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大山深处,不起眼的矿石,默默、质朴地奉献着自己,成就着辉煌的大业。矿山人,也有矿石一样的崇高境界和平凡人生。
有一种石头可以成为资源。
石头有生命,蕴含着忠诚的话语;资源有呼吸,承载了钢铁的梦想。
雨季初始的6月,我在重钢矿业公司太和铁矿所在的西昌牦牛山中流连,为这里的山山水水,为这里的精诚人气。
莽莽苍苍的牦牛群山,满山的松树桉树和各类草木花果生机盎然,阳光下随处可见的棕红石头透着一种安静而赤诚的光芒。
距离重钢集团"大本营"1300多里的太和铁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那里山高谷深、生活艰苦,据传是诸葛亮当年"五月渡沪 深入不毛"的地方,随处可见彝民披毡而行。
站在这片"蛮荒偏僻"的"不毛之地",原冶金部部长李东冶曾指出:太和铁矿是全国所有矿山中地理位置最优越的矿山之一,矿石储量达9.5亿吨,内含铁、钒、钛、钴、镍、硫、铜等多种元素,发展前景广阔。
重钢资源开发战略聚焦凉山州,西南地区乃至国内其他大中型钢铁企业同样对这里虎视眈眈、跃跃欲试。
值得欣慰的是,太和铁矿在凉山多年来的发展,为重钢在凉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信誉基础。
重钢名下国内铁矿山的开发榜上:西昌太和铁矿钒钛磁铁矿、陕西小金河磁铁矿、巫山桃花铁矿、綦江篆塘铁矿、巴南接龙铁矿……西昌太和铁矿资源规模独占重钢自有铁矿山的半壁江山。
百年重钢,在构筑新世纪美好蓝图的同时,也把资源战略实施的重点亮点指向了太和这块英雄的土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莽莽大凉山,听听矿山人的故事……
大山之子
2010年,6月1日上午10点过,牦牛山上彝族村的吉莫阿妈跟着她倔强的儿子阿铁,来到了1公里外的太和铁矿西昌至大桥公路改道处。今天一早,村里的两个壮汉就来怂恿儿子一起去西大公路拦什么车。
吉莫阿妈只知道,这个山里的大厂因为回收了她家房田所占的土地,为她们新搬迁的房子里,装上了自来水管,新修了厕所和猪圈,还补偿了一大笔钱--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刚刚换成薄薄的液晶电视,挂在了墙上。
可是,孩子们是啥原因要去和厂里对着干,吉莫阿妈不知道。她本想劝说几句,也被儿子阿铁当着壮汉的面顶了回来。
吉莫阿妈,还有壮汉家的几位老人小孩,一起跟着来到公路上。工厂里的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正热火朝天地前后配合轰轰施工。
壮汉让老人、小孩和媳妇们就坐在路中间,阻止那个滚动前进的大机器继续施工。"不要怕,就坐在这里编你们的绣带,我们就在后面看到的!"壮汉说完就带着阿铁跑到山坡上灌木林里去了。
推土机行进了一段,看见了老人孩子,只好停下了。
不一会,吉莫阿妈前几次见过的,工厂派到自家地里数树苗的大学生工人,来家里帮助安装水管的人,还有负责村里搬迁村民赔偿安置的工厂协调组的干部----皮肤跟山里人一样黝黑的好人江陵,都赶来了。
江陵和厂里的孩子们面带微笑越走越近,阿婆有些不安,把头埋得低低的。她不愿意让好人江陵看到来闹事的有她们家的人。
"哎哟!啊?"阿婆诧异地循声抬头,山上飞来的石头已经让江陵额头开了花。
她慌忙站起来,准备去拉小彭虎。可飞石不断,江陵一把冲过来喊:"危险!阿婆,到路边上去!"坡上的树林里壮汉们还在不停地扔石头。
数树苗的大学生陈康、朱籼鹏和彭虎躲闪不及,头、腹部和胳膊都被砸伤出了血。
吉莫阿妈生气了,大声喊着儿子的名字,并坚决地走到江陵他们中间去。
"没良心的家伙!就为了多要几个混钱,就这样砸人?!"阿婆用颤抖的手指着躲在坡上的阿铁和吉沙木各惹,骂了起来。
这时候,长落村的村支书谢阿坡带着村干部赶来了。
"老乡们,我们冷静想想,太矿对我们不薄啊!以前我们大多数是一户人家一只鸡、一头猪,地里种产值也不高;现在我们哪家哪户没有二三十万的储蓄?!"
"外协办的同志为了做好我们的拆迁安置赔偿工作,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风吹日晒,为了帮助我们过上好日子辛苦付出,大家都看到的啊。"
"就在前段时间,大春灌溉时期,为了帮助我们村抗旱,矿上把他们也非常紧张的生产机器停了,来帮助我们村解决每家每户的用水问题!大家不会忘了吧?!"谢阿坡,这个彝族村年轻的村支书,对太和铁矿上下充满了感激,"比比山里其他还睡在猪圈顶上的老乡家,我们村是多么的幸运!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太矿快速的发展带动了我们这里改天换地的新农村建设。"
听到这里,吉沙木各惹他们几个壮汉磨磨蹭蹭从坡上下来,"那我们提出来要跟人家补偿的一样,有啥错啊?"
"老乡们,太矿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在回收土地中,村寨和村民每条合理的诉求,我们企业都是按照政策,不计代价地人性化解决。但是,各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一听说要拆迁,一夜之间就盖起好几间临时住房,有的说自家的石头是文物、有的说自家树是祖上留下的,我们也不能够违背政策标准赔偿吧?"江陵仍然捂着受伤的眼睛,耐着性子向村民解释。
阿婆含泪拉着江陵和孩子们的手,不停地拍着,同时向村干部说着:"对,我就相信他们是公正的!记得2008年6月发50年不遇的大山洪,还是厂里组织党员来帮助我们连夜抢救财物,把我们和太和村、转山村的10多户受灾人家安顿在矿电影院里躲过了一劫!"
"是啊,以前我们谁家有台拖拉机都不得了;现在,康八吨(指载重八吨的康明斯)全乡都有了几十台!"围过来的群众开始七嘴八舌地数落。
临近中午,人们渐渐散去,西大公路改道工程又恢复了正常掘进。
当天下午上班时分,记者一行在太矿办公大门处,碰见这位刚刚从外面赶回来的外协办主任,正黑着脸、眉头紧锁地检查着江陵、陈康和朱籼鹏等几位职工的受伤部位包扎情况。
"土地征收,这几乎是人人知道的头号'世界难题'。每一户、每一树的核算,都要付出大量精力,冲突时有发生。3年来,外协办干部职工每天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提及被围攻、被砸伤、被踢伤、被吐口水的遭遇,这位地地道道的凉山汉子、彝胞女婿,目光坚定又暗含无奈地咧嘴苦笑。
"太矿扩建,建厂之本就是土地。"进行面对面采访的时候,叶主任很快提振精神,向我们介绍,"现在就是用时间换空间。我们回收的目标不是一亩,不是十亩,也不是百亩,300万吨/年扩能工程,需要的是数千亩土地!"
1986年起,太和铁矿由冶金部划拨由重钢进行代管,开始"小方案"露天开采,己生产近25年。目前,正在开采的北山采场,实际可供开采矿量已经不多,按照太和铁矿现在的采选能力计算,最乐观的估计,还能维持2年左右的时间,如不进行扩建将难以维持矿山生产。由此,太矿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工程别无选择地推上了发展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土地是矿山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土地,一切无从谈起。"也许是因为当时身任太矿党办主任的叶建平通过了法律专业自考,懂得法律专业知识,常常受托代表太矿频繁出入法庭,解决纠纷,有实战经验。2006年1月9日,时任太矿矿长的陈大元(现重钢矿业公司总经理),让叶建平肩负起为扩能工程筹备土地的重任。
2010年春节,矿业公司梁正明董事长率公司领导班子来太和向矿山人拜年。团拜会上,酒兴正酣时分,陈大元总经理拉着叶建平,乐呵呵地向梁董事长展开"自我表扬":"把建平用到外协办,是我在太矿最值得骄傲的决策!"
无论是5公里安宁河护堤换土地、太和镇麻柳四组土地开挖"复垦",还是最艰难的仰天窝一号排土场土地回收,一场场跌宕起伏、奇迹般的土地回收漂亮仗,太矿外协办就像一把矿山的钥匙,通过职工们的智慧担当、忍辱负重、热情奉献,一扇扇地打开了大凉山彝族村寨的心灵之门。
感恩舞台
2008年5月12日,广袤的天府大地四处郁郁葱葱。
14:28分,从西昌开往北京的A158次列车正驶入四川江油郊区。从太矿选矿车间调至技术研发中心的扈维明,受命前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进行太矿的人造金红石项目开发实验工作,他和另一名同事一起,一人背着一包牦牛山的矿石踏上北上的列车。
因为连续几天晚上加班查阅产品开发的资料,躺在哐哐当当的车厢上铺,疲惫的扈维明已经进入梦乡。迷糊间,车厢开始奇怪的摇晃,许多人开始大声惊叫喧闹。扈维明下意识摸了一下装满矿石的包裹,探身向车窗外一看:田野间有的农舍垮塌,电线杆之间的线段开始令人恐怖地大幅度甩动。
前路崩塌、火车停开、通信中断。
"怎么办?还能去北京吗?会不会耽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金红石实验任务?我们该返回还是继续北进?"一系列的疑问,焦急地在扈维明的脑子里回转。
选矿专业出身的扈维明走过大大小小不少矿山,也和许多在其他的矿山单位工作的大学同学交流过,他真实地感受到,比较起来,还是大凉山的太矿人实在,能够干实事。
"这么大投资的扩能技改,太矿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生逢企业快速建设发展的时期,一定得珍惜!" 在矿区与办公室来回奔忙的间隙,扈维明常常给新调来指挥部的大学生们现场打气,"人需要有舞台,才能有所表现。所以,一定要感恩给了我们发展矿山的舞台。"
300万扩能技改工程是太和铁矿实现二次创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站在重钢太和铁矿技改扩能工程观礼台,纵目远眺,一派宏大建设场面抢入眼帘:在南北采场施工界面,数十台各色施工机械星罗棋布,攀西地区绝无仅有的进口沃尔沃大型载重车辆穿梭其间,机械轰鸣,车水马龙。山头被削去、沟壑被填平,各节点工程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滴滴!滴滴----停!停!"太矿新选矿场工地上,戴着"现场指挥"字样袖章、毕业不到一年的新分大学生王静,发现施工吊装不稳,立即拿起颈上挂着的哨子一阵急吹,进行现场指挥。
王静,22岁,长沙中南大学选矿专业毕业。2009年10月调入太矿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工程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
"吹啥子嘛吹!马上就安装好了,又停下来?完不成进度你负责?"工人师傅闹起意见了。
"不行,安全第一!师傅,还是请您们按照操作规程来。"王静汗淋淋地跑过来解释。
"你晓得个屁?!哪个没有按照规程来嘛,你非要一是一的来嗦?那我们就来慢慢磨哟!耽误了工期你负责?!"领头的师傅气汹汹的不依不饶。
"砰砰砰……"说话间,空中停下来正慢慢降落的施工材料一下子哗啦啦垮了架,大家都惊吓得四散跑开,幸亏散落的材料已经离地不高,没有伤到人。
正在一旁负责设备安装的机电车间检修二班班长青宏,看到险情发生之后,主动组织职工迅速收拾现场材料。工地上,大家各司其责,再没有多余的声音,紧张的施工很快恢复正常。
第二天,又是一个星期五,太矿办公楼里一早例行召开的技改扩能工程碰头会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各个口子的工程负责人。太矿矿长毛胜光以其惯有的不紧不慢的从容节奏,总结发言:"我再重申一遍:现场指挥,是我们工程指挥部施工现场的绝对权威,任何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同时对于现场指挥,班子的态度就是要让他们敢于试错!"
敢于试错!就是太矿班子领导举重若轻的一句"敢于试错",给予了年轻大学生在现场大胆管理的舞台,也给予了年轻职工成长路途上最宝贵的信任和鼓励。
为了给扩建后的矿山储备一支能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太和铁矿紧跟形势的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除了抓好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所需职工的培训工作,还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包括在核心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对青年大学生的锻炼培养。
"当然,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太矿的扩能发展,是公司给了我们发展的机会、展示的舞台,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倍加努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得到的评价是矿山人忠诚。什么是忠诚?" 曾经与陈大元矿长(现矿业公司总经理)搭档、身任太矿党委书记的毛胜光,尤为看重矿山精神。
"忠诚就是一种责任!对岗位忠诚、对企业忠诚,就是把企业命运当作我们个人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认真工作,尽责本职。"
挥师挺进
记者一行走进牦牛山的第一站,就在太矿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工程中有着"百年大计"之称的----破石头沟改道工程启动之地。太矿矿山地形是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为高山所环抱。破石头沟就是山中一天然水沟(河流),它由西至东将矿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破石头沟改道将流经露天采场的河段,改至露天采场最终境界外,不仅可从根本上阻断洪水对采场的威胁,保障下游矿山及彝寨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为采场南、北帮协调生产创造条件。
垂直地下深度达1 40多米的竖井和水平总长近3000米隧道平洞,是破石头沟改道工程的关键。这两处工程,犹如战役的桥头堡,太矿人义无反顾地展开了前所未有、惊心动魄的攻坚战。
2009年4月,竖井项目动工,就站在破石头沟潺潺流水里,施工人员穿着打鱼人穿的笨重的连体潜水装,从牦牛山海拔1872米处的竖井井口位置,艰难地向下垂直掘深。而且,越往下掘,涌进来的河水就越激越大,每一尺向下掘深,都需要在直径为6.5米的空间排上6个大水泵不停地往外抽水,才能勉强作业。
到达地下8米,河水开始激涌,掘深进展举步维艰。
围岩破碎、自稳性差、裂隙水大、隧道通过的断裂带多……
"这可不是人干的活儿!"走南闯北的专业施工队伍开始了抱怨。
"大家轮换着下井作业,必须注意安全,不能只顾抢工期。"尽管眼看施工缓慢心急如焚,分管破石头沟隧道工程、守在竖井现场的的副矿长陶治其和项目组组长罗发欣,还是牢记工程总指挥长毛胜光矿长的要求而不时地向施工方叮嘱。
从8米,到15米,每一分、每一米,都冒着巨大的危险,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再往下,井深142米。
而且越往下,抽水、排土会更加困难,水泵消耗巨大、人力难以支撑……
等?还是继续?
如果继续坚持,工程又将如何推进?
在毛胜光矿长的关心支持下,陶治其带领项目组组长罗发欣,顶着危险靠前指挥,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整施工方案,大胆提出了"固结止水灌浆"的作业方法。要求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组织和管理,加强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努力缩短工序时间,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堵水一周,向下开挖,抢时加固……
16米,20米,50米……
"固结止水灌浆"的创新试验性实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9年11月,竖井底部140.09米,最深处142米位置,5个多月的竖井项目建设胜利告捷,不仅保证了工期,而且与同性质的施工项目相比,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发生一起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2010年,太和铁矿迎来了建矿以来投资最大的一年。
300万吨/年/年采选扩建工程的破石头沟改道、废石胶带运输及排土系统、过渡尾矿坝、新选矿厂等工程全面展开,太矿充分发挥的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优势,组织精锐会师挺进。
清晨,陶治其又戴上安全帽站在井口的升降料斗里。这个1.5米高载重近2吨的升降料斗,不管是运输碴料,还是施工人员出入,都靠这辆"斗车"上下。
竖井从海拔1872米处地面,向地下掘深140.09米,实际上已深入到了太和铁矿北采场的地底。站在井口水平而望,正好可以看到蜿蜒的狭谷;站在井口向下望,深不见底。
在确认穿戴无误后,斗车开始下行。站在斗车上,谁也不愿意向下望,甚至没有人大声说话。
140米,用时4分钟。
到达井下,我们才真实地感受到了掘进引洞的施工难度。
适逢竖井下方的消力池浇筑了混凝土正在养护期,为防止震动破坏,弱爆破也给临时取消。也就是说,这10米长度的土石方,全靠人工挖掘出来。粗略一算,每天一百立方,平均每小时达到4立方。为降低劳动强度,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四班六小时制。陶其治副矿长心里明白,靠人工挖掘完成这样的方量几乎是达到了工作极限,但施工条件有限,为了确保总体工程胜利推进,必须齐心协力、坚定信念、硬闯难关。
7月22日,隧道平洞遭遇"膨胀土地质段"的巨大难题--经最新勘测,按照计划工程推进,需要解决60多米厚度的膨胀土带。按照业内常规,隧道建设如遇膨胀土带,只能改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道,不仅意味着工程预算的成倍增加,还会造成扩能周期被动延长。
太矿指挥部、项目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紧急召开工程协调会,认真分析查找围岩复杂且频繁变化的原因和问题,根据现场情况,一致提出可行的施工突破方案--拱顶固结灌浆和周边径向固结灌浆"分台阶开挖",加强喷锚和支护,做好一模初支,施工一模二衬。
冒着可能发生的危险,清碴、铲运、装车、喷锚、支护……在百米竖井底下引洞施工、岩层不时垮塌的平洞建设,工人们挥汗如雨,但是听不到一句抱怨的声音,唯能听得到的只有械具与碴料的磨擦声,来往穿梭的脚步声,发电机的轰鸣声。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有责任心。"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矿山人前进的步伐,同时也感染着合作单位与他们并肩作战、奋勇前行。站在深入大山底部、水平挖掘1500多米的平洞深处,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太矿人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的可贵精神。
正是这些对事业忠诚、执着,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铁骨儿女,成为企业前进的主动力,正是他们推动企业迈出了前进的步伐,开创了美好的未来。
交锋蓝图
"论证过程快不得,实施过程慢不得!"太矿300万吨/年扩建工程从准备启动、全线并进到如今迈入建设发展的快车道,这样的理念与节奏始终贯穿于工程全过程。
最近一段时间,矿长毛胜光老在失眠。按理说,当前太矿现实生产稳步推进,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准备工作也如火如荼,他完全应该睡个好觉啊。
十点半钟上床,可翻来覆去仍是睡不着,习惯性又翻开了工程图纸——为什么会这样呢?反反复复看过无数遍的图纸难道出了什么差错?可差错又在哪?
同样辗转难眠的还有53岁的副矿长梁典德,太矿300万吨/年技改扩能的一线副总指挥。德高望重的梁典德在太矿从事技术工作快30年,可以说是太矿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代表。
他正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用CAD审图、绘图。
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略缩语。对于大多工程技术员来说,计算机绘图,绝对是一项富有挑战、既考验技术也考验耐心的苦差事;对于梁典德来说,CAD绘图是他的全部爱好,也是他多年钻研的骄傲--—正是因为他带头运用CAD,"迫使"太矿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尽早学会运用CAD绘图,使太矿所有工程图纸都实现了CAD计算机运用,为太矿顺利完成多次项目开发、技术改造的设计、施工,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电脑上,随着鼠标的游动,主要工程、重点项目一一呈现眼前。他手握方向,如同开了一辆小车般在牦牛山地底缓步观览。这虽然是个模拟世界,可他依然感到了太和铁矿脉搏沉稳地跳动,嗅到了牦牛山绿草的清新,听到了山风惬意地拂动。
在结合矿山生产实际,仔细审阅了设计院先期发来的几百张电子版图后,梁典德发现了一些将影响生产的关键环节的重要问题,感到情况严重、事不宜迟。
忘记了这是深夜,他走到客厅去给矿长毛胜光打电话。刚走到沙发前,放在茶几上的座机"叮铃铃"却先声响起……原来,毛胜光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当务之急是结合矿山生产实际,和大凉山气候特点及施工进度计划,组织对全部图纸的通审!"
通审图纸?!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工程图纸涉及多个专业,林林总总有好几千张!
面对一天天临近的雨季,时间实在太紧了(根据矿山地质,雨季不宜施工)。通审图纸,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需要大量时间,同样是项浩大的工程。
周一开始,太矿会议室。群英集聚,只为一个目标:审图。
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埋首专注其中的有太和铁矿两鬓斑白的老工程师,有一线技术精湛的技术员,还有各车间的主要技术领导三十余人。望着满屋的专业图纸,有人壮胆玩笑:"让我们来审大设计院的图纸,会不会有'井蛙'之嫌?真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梁典德副矿长的网名,就取名 "井蛙"。
"自然科学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矿山要发展要壮大,一定得把自己变成海绵,在各种专业知识的海洋里吸收营养。我就用'井蛙'告诫自己:我们的知识有限,而我们的责任是无限的!"梁典德的回答意味深长。
首批新选矿车间基础施工图一共是六十二张,梁典德副矿长牵头负责。
不审不知道,一审真把太矿工程指挥部领导们着实"吓"了一跳。如旋廻破碎机用于冰碛表土,在同类矿山已证失败,此次设计中仍被采用;如新厂建筑基础全部采用了密集的桩基承台----图上标注总共数千根基础桩基。
结合现场,要在矿山含石量40%~60%、漂砾块度(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统称漂砾。漂砾的大小极其悬殊,有的只有拳头那么大,有的则有房子那么大。它可随冰川被搬到很远的地方)0.4米至数米的表土中挖这种直径一米,深度达到二十八米的桩基,工程难度的确很大,采用桩基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再审其他的图,也有类似情况。
说实话,如果就这样按图施工,就算有问题,太矿的各级负责人没有一点风险;可从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负责的工作原则上来讲,这些必须得到纠正。
图纸的问题,得到矿业公司董事长梁正明、总经理陈大元高度重视。矿业公司迅速组织了专业队伍深入矿山对扩能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审核,并且直接予以"结合矿山实际、科学论证、确保安全,大胆施行工程创新"的指导。
为了抢出工期、节约投资,太矿300万吨/年扩能技改工程关键部分的设计图必须作设计修改。这是大凉山山坳里的工程技术代表,第一次向全国工程技术专业的权威发起的"挑战"。
春节刚过,梁典德副矿长受命带队踏上了去湖南的征程。
刘元根,长沙设计院太和项目的总设计师,主持过国内外多个项目的设计,是国内工程设计方面的权威。
梁典德率队到了设计院。一张长圆桌,十几个人围座。虽说是讨论施工方案,但实际上就是进行一场技术与理论的较量,胆识与智慧的博弈。
先是设计方谈了设计的理由。
紧接着是梁典德谈。他只谈了三点。一、设计院的规范设计是正确的,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有精确商讨的必要;二、设计上首先要保证生产工艺的畅通,提请经多方面的比较、论证后再定。三、以仅占总量20%的弱地质勘测报告,建立设计的数学模型虽然正确,但从投资和施工难度来讲,值得讨论修正。
会场一下子变得无比安静。
作为设计项目经理的刘元根, 他太了解太矿人的工作作风,太了解这个梁典德了——这是个工作严谨认真、自我要求近乎“苛刻”的技术人士,何况人家所提三点句句在理。
"同意太矿的意见!"刘元根首先打破沉默。
接着,会议就几个典型的设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长沙设计院最终同意先以精矿过滤车间的设计变更为试点,按太矿提出的方案,改'桩基承台'方案为'基础换填'方案,但换填后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回到矿山,毛胜光矿长听取了汇报,立即下令组织精矿过滤车间的换填施工,经严格的静载荷试验等一系列检测,指标好于长沙设计院提出的要求。经设计院现场服务人员、中咨监理人员的确认,设计院终于同意变更设计,重新出图。
此项目优化,直接可节约工程资金500多万元,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大大缩短了工期,新选矿厂址建设终于赶在雨季之前完成,工程转向了地面上的厂房建设。据悉,太矿此次技改工程土建施工项目的优化完善,节约技改资金达3000多万元。"交锋"蓝图,让太矿技术人员群情振奋,对矿山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索玛盛开
2009年年末,太和铁矿新太平公司第一届 "老实人"职工明星,在牦牛山下的诞生。雍玉林、董国琼等6位被评选为"老实人"的基层职工的彩色照片,和先进劳模、技术尖子一起,贴上了橱窗里的光荣榜。
"所谓'老实人',就是那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事的人,他们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太矿党委副书记杨德明说,"在企业内部,高精尖人才毕竟是少数。企业里大量需要并存在的,还是那些平平凡凡、埋头认真工作的'老实人'。 新太平工作是太和铁矿的一个试点,我们就是想让那些长期在基层默默无闻的老实人,干起工作有奔头。"
时间进入2010年3月份,正是大凉山索玛花盛开的时节。橱窗里"老实人"开心的笑脸,就像一朵朵平凡而鲜艳的索玛花,久久地绽放在我们脑海之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别让老实人从视线里走失》、《人民论坛:老实人值得重用》等评论文章,为远在大凉山的太矿 "老实人"评选,指引并增添了新的光芒。
3月的索玛花开始绽放春的音色,大凉山的春风吹开了矿山人的笑脸。
太和铁矿,也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一个历史性发展的春天。3月23日,太和铁矿获得全国矿山系统唯一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授牌。
7月21日,千里之外的重庆大渡口,重钢集团202会议室,迎来了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裕厚一行客人。就开发西昌太和矿区钒钛资源战略事宜,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总经理刘加才、副总经理郭德勇与来访客人进行了的交流,并在钒钛资源利用相关领域的合作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这是一道明确的风向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如今的太和铁矿,一线生产如火如荼,扩能技改工程气势如虹。一座座施工塔吊仿佛向天挺立的巨人,挥臂指向蓝天;一辆辆工程车纵横驰骋,来往穿梭。一辈辈默默无闻、负重前行的矿山人,在这片赤诚的土地上,以他们炽热本真的敬业,拧成一股强大的上进的动力,谱写着一曲科学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
美丽的安宁河向远方欢快地奔流,仿佛是急着扑向母亲河长江诉说这片矿山的腾飞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