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河北博物馆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5 20:35:49 作者:连笔君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从东汉至明清各个朝代,河北都有壁画发现。河北南部是东魏和北齐的国都所在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北朝皇室墓葬,如东魏茹茹公主墓、元祜墓,北齐高洋墓、高润墓、高孝绪墓,墓中壁画胡汉交融,奇幻瑰丽,体量巨大,绘制精美,有满壁风动之感。

北齐的崛起是从高欢开始的。高欢的父亲高树本是个生活在北魏边境小城家道中落的浪荡公子,他留给儿子最好的遗产就是一副好容貌。于是,高欢被鲜卑族富家女娄昭君看上了,倒贴也要嫁给他,女方的嫁妆成了高欢发迹的资本。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一清除了异己,期间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小说,高欢成了北魏最后一任皇帝魏孝武帝的宰相(这个皇帝也是他立的)。在魏孝武帝被迫出奔宇文泰后,高欢又拥立东魏第一个皇帝魏孝文帝,前后把持东魏朝政十六年。不过,高欢到死都没有自立为皇帝。历史记载高欢生了15个儿子,其中6个出自娄昭君,包括高澄(长子,青年被刺身亡)、高洋(次子,北齐第一个皇帝)、高演(第六子,北齐第三个皇帝)、高淯(第八子,早夭)、高湛(第六子,北齐第四个皇帝)和高济(第十二子,因觊觎皇位,被高湛儿子杀了)。北齐27年的历史换了6位皇帝,为了皇位而互相猜忌手足相残的事层出不穷,高氏男性家族成员中少有活过四十岁的,被杀的人中也包括兰陵王和他的两个哥哥。这种明目张胆的兄终弟及继位方式在中国古代还真是绝无仅有。

北齐短短27年的朝代,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河北省博物院的馆藏中,有相当多来自北齐的文物。

《北朝壁画》展示面积850平方米,展出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壁画原件6块、陶俑158件和按原件绘制的壁画摹本400余平方米。其中最壮观的是按原件绘制的长37米、最高点达8.2米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临摹壁画,表现了53人组成的仪仗队列护送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出行场景。另外还有他的同父异母弟高润和他封的王“修成王”高孝绪的墓葬壁画。还辅助展出150余件北朝时期的陶俑,烘托气氛。以后,将有汉、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壁画在河北省博物馆轮换展出。

一、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壁画

展室
墓室入口的大门吏俑,高度大概在1.5米左右,身材高挑,面白如玉,衣着飘逸,是北朝时期标准的美男子形象,高洋墓仅出土两件,世所罕见。

壁画为在墓壁上涂上白灰,然后在白灰上所画。因年代久远,地表塌陷挤压,墓壁变形。

以下为壁画实物,仪仗人物,头戴漆纱笼冠,上衣下裳,双手持节 。
神兽壁画实物,位于仪仗人物上方。

高洋墓墓道东壁壁画-神兽
壁画宽1.96米,高1.98米,位于仪仗队列第22-26人物的上方,龙头凤身,呈展翅飞翔状,尾部的长翎上扬,两爪的勾勒坚强有力,出色表现了爪的锋利。
壁画揭取过程。

这是一比一临摹的壁画,墓室最底部的朱雀图案 。

墓道东西两壁每壁有人物53位,共有106位 。这是东壁壁画摹本 。
下方是仪仗人物,上方是神兽。壁画在不同空间里同时展现了护送、引导墓主人升仙的壮阔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既写实又充满了幻想。走在地上的是与真人几乎等高的仪仗人物,缓步前进,神态肃穆,面部的刻画细腻入微,生动传神。整个墓葬壁画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人物、神灵、禽兽,彼此呼应,浑然一体,代表了北朝宫廷绘画艺术的成就。

东壁壁画南端绘青龙。

仪仗人物,这是第五人,手持仪剑,双目凝视,双唇紧闭,表情庄严肃穆,其眉须鬓发,有“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极为形象。

神兽部分,神兽们肌肉发达,昂首挺胸,两目圆睁,鬣毛后扬,尾部长翎上翘,展翅,呈奋力奔跑状。

高洋墓墓道西壁壁画

墓道西壁画比例缩小(1:2),且为黑白图案。西壁画南端绘白虎。下方是陶俑。

西壁画南端绘白虎。

随葬的陶俑

二、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

茹茹公主(537-550)
东魏丞相高欢第九子高湛幼妻、柔然(茹茹)可汗阿那瓌孙女
茹茹,史作芮芮、蠕蠕,自号柔然,东胡之苗裔,姓郁文闾氏。东魏兴和三年(541年)丞相高欢送东魏乐安公主嫁予阿那环之子庵罗辰。兴和四年(542年)“阿那环请以其孙女号邻和公主妻济神武第九子长广公湛,静帝诏为婚焉”,志文和《北史·齐本纪》所载相同。时高湛年仅8岁,而茹茹公主年方5岁,两家是娃娃亲,志载茹茹公主死于武定八年,时年13岁。

墓室为弧边方形单室,穹窿顶东西长5.58米。南边有甬道及斜坡式墓道。墓内有大量壁画。墓道两壁分绘以青龙、白虎为引导的仪仗队列,上方有羽人、凤鸟、兽首人身像等。墓道地面绘有地毯。甬道两壁绘侍卫门吏,券门正中绘朱雀,两侧为对称的兽首人身像。墓室顶部绘星象;壁面上段绘四神,下段绘茹茹公主及侍女、盛装女子等。该墓早年被盗,出土彩绘陶俑1000余件,以及拜占廷金币2枚。该墓壁画填补了东魏画迹的空白。对研究美术史有重要价值。其墓志及出土遗物,是了解北朝政治、经济、宗教、艺术、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东魏茹茹公主墓墓道
侍奉图

门墙壁画

壁画宽4.3米,高2.88米,朱雀为正面形象,圆晴尖喙,口衔瑞草,颈佩绶带,展翅欲飞。朱雀两侧各绘一镇墓兽,均为兽面人身,袒胸露腹,着短裤。其下方画摩尼宝珠。画面四周以莲花纹为缀饰。
白虎
官吏人物

仪仗人物
壁画实物

三、东魏元轱墓壁画

四、北齐高润墓壁画

墓主人坐帐图
五、北齐高孝绪壁画墓

高孝绪墓壁画摹本,东壁壁画。

高孝绪墓壁画摹本,西壁壁画。

河北在中国瓷器史上举足轻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至迟在北朝,河北人已在烧造瓷器。唐宋时期,河北系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遍布国中,声名远播。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处京畿,世界罕见的元瓷和明清官窑瓷器得以在河北流传收藏。

《名窑名瓷》展览分北朝瓷器、邢窑瓷器、定窑瓷器、磁州窑瓷器、井陉窑瓷器、元瓷遗珍、明清官窑精品七个部分,展出文物270余件,琳琅满目、精品荟萃,充分展示了河北古代瓷器的辉煌成就,突出了河北陶瓷大省的地位。

一、北朝瓷器

北朝(公元439年至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朝五朝。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开启了河北使用瓷器的先河。东汉时期,瓷器走向成熟。北朝时河北开始烧造瓷器,东魏、北齐建都河北,在皇室和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瓷,代表了当时中国北方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北朝的制瓷业对中国陶瓷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创烧出白瓷。白瓷是有青瓷转化而来的,白瓷的烧制先决条件是降低胎和釉中的含铁量,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将胎釉原料淘洗的非常精细,最大限度的去除原料中的杂质。北朝瓷器一般日用瓷较多,常见的有盘、高足盘、碗、杯、缸、瓶、盒、罐、灯等器物。装饰基本以光素为主,大部分立器有丰富的纹饰如弦纹、划纹或者捏塑花边。特别是佛教礼器的盛行,北朝的堆塑造型纹饰极端大器雄浑,表现了民族融合背景下展现的文化艺术升华。

1、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高54.4、口径15.1、底径18厘米。1948年景县封氏墓出土 。

胎灰白细密,施化妆土,釉色青中闪绿。喇叭口,长束颈,椭圆形腹,圈足,莲花状盖。莲花尊的盖部用贴塑和刻花的手法做成莲花状,颈部饰三道凸弦纹和六个贴花团龙,颈、肩部贴塑有团龙、双瓣覆莲、垂叶纹,尊的上腹部装饰一周覆莲瓣纹,莲瓣均丰满肥硕,向外微卷,与下腹部的仰莲瓣纹上下呼应,形成极强的立体效果,足部是两周覆莲,全器上下用七层莲瓣作装饰。器身高大,造型端庄,是北方青瓷的极品。

2、青釉龙柄鸡首壶

高48厘米,盘口高颈,壶的肩部有鸡首流和四个桥形系,与鸡首相对处,塑有一龙形手柄,龙嘴紧咬壶口,形成龙头探水之势。由于龙柄高于壶口,使得壶体显得更加修长。凤首和龙头相对装饰,造型精美,通体施青黄釉,釉色莹润光泽,体现了北朝时期青瓷烧造的工艺水平。“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3、青釉覆莲座烛台

是照明用具。这件烛台釉色清亮,造型精致,莲瓣圆润饱满,这种莲花造型的纹饰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文化有关。

4、青釉灯

5、青釉莲瓣纹碗

莲花纹,寓意为永登极乐。莲瓣圆实饱满,瓣尖如桃形。

6、青釉多足砚

7、青釉鐎斗

铜鐎斗是军旅用炊器,士兵白天用其做饭,夜间手持行军,此器为瓷质,形同青铜器,是专门为随葬烧制的冥器。

8、青釉虎子

通体施青釉,口部饰张牙露齿的虎首,背上有一昂头子虎作提梁,尾端有铺首装饰,腹部两边各有虎纹作装饰,线条流畅,深浅适中,清晰可见。束腰、前后腿部鼓出,并刻有虎纹,四足作蹲状,显示出精悍凶猛。
二、邢窑瓷器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的陶瓷业,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

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邢窑有白瓷、青瓷、黑瓷、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1、白釉带托塔形盖罐

唐代,高59厘米,底径19厘米,由基座、罐体和罐盖组成。塔式罐应是佛教文化与丧葬文化的结合产物,而邢窑所产的各式塔式罐为今天的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2、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

唐代,河北故城县出土。凤首形盖,贴塑戳印纹马鞍形饰及绳编花饰,并装饰皮囊缝合痕。釉面光润,胎质坚细洁白。造型精美,装饰华丽。 这件是“翰林”款白釉罐,“翰林”款应当与唐代宫廷机构“翰林院”有关。“翰林”款瓷器,是翰林院所用,或供皇帝赏赐翰林学士。

3、白釉鹦鹉型杯

隋代

4、白釉双鱼单柄杯

唐代 ,杯底有双鱼图案 。

5、白釉“张”字款托盏
底部的“张”字

6、白釉象

唐代

7、白釉蹲狮

唐代

8、白釉“盈”字款盖罐

唐代

胎质白皙密致。通体施白釉,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釉层洁白匀净。釉面莹润光亮。底部刻一“盈”字,应为唐代内府“百宝大盈库”的简称。 是传世邢窑白瓷中的稀有珍品。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

9、白釉辟雍砚

隋代

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取其四面环水,园如壁,后世遂名壁雍。辟雍砚的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时使用,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此砚台中间露胎,底一圈兽足。

10、白釉印花长方形枕

宋代

11、三彩卧兔枕

唐代,高7.7厘米,长12.1厘米,宽8厘米,安新县出土。枕身呈卧兔状,上承椭圆形枕面。肥胖的小兔四肢伏地,两耳贴背,双目圆睁,活泼可爱。枕面以蓝色为地,中心刻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和花芯分别用绿、褐、蓝三色涂染。小兔通体为浅绿色,釉面有细密的开片。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所施釉彩凝厚滋润,底漏胎。这件器物的出土,改变了业界对邢窑无蓝色釉彩的看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2、三彩鸭型杯

唐(公元618年-907年),高7厘米,胎呈白色。杯作卧鸭回首衔尾状,鸭长嘴,弯颈,尾作荷叶状杯口,姿态幽雅柔美。杯口内和鸭身施黄、白、绿、褐色釉,色调淡雅柔和。胎灰白,较疏松。这件三彩鸭形杯设计精巧,造型生动,融装饰与实用为一体,是唐三彩中的精品。

13、青釉塤

14、酱釉三足炉

唐代

15、一佛二弟子佛龛

唐代

16、小物件

三、定窑瓷器

定窑,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古属定州,因此得名。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特点: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一.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二.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三.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1、白釉刻画龙首净瓶

宋代 ,出土自定州静众院塔基地宫。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小口、长颈、圆肩、鼓腹、圈足。细长颈中部饰有相轮状圆盘,相轮饰弦纹。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腹下部刻仰覆莲瓣纹。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肩部塑龙首形短流,前额突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尖,造型巍峨挺拔。定窑大器十分少见,此瓶高达60厘米,为定窑之最。造型精美,为国宝级珍品!

2、白釉凤首壶

晚唐五代

凤首壶是爱波斯文化影响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器形。常见于金银器。
此壶通体施白釉,壶顶为一凤首,凤首形象逼真隽秀,神态妩媚,凤眼脉脉含情,羞涩含蓄,如一宋代美女亭亭玉立于眼前,颇为生动。壶一侧饰一细长流,壶身刻划出花纹,线条流畅优美,写意,无拘紧之感。通身白釉,施釉均匀,到位。胎质细腻。圈足,底部刻有文字。瓷质坚实,做工精湛,品相完好,是难得的宋代定窑作品中罕见珍品。

3、白釉塔式罐

晚唐五代

4、白釉兽足熏炉

宋代,通高24.3厘米,口径16.3厘米。此器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佛前供器,器形仿金银器。由盖、炉两部分组成。盖呈盔形,上有受花宝珠式炉顶;炉身附五个兽面衔环足。瓷胎细腻坚硬,釉色莹润透明,是为北宋早期定窑瓷标准器物之一。

5、白釉印花缠枝莲纹大盘

宋代,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积釉处有“泪痕”。盘内满印缠枝莲和折枝莲纹。白釉印花是宋金时期定窑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借鉴了当时名扬天下的定州缂丝艺术,构图严谨,满而不乱。

6、白釉“官”款金装口盘

为贡器。在古瓷界有种流传很久的说法,认为定窑器口沿包套鎏金银片,是为了遮盖覆烧法产生的芒口,称为“金银扣”。但这件白釉盘口沿也有釉,说明“金银扣”是定窑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并不纯为遮盖芒口 。
7、白釉龟

高3.8厘米,长8.8厘米。龟的头部上扬,双目呈米粒状;头、尾和四足都是捏塑而成。龟背隆起,上面带有龟甲纹;龟尾卷曲搭在龟背上;四肢扁圆,有片状趾蹼;鼓起的腹部,表面无釉,刻有海浪纹和花叶纹。整体结构呈封闭状,只有头部开了一个很小的气孔与腹部相通,避免烧制过程中气体膨胀导致炸裂。釉色莹润,纹饰质朴,造型夸张,此龟似乎正在努力划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宋代瓷器珍品。1993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研究结果表明:此物是与茶臼配套用于碾茶叶的。
8、白釉柳斗杯

此件器物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柳斗纹”印花装饰,模仿柳编的效果,这种用柳条编织的斗状工具,在北方普遍用来从井中取水。

9、白釉划花长方形枕

宋代

10、绿釉黑彩喜鹊登枝纹椭圆形枕

宋代

11、鸳鸯荷花纹盘模
12、云龙纹盘模
13、花卉纹印花模
14、酱釉油滴碗

定窑黑瓷在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黑色越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碳)中所含硫磺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定窑酱釉瓷的窑变丰富多彩,其中尤以“油滴”最为精彩,在酱紫色的釉面上布满了圆圆的结晶斑点,其艺术效果完全可以同建窑黑釉油滴媲美。

15、白釉黑彩轿

宋代

轿身为正方形,轿门上彩带结花,门帘半挂,里面跪坐一位少妇。四名轿夫,腰扎汗巾,一手叉腰,一手扶杆,形象简练生动。轿身及轿夫施白釉,轿顶施黑褐色釉,轿身四周及轿夫身上也装饰性的点有黑褐彩。色彩对比鲜明,人物刻画简洁、生动。

四、磁州窑瓷器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1、黄釉剪纸贴花磁壶

唐代

2、三彩凤首壶

晚唐五代

造型模仿波斯银器中的凤首壶,但除了整体造型外,几乎所有细部都已经中国化。壶柄采用唐代北方最流行的双泥条柄,壶的颈、腹以及高足划刻的弦纹以及壶腹的席纹,也都是唐代常见的纹饰。凤首壶通体施绿黄相间的低温铅釉,绿色占了绝大多数面积。席纹是唐代黄釉瓷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但在三彩器上十分罕见。

3、三彩塔式罐

晚唐五代

4、三彩豆

唐代

5、黑釉剔花拍鼓

金代

拍鼓原为西域乐器,传入我国后成为乐队主要乐器之一。拍鼓两端用剔地法各刻一周卷枝蔓草纹,造型秀巧,胎体坚薄,具有明显磁州窑特征。

拍鼓两端用剔地法各刻一周卷枝蔓草纹,

造型秀

巧,胎体坚薄,具有磁州窑产品风格。

6、白釉黑彩叶纹灯
7、白釉黑彩花蝶纹瓶

8、白釉黑彩花卉纹罐

宋代

9、白釉黑彩诗文四系大瓶

元代

四系大瓶的造型特点是:瓶口外敞,长颈,瓶子形状略如橄榄,腹部稍肥大,颈肩按有四个系耳。肚大口小,可以多盛酒水,放置稳定;加上盖后,又便于外出骑行时随身携带,防止洒漏。
这件器物器形硕大,高达55.5厘米,口径 12.5厘米,足径15厘米;腹部以褐彩行楷题诗一首:“落花时节水流香,送客归来笑一场。不锁草堂取乐去,野雀偷笔学题墙“。这件四系大瓶上凡七言四句共28字,用笔连贯一气呵成,连续韵律感强,书法风格毫无士大夫的书卷气,和诗句本身一样质朴可爱、纯净爽朗。字体刚劲有力,意境豪放洒脱。

“白釉黑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极为醒目。所谓“白釉黑彩”,又称“白地黑花”、“白地黑彩”,是磁州窑的主要装饰方法。其工艺过程为:先在成型的坯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黑褐色料在器表绘画纹样或题写诗句,再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造。

10、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

宋代

枕面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全神贯注盯着鱼漂,几条小鱼围着鱼饵觅食,。画面简洁空灵,寥寥数笔,将恬静的乡村景象和儿童天真可爱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瓷枕底部压印“张家枕”戳记。

11、白釉黑彩喜鹊登枝纹枕

12、白釉黑彩蜻蜓点水纹枕

金代

13、白釉黑彩鱼纹盆

金代

14、白釉黑彩缠枝莲纹如意形枕

金代

15、白釉黑彩诗文如意形枕

金代

16、白釉剔缠枝花卉纹腰圆形枕

宋代

17、白釉黑彩诗文长方形枕

元代

18、白釉珍珠地牡丹纹枕

宋代

19、绿釉诗文如意形枕

金代

20、绿釉剔花牡丹纹腰圆形枕

金代

21、三彩划花牡丹纹枕

宋代

22、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金代。高10.5厘米,长34厘米,宽13.4厘米。胎质坚硬 ,上敷化妆土。枕作卧虎状。虎背为枕面,呈椭圆形,上施白釉,周边绘两条墨线作边框,内绘芦雁图,两只鸿雁口衔苇草,展翅飞翔于空中。虎身施赭黄釉,间以黄、褐色虎斑纹。

23、三彩虎形枕

金代

24、白釉点绿彩执壶

宋代

25、白釉红绿彩小碟

金代

26、三彩印花炉

金代

27、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高54、口径4.5、底径11.7厘米

1972年献县出土

胎质粗松,呈浅灰色,上敷白色化妆土,乳白色釉。小口,折沿,短颈,溜肩。上腹微鼓,下腹渐收至底,底内凹成圈足。口沿下绘一周覆莲纹。上腹布于两周弦纹间绘有六朵缠枝牡丹。下腹绘芦雁图,三只大雁信步芦苇丛中,几只残荷点缀其间。近底部草绘莲瓣纹一周。

28、黑釉刻花梅瓶

宋代

29、白釉黑彩云龙纹大罐

元代

30、白釉黑彩牡丹纹大罐

元代

五、井陉窑瓷器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已烧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陉窑遗址于1989年被发现后重见天日,1993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2000年冬天,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考察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井陉窑与河北其它名窑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备受佛家的庇佑,处处彰显出佛教文化的印迹,这一点从诸多珍贵的出土陶瓷文物中就可以感受到。唐五代时期,井陉窑的瓷器精品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在灭佛运动高涨时期,得益于成德军等地方割据势力的佑护,镇州(今正定)、赵州、冀州、深州等地的寺院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全国各地饱受迫害的僧尼云集而来,各种文化因此交相辉映。

1、白釉点褐彩塔式罐

五代

2、三彩凤首壶

五代

3、酱釉“天威军”官瓶

宋代。已故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认为天威军最早见于北宋,井陉天长镇北面有北宋天威军桥,这个天威军瓶应该就是北宋天威军的官瓶。

4、三层塔式罐

五代

5、白釉褐彩戳印鹿纹腰圆形枕

金代

6、白釉戳印双鹿纹如意型枕

金代

7、白釉刻双鹿纹枕

金代

六、元瓷遗珍

1、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大名鼎鼎的元青花瓷中珍品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高42.3、口径15.3、底径18.7厘米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出土

胎坚硬致密,器表施白釉,釉色细腻润泽。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覆盆式盖,盖顶堆塑坐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颈部绘青花卷草纹和牡丹纹。肩部饰如意形垂云,上有青花绘制的水波纹,用留白手法托出白莲数朵。腹部双勾菱花形串珠开光,内镂雕四季园景,以青花渲染枝叶,釉里红涂绘山石和花朵,色泽浓艳夺目。这件大罐集绘画、镂雕、浮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身,代表了元瓷烧造的最高成就。

此罐国内仅有两枚,另一在国博,且盖已失,品相和此罐也有差距。此为冀博一镇馆之宝!

2、高丽青釉嵌彩飞鹤纹梅瓶

元代。此种带灰的青釉专称“高丽青”,出于高丽王室。

3、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高51.5、口径6.6、底径14.5厘米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出土

胎坚硬厚重,釉色白中闪青。瓶身呈八棱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八棱云纽盖。盖的莲瓣内绘灵芝纹。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海水中用留白手法饰游龙四条,肩及颈部饰如意形云纹,内绘青花花卉、凤鸟和怪兽。器形高大,纹饰丰富,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

4、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
5、青花八棱执壶

6、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

蓝釉描金,是元代景德镇创造的特殊装饰技法。先用高温烧制成蓝釉器物,而后用金彩描绘纹饰,再入窑炉低温烘烤。元代蓝釉瓷器仅存世10余件,描金器物更为罕见,是元瓷中的精品。

7、青花龙纹食盒
8、釉里红高脚杯

七、明清官窑精品

1、青花折枝三果梅瓶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28.8、口径5、底径11.8厘米

原藏故宫博物院

胎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晶莹润泽。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底微内凹。肩部绘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折枝三果,近底处绘蕉叶纹一周。三组纹饰间以弦纹隔开。这是一件典型的宣德青花梅瓶。

2、青花缠枝莲纹碗

宣德

3、釉里红折枝菊纹菱花形盘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高8.6、口径45.9、底径27.7厘米

原藏故宫博物院

胎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闪青。菱花形口,花瓣形浅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均饰海水纹,内外壁绘成两两对称的莲花图案,底为折枝菊。釉里红因烧制时还原气氛不足而红中泛灰黑色。

4、白釉矾红彩八宝纹香炉

5、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

乾隆

6、五彩方瓶

雍正

7、青花人物四羊图盅和青花摇铃尊

康熙

8、青花折枝花纹铙形碗

雍正

9、青花缠枝莲纹双兽耳罐

乾隆

10、青花诗文盖碗

乾隆

11、白釉龙彩红天鸡图靶碗

乾隆

12、白釉红彩二龙戏珠纹盘

宣统

13、五彩人物故事纹盘

康熙

14、五彩十二月花神杯 “白、薄、漏、透”为其特点

15、白釉暗花大碗

永乐

16、宝石红釉盘

明宣德

宝石红为明宣德时著名的红釉品种,釉色艳红似血,釉层晶莹,犹如红宝石般地灿烂夺目。

17、黄釉碗

明弘治

18、霁蓝釉盘

明宣德

19、茄皮紫盘

乾隆

20、仿哥窑棕式瓶

乾隆
21、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

乾隆

22、白釉红彩龙天鸡图靶碗

乾隆

23、白釉高足碗

乾隆

24、窑变釉花口瓶

乾隆

上一篇:九路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