确认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遗址。可以说,安仁一带,为古蜀文明重要的孕育地与发祥地之一。

▲高山古城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

安仁建制历史久远。秦汉至隋,这里先后为临邛和江源属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置安仁县,后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撤销,唐咸亨元年(670年)复置。清同治《大邑县志》载:“安仁镇,即故安仁县地,遗址犹存。”元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安仁撤县归大邑县辖。清乾隆年间,安仁划属南忠乡,清晚编入东乡下二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安仁镇,后改为安仁乡。1985年安仁撤乡建镇至今。

安仁之镇名,为沿用故县名而来,有近1500年的历史。安仁,即“安于仁道”。《论语·里仁篇》中有:“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膏腴之地,鸾翔凤集,自古这里人才荟萃、贤良辈出。世人传颂的宋代“计氏三杰”当为安仁古时杰出人物的代表。书香世家,计用章、计良辅、计有功祖孙三人均为进士出身。计用章曾出任延安府通判、户部秘书丞、户部随从侍郎、振武军节度襄理等文武之职,著有《迂遗集》、《雍州集》等著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计有功曾任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及多地知事,其鸿篇巨制《唐诗纪事》集唐诗、立传及评述之大成,“留心风雅,采摭繁富,旁征博引”,后人对该书好评如潮。计有功的姐姐计法真,幼时博览群书,聪明贤惠,长大后远嫁绵竹,因其节孝双全、训子有义,被朝廷嘉奖表彰,封为秦国夫人。安仁一地,百姓纯朴敦厚、知书达理、居仁由义,皆因古风世代相传,绳其祖武。

四季气候宜人,物产丰裕多样,交通四达便捷,唐宋以来,及至明清,这里一直是安家置业的好地方。明末清初,战乱止息,大量外省移民辗转落担于此,人口规模和镇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清晚期至民国初期,这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场。清中期时,安仁场人口与住户较少,街巷不多,主街为东西向的一条大街,即现在的中心街。当时这条街的上场口即西口建有东岳庙、三圣庙和城隍庙,还建有一骑街“清官亭”和一牌坊“去思坊”,街北侧建有关帝庙(武庙)、桓侯庙、杨泗庙等寺庙。清晚期到民国初期,该街逐渐成为场上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两旁商铺比邻联排,有缝纫店、糖果店、中药铺、染坊铺、绸缎铺、纸火铺、剃头铺、旅社、茶馆,以及钱庄、当铺等。中心街东口当时建有戏台,人称“万年台”,过年过节,或逢朝会等活动,都会在这里上演大戏。渐渐地,中心街东口成了镇场的中心。中心街的走向,也成为后来安仁场街道布局和建筑朝向的定位取向。

清中晚期到民国初期,镇场里势力最大的是廖氏家族,据说该家族当时拥有千余亩的田产和众多街房,被称之为“廖半场”。另一大家族就是刘氏家族。刘氏家族与廖氏家族联姻,更是大大巩固了两大家族的地位。安仁场后来的扩展和兴盛,与民国初期刘氏家族的崛起,以及当地众多贤达士绅的出现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刘湘、刘文辉和刘文彩。刘湘,又名刘元勋,先后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讲习所和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参加过“护国讨袁”和“四川靖国战争”,后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还曾担任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抗日战争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转战于江苏、浙北、皖南部分地区。刘文辉,字自乾,刘湘的幺叔,先后毕业于成都陆军小学、西安陆军中学、北京陆军第一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陆军上将、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等职,人称“西南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等职。刘文彩,字星廷,刘文辉之兄,先后任四川烟酒公司宜宾分局局长、叙南船捐局局长、川南护商处处长、川南禁烟查缉处总处长、川南捐税总局总办等职,后辞官返乡在安仁镇经商。

▲刘湘(左) 刘文辉(中)刘文彩(右)

图片来源:网络

刘氏家族长期致力于安仁场乡务处置,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1925年,刘湘主持在中心街东口外扩展修建了仁和街。1938年,刘文彩与其三哥刘文昭出资修建了维星街,“维星”二字分别取自“维三”和“星廷”,即兄弟俩的表字。1939年至1941年,刘文彩出资修建了裕民街,以及同庆茶楼、星廷戏院、米市、肥猪市等建筑设施,并带动其他官绅商贾先后修建了天福、树人、澄平、吉祥、安惠里等多条街道。中心街西与天福街,东与仁和街、吉祥街连通后,成为安仁场贯穿东西的长街。刘家捐资出力,博施济众,不忘根本。报本之礼,祠祀为大,1941年,刘文昭出资在天福街修建了报本祠。所谓报本,即指受恩思报。“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报本祠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有房26间,祠内设儒坛讲学。祠前门联似能表达建祠人的心念——“溯三教源流无非孝悌;读五经道德惟有勤忠”。

刘氏家族之善举中特别要提及的是“万成堰”和“文彩中学”。流经安仁镇的斜江河,发源于大邑北红岩山龙洞子,沿途有梯子岩、瓦子坪、观音坪等大山里的溪水流入,以及粗石河、干溪河等支流的汇入。上世纪中期以前,每年夏季斜江都会因山洪暴发而引发大水,沿途乡镇遭受水害。1939年至1941年,刘氏兄弟出资与其他乡绅一起修整河道,开渠乍堰,治理水害。为表彰和答谢刘氏兄弟,当地民众在米市院坝里建起一座砖砌“万成堰纪念碑”,四方碑上各面分别刻有刘家各兄弟的名字。文彩中学,占地数百亩,始建于1942年,建成于1945年,刘文彩为该校建设的主要出资人。校园建筑由德国专家设计,中式建筑风格与西式建筑手法结合,牌坊式校门高大气派,40幢建筑,花圃环绕,古香古色,包括有图书室、礼堂、音乐室、实验室、仪器室等设施,校内还建有400米标准跑道。项目总投资按当时计折合成美元达200万之多,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和齐全的教学设施,在当时是少有的。校内的塔式钟楼,即“文彩中学纪念亭”,为文彩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亭内有石碑纪文,分别是“刘公星廷创建文彩中学落成纪念碑”、“捐建文彩中学纪念碑诸君姓字碑引”、“刘文彩敬告董事会长员地方士绅与管教各员暨学生文”。学校建成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1947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给刘文彩颁奖,奖状中写道:“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捐助私立文彩中学国币叁亿伍仟零贰拾捌万贰仟元,照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之规定,特授于一等奖状。此状。”

▲万成堰纪念碑

▲文彩中学校门

▲文彩中学纪念亭

基础设施建设与场镇规模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安仁的繁荣兴旺。维星街建成后,逐渐形成了以棉布、棉纱经营为特色的一条街,裕民街和树人街也形成了店铺众多、氛围浓厚的商业街。安仁及其周边都是主产大米的地域,安仁场也在发展中形成为大米的主要集散地,邛崃、新津,以及雅安多地的粮商都会在这里采购和转运。米市后面的肥猪市为远近著名的猪市,生意兴隆。米市旁的同庆茶楼,为刘氏家族创办的安仁镇袍哥组织“公益协进社”总社的办公场所,也是商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同庆茶楼旁边是星廷戏院,该戏院建筑以成都悦来剧院为样板,建成于1940年。当时很多川剧界的名角大腕都曾来此登台献艺,当地军阀刘树成倡导成立的剧团——“新又新科社”,每年都会驻扎在星廷戏院演出,喝茶看戏,成为当时安仁场官绅和民众的主要休闲方式。

安仁镇现存的古旧建筑,多为清中晚期至民国晚期时所修建。保留较为完整的老街区有树人街、裕民街和维星街。联排的民居建筑中,散落着众多的“公馆”,因此安仁镇被称为中国的“公馆小镇”。所谓“公馆”,就是当地大户和富家的宅院。安仁镇及其周边的“公馆”,大致建于两个时期,一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及以前时期,一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及以后时期。早期多是富户人家,如廖氏家族和刘氏家族。1945年,抗战结束,原籍当地的很多川军高官和地方士绅,息肩弛担,或欲颐养天年,或望福孙荫子,纷纷建房修馆。民国时期是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时期,国人审美趣味与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建筑,多见采用砖石结构为主、木结构为辅的中西合璧的方式,在保留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将拱门与开间、装饰和雕刻、室外廊道等西式古典建筑元素置于其中,最为显见的则是门庭之哥特式或巴洛克式风格。毫不夸张地说,建筑的多样化,安仁场就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安仁场众多公馆里,比较建筑规模和豪华程度,典型的有刘湘公馆、刘文彩庄园和刘文辉公馆等。

刘湘公馆,位于吉祥街(仁和街东头),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历时两年建成,总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公馆为封闭式院落,青砖粉墙长廊,高楼大屋,包括前院、内院和后院,有房屋120余间,院内花园宽阔、草树葱茏,后院牌坊式大门上刻有“协督府”三字,整个院子为“前宅后营”的形式,长廊深渠,带有军官官邸特点。庄严肃穆,闹市之中,这里别有幽静。

刘文辉公馆,位于镇东头安惠里街外,建于1938年,1941年建成,由刘文彩出资修建。该公馆为两个大门的连体公馆,分别为三进三院,总占地面积达26000多平方米。据说刘文辉将东西连体的两个公馆分别给了其三太太杨蕴光和二太太李助乾使用。论建筑体量,刘文辉公馆是安仁镇最为宏大的公馆。两个公馆的大门都是西式门楼样式,大量吉祥图案和雕塑,精美绝伦,东公馆大门上匾额刻有“进德修业”四字,西公馆大门上匾额刻有“履中蹈和”四字。公馆砖砌围墙高大厚重,上面用砖纹组成各种图案,很是特别。院内建筑格调高雅、功能完善、空间感强,各种装饰表现在细节之中,花园树丛、长廊曲径,布局巧妙,匠心独运。

刘氏庄园,因被作为阶级斗争教育的实物样本,以及“收租院”泥塑的展览地,而广为人知。该庄园由刘氏祖居和刘氏兄弟的四所公馆构成。刘氏家族祖籍安徽,明末清初落籍四川名山县,后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迁入现地。刘氏祖居始建于清道光初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家后人刘文渊继承所有,前后历经多次改建扩建,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刘氏祖居为两进四合院形制,有前堂、正堂、正屋,以及井院,另有厨房、仓房、杂物间、畜舍、酿酒房等附属房舍,主体建筑为典型的穿逗式木柱排架、青瓦坡屋顶式的传统川西民居建筑。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刘氏兄弟陆续在其祖居周围修建了公馆,包括刘文渊公馆、刘文昭公馆、刘文成公馆和刘文彩公馆,先后用了约十年的时间。高大的门庭,雕饰精美、气派华丽,公馆群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总占地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有房屋160余间,厅堂若干,大小天井20余个,另有多个花园。各类房屋包括祖堂、寿堂、佛堂、客厅、住房、书房、仓库等,还有单独的闺秀楼和雇工院。整个建筑群布局讲究,曲折幽深,一院一景,浓厚的东方文化情调中,又包含了或隐或现的西方建筑元素,刘氏庄园可谓是民国宅院建筑的典范。

▲收租院泥塑群象的中文画册封面

▲收租院泥塑群象的法文画册封面

除上述几个公馆外,安仁场内外还有20余座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公馆。这些公馆分别是,位于中心街的刘文昭公馆、刘公勋公馆;位于维星街的乐述言公馆、乐自能公馆;位于迎宾路的张旭初公馆;位于天福街的刘体仁公馆、廖玉廷公馆;位于树人街的杨孟高公馆、郑子权公馆、刘元汤公馆、刘体中公馆、高明轩公馆、刘元琥公馆、刘元瑄公馆、陈月生公馆;位于农贸市场处的乐志伦公馆;另外还有位于镇旁他处的刘元瑞公馆、刘文运公馆、廖维公馆、李育滋公馆、郑小康公馆等。这些公馆建筑分别为一进、两进或多进合院,门面装饰精美,围墙高大,一些带有进门长廊。有意思的是,位于大街上的公馆,大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即临街门前左右开间为商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安仁场商业繁荣与临街铺面的金贵,以及公馆主人重商亲商的思想及其民生在勤的朴实家风。

近十多年来,安仁镇先后建设了古玩市场、民国风情街,数十个私人博物馆在这里形成了聚落,文化氛围渐浓渐厚。尤其是建川博物馆的落户和华侨城文化项目的建设,使得安仁镇之影响力显著增加。古镇的兴盛,以及其可持续的发展,依赖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对之极致的发挥。众多的民国公馆宅院,其历史与其所包含的文化和艺术,是安仁镇特有的稀缺资源。民国风情之安仁镇,得天独厚,后福无量。

更多大邑故事

大邑新场

大邑唐场

大邑雾山

上一篇:谭嗣同的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