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垂虹公园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5 21:02:50 作者:连笔君

吴江,对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吴江仅有的印象是在流虹路上的吴江党校学习过一段时间。只是老公早上把我送到党校门口,下午3点半把我接走,所以对吴江没多大的印象。感谢吴江的老师,写了好多关于吴江的博文,也送给我好多本关于吴江的书籍,让我领略了吴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感谢博友春风的美丽苏州,打印了他的博文《乘坐91路公交车,去吴江松陵体验游》,一路上就是按照这张路程图,让我独自走进吴江,在“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带着历史上百余位名人的诗词绘画,来到垂虹桥遗址公园。

王安石笔下的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岁月的沧桑,哪怕是断垣残壁,曾经的屈辱与辉煌,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原为木桥;德佑元年(1295年)毁于兵,同年重建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桥又塌塞五十余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县张显祖易木为石,改建为联拱石桥,全用白石垒砌,长500多米,设72孔。据史料记载,当时垂虹桥三起三伏、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而得名。桥孔比一般的桥孔高,便于行舟,利于泄洪。桥两堍各有一亭,并有四大石狮,栩栩如生,雄踞桥堍,甚为壮观。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二道,可通行人,别具一格。垂虹石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

垂虹桥横跨在吴淞江上,吴淞江源自太湖,一路向东奔流入海,进入上海境内,上游称为苏州河,下游即黄埔江,吴淞江在古时亦称松江,既是松陵地名的由来,又是吴江地名的由来,古人诗文中的松江即指吴淞江或吴江,直到明清时期仍如此,可以说,吴淞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更是吴江的母亲河。

垂虹桥建成之后,其雄伟的气势,构筑的精巧,很快就成为声名远播的东南形胜,江上往来之人,无论是富商巨贾达官显要,还是平民百姓迁客骚人,无论是匆匆过客,还是驻足停留,无论是聚会雅集,还是形单影只,垂虹桥都引发了他们的无限诗意,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文章,又使更多的人前来吊怀古今。

到建国初期,已然成了一座危桥,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资料记载,1967年5月2日晚8时40分,垂虹桥有四孔突然向东倒塌,9时10分,桥洞产生连锁反应,又向东倒塌八孔,此后,剩余桥孔陆续拆除,仅剩四孔遗迹。
“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垂虹古桥的壮丽秀美,曾独步江南。可惜,这独步江南的景致一夜之间塌毁。好在,吴江市政府把这里辟为“垂虹遗址公园”,并在垂虹桥遗址周围建造垂虹景区,重现东端的10孔桥洞,与西端已显露的7孔遥相呼应,不远处华严塔高高耸立。

华严塔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在县城东门外宁境华严讲寺内,四面七级,俗称方塔。该塔为仿宋七级方塔,建筑面积为1119.2平方米,塔高51.3米。华严塔与周围的绿化、水体、垂虹桥遗址、计成纪念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吴江地方文化特色。

计成(1582~?)苏州吴江人。中国明末造园家。少年时代即以善画山水知名。宗奉五代画家荆浩和关同的笔意,属写实画派,因而喜好游历风景名胜。他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崇祯七年写成中国最早的和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

站在残桥上,仿佛能听到北宋诗人米芾在此吟诵:“垂虹秋色满东南”;听到北宋诗人王安石在感叹:“他年散发处,最爱垂虹桥”。想象着当年这座桥身三起三伏,蜿蜒如龙的长桥犹如彩虹亘卧碧波上,是何等的壮丽秀美、气势磅礴;想象着明代书画家沈周和文嘉面对如此佳境时是怎样的心荡神摇、激动不已,于是作下千古绝画《垂虹暮色图》和《垂虹亭图》。想象着南宋诗人姜夔(白石)的《过垂虹》:“自赋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第四桥。”在风花雪月之中心理感受和生活情结。想象着唐寅描绘着:“晚泊松陵系短蓬,埠头灯火集船丛。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涌水中。自古三江多禹迹,长涛五夜是秋风。鲈鱼味老春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一幅月夜当空,垂虹桥畔船只密集,茶坊酒肆生意兴隆的水乡夜市图的《松陵晚泊》。就是这些优美的词赋诗章,把垂虹桥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以至永恒。

上一篇:雷切尔薇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