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25)、俞家(2 ):民国亲戚的“枢纽之家”
如果把“民国的近亲与远亲”看作是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图”,那这个连接东西南北、贯通清廷重臣和民国政要、融合国共两党核心领导、汇聚国学大师和科学泰斗的政治、军事、科学、人文、艺术家族就是这张“交通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这就是源自浙江和湖南的俞明震、俞明颐家族。
俞家原籍在浙江绍兴,因俞明震祖父、父亲皆常年在湖南为官,所以以他们的出生地来论也会将他们视为湖南人。俞家正式进入清末民初的核心家族要从俞文葆开始,他自己并没有做过“中央”级别的官员,最高担任过知府,但他却和“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国藩家族发生了联系,他的第三个儿子俞明颐娶了曾广珊,她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实际是三子,长子夭折)的女儿。俞明颐长子俞大维,孙子俞扬和,孙媳妇是蒋介石的孙女、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由于此,曾国藩在孙女这一辈和蒋介石家族有了交集。曾广珊有个比她大11岁的堂姐曾广璇,堂姐夫李经馥,他是李鸿章的侄子,所以,曾国藩、李鸿章和蒋介石也算是“不远不近”的亲戚。
俞明震(1860~1918)
不过,由于俞扬和与蒋孝章结婚时已经是1960年,所以曾广珊这位自号心杏仁老人或辉远老人的女诗人在1949年去世时并不知道“蒋委员长”会成为她的“爷爷亲家”,但是,她却亲眼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幻和她子女及家人的成长和辉煌:
曾广珊(1871-1949)
---她的长子俞大维从哈佛、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成为国民政府的交通部长(1950年后任“国防部长”),从专家成为政要;
---她的三子俞大绂成为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并当选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五子俞大纲成为著名的戏剧专家;
---五女俞大彩跟着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女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去了台湾;
---六女俞大絪从英国回到祖国,与她的女婿,也是她曾家的晚辈、曾国藩的重孙、著名化学家曾昭抡一起迎接着新中国的诞生。
傅斯年(1896-1950)与俞大彩
俞明颐、曾广珊夫妇都长寿,曾广珊活了78岁,俞明硕活了90岁。而相比之下,曾广珊看到的多为家族的兴盛与繁荣,俞明颐目睹的却是家族的分离与危机:
---长子俞大维、五子俞大纲、五女俞大彩、女婿傅斯年到了台湾;
---女婿傅斯年于1950年12月去世,享年54岁;
---六女俞大絪和女婿曾昭抡十几年在历次运动中受到冲击,处境艰难,在俞明颐1966年去世同年俞大絪去世,次年曾昭抡去世;
---姐姐俞明诗、姐夫陈三立的四子、历史学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寅恪腿骨折了眼也瞎了,同样很艰难地过了十几年;
曾昭抡(1899-1967)
不过,由于俞明颐长兄俞明震的子女尤其是孙辈、重孙辈有好几位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这让俞明颐也看到了侄孙和侄重孙辈在新中国的成就和作为;
---俞明震的长孙俞启孝、四孙俞启忠、孙女俞珊都成为新中国教授级的专家;
---俞明震的第三个孙子俞启威(黄敬)当上了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而且他还有个不愿提起的前妻,她就是当时已经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夫人”江青;
---这个时期,俞启威的第三个儿子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弹道导演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多年后成为了全国政协主席,他就是俞正声。
俞启威(黄敬)(1912-1958)
由此可见,“俞家”与曾国藩、李鸿章、蒋介石、陈寅恪、傅斯年甚至江青都有着紧密的近亲关系,而“稍远”一些,他们还和著名作家许寿裳(俞启威夫人范瑾的叔公)、历史学家范文澜(范瑾的舅舅)、科学家何泽慧、钱三强(何泽慧的表姐王明贞是俞启威弟弟俞启忠的夫人)、著名戏剧家赵太侔(俞启威姐姐俞珊的丈夫)等众多家庭有着联系,因此,“俞家”作为民国之“枢纽之家”实至名归。
出自绍兴斗门的俞家,自身就有着优良的家学传统,而再融合了曾国藩、陈寅恪家族“义门陈氏”等多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和家教的文脉之后,虽不像许多显贵家族那样成为时代的“风云家族”“巨富家族”,但却成为了中华科学、文化和艺术“有突出贡献”的大家族。
陈寅恪(1890-1969)
在这个大家族中,前文提到的曾昭抡、俞大絪夫妇、傅斯年、俞大彩夫妇和陈寅恪、俞大纲、俞珊等在中国近代的科学、历史、人文中的地位都令人高山仰止,他们的著作和有关他们的研究、评价、传承的图书汗牛充栋,此外俞家还有几位也是大家,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贡献不太为人知晓,其中尤以蒋经国的亲家俞大维为最。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1999年“表彰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大会上代表受奖人致答谢词,其中提到“有三位先贤前辈是我们这代人感恩与怀念的”,其中一位就是俞大维。
俞大维(1897-1993)
俞大维的妻子是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由于在国民政府任要职,许多人都把他当成一位政治人士,其实,他的身份首先是位学者和弹道学专家,钱学森说他有“兵工之父”的美誉,是“我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位大力开拓、耕耘、播种、灌溉的始祖园丁”。
俞大维是以学者(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及德国柏林大学弹道学专家)身份受邀从政,于1933年初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主管全国军火武器之研发与生产制造。俞氏上任后,深感中日大战一触即发,即从德国、瑞典及捷克等国购买武器,弹药、枪炮材料,引进有关科技,大力整顿金陵、汉阳,巩县及上海等地各大兵工厂之生产方法,并有独到的创建。
首先他深知工业的发展要在科技研究发展方向扎根,所以在“九一八”事件后、抗战军兴之前,即成立许多研究发展机构,如理化、应用、弹道、精密工具、光学、航空兵器、军用车辆等研究所及炮兵技术处,并高薪聘请德国弹道学专家来华,培养了许多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俞大维深知军品的品质关系到整体的战斗力,于是为提升制造能力,他建立了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在各兵工厂设立工具、样板工厂,加强产品精度,建立产品验收制和整套的品质控制制度,这在中国兵工生产史上也开了先河。
50年代初的俞府全家福。
50年代初的俞府全家福。前排左起:俞大维夫人陈新午(陈寅恪之妹),俞大维、长孙、长媳蒋孝章(蒋经国之女),后排左起:长子俞扬和、三子俞小济、次子俞方济
此外,俞大维在中国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火炮等武器的选型、设计、仿造及生产上贡献巨大,结果这些武器不但武装了国军数十个步兵师,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俞大维在抗战后曾自豪地说“军火供应不匮乏,无人抱怨'弹药没有了’”,当然,他心知肚明的是这只是指轻武器,而不能生产重武器这也是俞大维的心病。于是,在1946时任军政部次长兼兵工署署长的俞大维与陈诚聘请吴大猷、曾昭抡(俞大维妹夫)、华罗庚等三率领王瑞駪、唐敖庆、朱光亚等赴美学习原子弹相关知识和技术,因此,俞大维也是中国最早参与决策制造原子弹的专家之一。
俞大维非黄埔出生,也不是国民党员,但是他却在台湾当了11年的“国防部长”,在此期间,他曾于1958年在金门视察时遭到解放军炮击受伤,后脑被一颗米粒大的单片击中但幸无大碍。1993年,在大陆和台湾各奋斗了20年、深受蒋介石信任的俞大维去世,享年96岁。
俞大维与蒋介石夫妇
就像乘车长途旅行一样,从“交通枢纽”走向四面八方,道路宽敞,景色宜人,但是,这些景观被人司空见惯。“民国的近亲与远亲”的“叙述路径”也是这样,从“俞家”这个节点散发开去,联系之家族都是名门大家,知道和熟悉的人也很多,所以,我们不妨“走走小道”,去领略一下那些不太为人熟知的“风光”,了解一下可能是相对陌生的家族,这样的路径可能会“越走越窄”甚至走到“断头路”,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也在于此,如果万一又“柳暗花明”了呢?
俞名震其实是兄弟三个,明震为长、明观为次,明颐为第三。俞明观本是一位画家,但英年早逝,去世时才35岁,他留下二子两女受大哥明震和三弟明颐的照顾后也成材并都有建树,其中次子俞大经娶了江西萍乡上栗清溪的望族喻家喻兆藩的第五个女儿喻麟,喻家三女儿喻徽嫁给了陈寅恪的二哥陈隆恪,由此俞家在陈三立与俞明诗(陈寅恪母亲)、俞大维与陈新午(陈寅恪妹妹)的“亲上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重“亲”即俞大经与陈隆恪成为连襟,而因为此,他们也有了一位“载入史册”的表弟,这就是他们“老丈母娘”的侄子、大名鼎鼎的张国焘。(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