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灵岂是池中物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7 16:39:00 作者:连笔君
姜子牙:人设“天命”的践行者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册封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对姜子牙讨伐纣王之事有所记载,明朝陈仲琳据此事实,把姜子牙演义成了《封神演义》的主角,仔细分析姜子牙在《封神演义》中的表现,似乎,姜子牙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人物。姜子牙人生的第一阶段
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弟子,32岁上山练习道法,苦熬50年,到了72岁,可惜却没有什么成就,修仙,可以说是姜子牙的唯一理想。 因为:一、成汤合灭,周室当兴。二、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三、姜子牙应享将相之福。元始天尊故而决定终止姜子牙的修仙之路,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这就是姜子牙的使命。 终止在昆仑山玉虚宫的修仙,对姜子牙的打击是很大的,如何完成元始天尊交给的所谓使命,姜子牙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的。子牙拜辞天尊,又辞众位道友。随带行囊出玉虚宫。有南极仙翁送子牙在麒麟崖吩咐曰:“子牙!前途保重!”子牙别了南极仙翁,自己暗思:“我上无伯叔兄嫂,下无弟妹子侄,叫我往那里去?我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忽然想起朝歌有一结义仁兄宋异人,不若去投他罢。 随后,便在成汤都城有一系列故事:迎娶马氏、编篾卖面、酒店卖酒,但这都不是姜子牙擅长的本事,均以失败告终,也落得了妻子马氏的指责。 在宋异人家火烧琵琶精,倒是姜子牙擅长的本领,于是在朝歌南门热闹处开了一家命馆,引伸出火焚玉石琵琶精的故事,做了纣王的下大夫,但激怒了妲已设计害姜子牙,妲已劝说纣王任命姜子牙督造鹿台,子牙暗起一课,早知今日之厄,暗想:“朝歌非吾久居之地,且将言语感悟这昏君。昏君必定不听发怒,我就此脱身隐了,何为不可?” 姜子牙邀请妻子马氏一同“往西岐山守时待命。我一日时来运至,官居显爵,极品当朝,人臣第一,方不负我心中实学。”马氏曰:“你又不是文家出身,不过是江湖术士;天幸做了下大夫,感天子之德不浅。今命你造台,乃看顾你监工;况钱粮既多,你不管甚麽东西,也赚他些回来。你多大官,也上本谏言,还是你无福,只是个术士的命!”子牙曰:“娘子你放心,是这样官,未展我胸中才学,难遂我平生之志。你且收拾行装,打点同我往西岐去。不日官居一品,位列公卿,你授一品夫人,身着霞佩,头带珠冠,荣耀西岐,不枉我出仕一番。”马氏笑曰:“子牙你说的是失时的话!现成官你没福做,到要空拳只手去别处寻;这不是折得你胡思乱想,奔投无路,舍近求远,尚望官居一品。天子命你监造台工,明明看顾你。你做的是那里清官;如今多少大小辟员,都是随时而已。”子牙曰:“你女人家不知远大。天数有定,迟早有期,各自有主。你与我同到西岐,自有下落。一日时来,富贵自是不浅。”马氏曰:“我和你夫妻缘分只到的如此,我生长朝歌,决不佳他乡外国去。从今说过,你行你的,我干我的,再无他说。”子牙曰:“娘子此言错说了!嫁鸡怎不随鸡飞?夫妻岂有分离之理?”马氏曰:“妾身原是朝歌女子,那里去离乡背井?子牙从实些写一纸休书与我,各自投生,我决不去。” 在宋异人劝解下,姜子牙写了休书,异人治酒与姜子牙饯行。这是姜子牙离开昆仑山第一阶段的终点,也是第二阶段的起点。其中,只看到了一个芸芸众生之中的姜子牙,与高大尚的“天命”没有半点关系。姜子牙人生的第二阶段
第十八回“子牙谏主隐溪”,是第二阶段的起点。姜子牙垂钓渭水,樵子问子牙曰:“老丈我常时见你在此执竿钓鱼,我和你相一个故事。”子牙曰:“相何故事?”樵子曰:“我与相一个渔樵问答。”子牙大喜:“好个渔樵问答!”樵子曰:“吾姓武名古,祖贯西岐人氏。”武吉将溪边钓竿拿起,见线上那钧直而不曲,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樵子问子牙曰:“你只钓线何为不曲?古语云:'且将香饵钓金鳌。’我传你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系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便知鱼至。望上一提,钩钓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似这等钩,莫说叁年,就百年也无一鱼到手。可见你生性愚拙,安得妄号飞熊?”子牙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尘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这就是有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语。 姜子牙断言武吉进城卖柴要打死人,事情如姜子牙所预言一般,武吉挑着一担柴,往南门,市井道窄,将柴换肩,不知塌了一头,番转肩担,把门军王相,夹耳门一下,即刻打死。上大夫散宜生怜其可怜,准武吉回家料理其老母的事情后再来受罚。 武吉拜姜子牙为师,肯请救命,姜子牙作法骗过了文王的先天演数,书中用一首诗道出这件事的意义:文王先天数,子牙善厌星;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溪生将相,周室产天丁,大造原相定,须教数合冥。 随后,姜子牙教那些渔民高歌历史兴衰的歌曲。文王为应梦中飞熊的吉兆,听信散宜生“今春光晴爽,花柳争妍,一则围幸于南郊,二则访遗贤于山泽。”到了姜子牙隐居地,渔人们的歌声,一步步将文王引到了姜子牙的身边。 故事发展到此,是第二阶段的终点,只能说姜子牙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步步设局,处心积虑。姜子牙人生的第三阶段
姜子牙归周做了丞相的第一件事:西伯兵伐崇侯虎。 子牙曰:“臣昨见边报,纣王剖比干之心,作羹汤疗妲己之疾。崇侯虎紊乱朝政,横恣大臣,蛊惑天子,无所不为。害万民而不敢言,行杀戮而不敢怨。恶孽多端,使朝歌生民,日不聊生,贪酷无厌。臣愚不敢请,似这等大恶,假虎张威,毒痛四海,助纣为虐,使居天子左右,将来不知何以结局?今百性如在水火之中,大主以仁义广施,若依臣愚见;先伐此乱臣贼子,剪此乱政者,则天子左右无谗佞之人,庶几天子有悔过迁善之机,则主公亦不枉天子假以节钺之意。” 文王曰:“卿言虽是,奈孤与崇侯虎一样爵位,岂有擅自征伐之理?” 子牙曰:“天下利病,许诸臣直谏无隐。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命,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愚。大王今发仁政之心,救民於水火,倘天子改恶从善,而效法尧舜之主,大王此功,万年不朽矣。” 文王闻子牙之言,劝纣王为尧舜,其心甚悦。但又担心子牙杀伐太重,决定一同前往。 兵伐崇侯虎在书中能够找到的原因有二:一、第十回“姬伯燕山收雷震”,文王奉命到朝歌朝见纣王,在驿站中帮着鄂崇禹挤对崇侯虎,四人上书纣王,劝其“贬费仲、尤浑,惟君子是亲;斩妲己整肃宫闱。”于是,被囚里城七年。二、第二十回“散宜生私通费尤”,文王被赦无罪,“加封贤良忠孝百公之长。特专征伐,赐卿白旄黄钺,坐镇西岐。”似乎也可以试一下这个白旄黄钺的威力。 第二十八回“西伯兵伐崇侯虎”,子牙得胜回营,欲传令攻城。文王曰:“崇家父子作恶,与众百姓无干;今丞相欲要攻城,恐城破玉石俱焚,可怜无辜遭枉。况孤此来不过救民,岂有反加之以不仁哉?切为不可。”于是乎,第二十九回“斩侯虎文王托孤”,子牙用书信大谈特谈仁义和天道,劝崇黑虎“擒叛逆,解送周营,以谢天下。”成功离间了崇黑虎和崇侯虎两兄弟,取得胜利。 不知道,离间亲兄弟反目,是不是仁义应该做的事?或者,只要所谓的政治正确,所谓的天道,就能够不择手段? 文王自见斩了崇侯虎的首级,神魂不定,病势日日沉重,文王临死前,托孤于子牙,在西岐正式开启了姜子牙的时代。这个时代,其实有两个阶段,以第六十七回“姜子牙金台拜将”为标志,前期是受到三十六路兵马的攻打,后期则是主动进攻,会诸侯于孟津,观政于商。三十六路兵马攻打姜子牙参与征讨姜子牙的三十六路兵马细分如下: 第一个类型与朝廷有关的:青龙关张桂芳,闻太师,邓九公,三山关总兵张山,三山关总兵洪锦。 第二个类型闻太师邀请的:西海九龙岛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灵霄殿四将。 第三个类型申公豹邀请的:彩云仙子,吕岳,殷洪,马元,罗宣和刘环,殷郊。 第四个类型闻太师和申公豹邀请的:金鳌岛神仙。 第五个类型不请自来的:赵公明,因赵公明而引起的碧霄、琼霄、云霄,菡芝仙子和羽翼仙。 朝廷兵马攻打姜子牙,是纣王政治体制的自然反映。申公豹是阐教中人,姜子牙的同门师兄弟,却在这中间做出了不少的贡献,阐教要完成所谓的天意,却用自己的门人邀请截教的神仙攻打姜子牙,进而把截教归类到不站在天意的一面,真是一大特色呀。那些不请自来的神仙,是因为看不惯姜子牙为践行天意的自傲,与天意不天意没有什么关系。会诸侯于孟津,观政于商姜子牙金台拜将,是封神的第二个阶段。换句话说,西岐由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进攻。 细读姜子牙金台拜将的祝文,颇有感触。 第一篇祝文的核心思想:纣王无道,天降灾百姓,纣王听信妲已,残杀亲人。特拜姜尚为大将军,恭行天讨,伐罪吊民,永清四海。 第二篇祝文的核心思想:纣王沉湎酒色,修建宫室台榭,残害百姓。特拜姜尚为大将军,拯救下民,恭行天罚。 第三篇祝文的核心思想:纣王不敬神明,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特拜姜尚为大将军,大会孟津,以彰天讨,取彼独夫,永清四海。 三篇祝文归纳起来:纣王有许多罪行,人民受尽苦难,天意灭纣王,西岐征伐纣王正是天意的体现。细细品味对纣王指责,似乎妲已是有很大责任的,而妲已是奉女娲娘娘命令来惑乱纣王的,女娲娘娘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是非曲直应该如何断定? 西岐的战略进攻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七十八回“三教会破诛仙阵”,第八十二回“三教大会万仙阵”,这是截教与阐教、西方教的大会战。 通天教主主掌截教,元始主掌阐教,老子是元始的师兄,元始是通天的师兄。接引道人是西方教主,与准提道人是师兄弟关系。 因各位神仙犯了杀戒,三教(截教、阐教、西方教)在碧游宫共议“封神榜”,分为三等:一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二等,根行稍次,成其神道。三等,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内有三百六十五度,分有八部列宿群星。 阐教教主元始主持此事,命门人降生人间,征诛杀伐,以完此劫数。在人间的名义是“纣王丧失天意,西岐武王顺应天意”,由门人姜尚具体负责封神事宜。 西方教主接引道人本不愿趟这个浑水,但是,准提道人认为东南两度,有三千丈红气冲空,与西方有缘,是八德池中五百年花开之数,借此接收有缘人到西方去,宏大西方教。其实,与元始和老子是一个阵营的。 截教通天教主只在宫门外帖有两句揭言:“静诵黄庭紧闭洞,如染西土受灾殃。”告戒门人不得外出惹事。 阐、截两教第一次冲突发生在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哪吒因打死龙王三太子事,与父亲吵架,母亲为避免矛盾激化,命哪吒走开。谁知哪吒闲步到城楼上纳凉,见兵器架上有张弓,名曰:“乾坤弓。”有三枝箭,名曰:“震天箭。”哪吒自思:“师父说我后来做先行官,破成汤天下,如今不习弓马,更待何时?况有现成弓箭,何不演习演习?”便把弓拿在手中,取一枝箭,搭箭当弦,望西南一箭射去,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门人碧云童子携花篮采药,来至山崖之下,被这一枝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石矶娘娘找到李靖讨要说法,李靖将儿子哪吒带至骷髅山,哪吒看见洞里有人出来,自想:打人不如先下手,此间是他巢穴,反为不便。祭起乾坤圈一下打将来;彩云童儿不曾提防,夹颈一圈,呵呀一声,跌倒在地。彩云童儿彼时一命将危,娘娘听得洞外跌得人响,急出洞来,彩云童儿已在地下挣命。 娘娘曰:“好孽障还敢行凶,又伤我徒弟。”争斗中哪吒落败,只得往乾元山来到金光洞,慌忙走进洞门,望师父下拜。真人问曰:“哪吒为何这等慌张?”哪吒曰:“石矶娘娘赖弟子射死他的徒弟,提宝剑赶来杀我,把师父的乾坤圈、混天绫都收去了!如今赶弟子不放,现在洞外。弟子没奈何,只得求见师父,望乞救命。”太乙真人曰:“你这孽障且在后桃园内,待我出去看。” 在争斗中,太乙真人将九龙神火罩抛起空中,罩了石矶,烈烈火生,九条火龙盘绕,把娘娘真形炼出,乃是一块顽石。 太乙真人烧死石矶娘娘理论根据:石矶!你说你的道德清高,你乃截教,我乃阐教,因吾辈一千五百年不曾斩却三尸,犯了杀戒,故此降生人间,有征诛杀伐,以完此劫数。今成汤合灭,周室当兴,玉虚封神应享人间富贵;当时三教佥押封神榜,吾师命我教下徒众降生出世,辅佐明君。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就伤了你的徒弟,乃是天数。你怎言包罗万象,迟早飞升?似你等无忧无虑,无荣无辱,正好修持,何故轻动无名,自伤雅教? 石矶娘娘讨要哪吒射死门人碧云童子的说法,与“成汤合灭,周室当兴”有什么关系?太乙真人纯粹是在借书中的政治正确耍流氓,截教躺着中枪。 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三谒碧游宫”,通天教主门人火灵圣母在佳梦关倚仗金霞冠与阐截争持,第一阵,剑伤洪锦并龙吉公主;第二阵,打伤姜尚,令几乎姜尚丧命。广成子奉元始天尊之命,用番天印打中火灵圣母顶门,绝了火灵圣母生命。将金霞冠缴上碧游宫,请通天教主的法旨。 通天教主曰:“吾三教共议封神,其中有忠臣义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浅厚薄,彼此缘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后。吾教下也有许多。此是天数,非同小可,况有弥封,只至死后方知端的。广成子,你与姜尚说,他有打神鞭,如有我教下门人阻他者,任凭他打。前日我有谕帖在宫外,诸弟子各宜紧守,他若不听教训的,是自取咎,与姜尚无干。广成子去罢!” 但通天教主的门人们不答应。广成子打死火灵圣母,并将火灵圣母的宝物金霞冠送归通天教主一事,可以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广成子虽然打死了火灵圣母,但火灵圣母的宝物不敢私自占有,送通天教主是对通天教主的尊重,是一种好意。 第二种解读:将火灵圣母的宝物金霞冠送归通天教主,意在警告通天教主,你们截教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不要与阐教为敌,否则,不客气,杀无赦。 广成子在走出碧游宫时,三次被通天教主的门人逼回碧游宫,教主将门人唤进宫来,喝曰:“你这些不守规矩的畜生!如何师命不遵,恃强生事?这是何说!广成子是我三教法旨扶助周武,这是应运而兴。他等逆天行事,理当如此。你等如何还是这等胡为?情实可恨!”直骂得众人们面面相觑,低头不语。 通天教主分付广成子曰:“你只奉命而行,不要与这些人计较。你好生去罢!”广成子谢过恩,出了宫,径回九仙山去了。 众门人不服通天教主的教训,多宝道人曰:“老师在上:弟子原不敢说,只今老师不知详细,事已至此,不得不以直告。他骂吾教是左道傍门,'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他视我为无物,独称他玉虚道法为'无上至尊’,所以弟子等不服也。” 通天教主曰:“我看广成子亦是真实君子,断无是言。你们不要错听了。”多宝道人曰:“弟子怎敢欺诳老师!”众门人齐曰:“实有此语。这都可以面质。” 通天教主笑曰:“我与羽毛相并,他师父却是何人?我成羽毛,他师父也是羽毛之类。这畜生这等轻薄!”分付金灵圣母:“往后边取那四口宝剑来。” 少时,金灵圣母取一包袱,内有四口宝剑,放在案上。教主曰:“多宝道人过来,听我分付:他既是笑我教不如,你可将此四口宝剑去界牌关摆一诛仙阵,看阐教门下那一个门人敢进吾阵!如有事时,我自来与他讲。” 在诛仙阵前,通天教主质问元始天尊“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是否属实? 元始曰:“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你心忍乎!” 通天教主曰:“据道兄所说,只是你的门人有理,连骂我也是该的?不念一门手足罢了。我已是摆了此阵,道兄就破吾此阵,便见高下。”元始曰:“你要我破此陈,这也不难,待吾自来见你此阵。”三教会破诛仙阵,通天教主独自逃归;众门人各散去了。 随后,通天教主又在潼关摆了一个万仙阵,三教大会万仙阵,完成了阐教门人“圆满此厄,各回洞府,守性修心,斩却三尸,再不惹红尘之难”的历史使命。 西方教准提道人收了乌云仙。通天教主被四位教主破了万仙阵,内中有成神者,有归西方教主者,有逃去者,有无辜受戮者。 最后,老子、元始、通天的师傅鸿钧道人来调解三人矛盾,令三人跪下,每一位赐他一粒:“你们吞入腹中,吾自有话说。” 三位教主俱皆依师命,各吞一粒。鸿钧道人曰:“此丹非是却病长生之物,你听我道来:此丹炼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有先将念头改,腹中丹发即时薨!”三位教主叩首:“拜谢老师慈悲!” 三位教主又可以相安无事了,教下门人却有死有伤,有成功者,有失败者。血腥的征伐是为了什么?真真始作俑者依然享受着原来的优厚生活,而无辜者永远就是无辜者。无辜者为什么不能用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决定始作俑者的去留? 随后,姜子牙的战略进攻比较顺利,兵取临潼关,渑池县五岳归天,武王白鱼跃龙舟,子牙暴纣王十罪,姜子牙归国封神。全书故事此结束。天命灭纣王的思考在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中,似乎血腥的战争是唯一的选项。但其实还可以用更文明、更简单地方式来达成这个目的,那就是整个社会体系的所有人解除纣王的执政权,让另一个天意选定的人行使执政权。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原因何在? 一、至少,在纣王执政体系下的大部分官僚,认为纣王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这些官僚的所有,都是纣王赐给的,与天意无关,与人民的苦难无关。主忧臣辱,忠君报国,有负皇恩,这些激励众官僚维护旧体系的名言所体现的本质含义,都是纣王(君主)是社会一切的主宰。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执政者并不能保证能给予旧体系官僚原有的待遇和生活保障,旧体系官僚本能地反对新的执政者。 三、官僚的晋升空间,依赖的是上级官僚对其的好感度,有更多的主观性,与实际工作能力无关,与人民的满意度无关。 四、人民在整个执政体系中,是被认为是没有受到教育的愚者,只会追求小利;是被治理的对象,官僚为人民办好事,就是对人民的恩赐。所以,在血腥的战争中,虽然死伤了很多人民,对国家造成巨大破坏,那也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恩赐人民。我们有许多宏大的叙述和对天意的尊重,唯独缺少对单个人的关怀。 五、纵观整个封神的战争,都只是将领们之间的事,那个将领战胜对手,那一方就获胜。看不到士卒在战争中的作用,士卒在战争中的表现只是为了衬托将领的仁慈或者残忍。将领们为了追逐各自的利益,只能通过血腥战争才能获得,因为,没有其它的途径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