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664---710)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陕州陕县人,因与被废太子谋反,处死。婉儿随母郑氏成为宫廷内的奴隶。上官婉儿十四岁时,显露才华,受武则天重用,专事起草诏书。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为女官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广招学士,倡导赋诗,以善诗为时尚。据记载,常替皇帝和皇后作诗,也就是她写诗署上皇帝或皇后的名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枪手”,诗才了得。以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和韦后同时被杀。
据《唐诗纪事》记载:一年正月晦日(三十日),中宗游长安的昆明湖,在湖岸上搭起彩楼,命随行的百官各赋诗一首,由昭容选一首佳作,作为新曲词。群臣赋诗后,昭容携诗稿登彩楼,大臣均集楼下。昭容将落选的诗抛下,纸片飘飘,官员各自找到自己的诗收起来。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宋之问的诗没丢下,又过了一段时间,一纸忽忽悠悠飘下,官员争着取看,是沈佺期的诗:
奉和晦日幸昆明湖应制⑴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⑵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⑶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⑷
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⑸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⑹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⑺
昭容对沈诗的评语是:沈、宋两诗才势均力敌,难分高下,只是沈诗尾联:“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尽,显得萎靡。而宋诗呢:
奉和晦日幸昆明湖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⑻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⑼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⑽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沈灰。⑾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⑿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⒀
昭容接着评判:宋诗尾联“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力健举,余韵悠长。两诗相比较,宋诗略胜一筹。
【注释】
⑴奉:就是“捧”字,意思是双手捧着皇帝的原作;和:就是照样做一首诗;晦日:每月最后一天,前面不标明月份,就是正月;幸:就是皇帝到某处就是某处的荣幸;昆明池:在长安东南。
⑵法驾:天子的车马,借指天子;神池:昆明池;汉:银河;这两句是说春天随皇帝游览昆明池,船划过鲸鱼、牵牛、织女石刻象,好象从银河回来一样。
⑶双星:牵牛、织女星;牵牛、织女的象是用石头刻成的,这里双星、孤月代指昆明池。移:改变。这两句用了典故。当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掘到池底黑泥,问东方朔。东方朔说:天地大劫将尽,就会发生大火,把一切东西烧光,叫做劫火。这是劫火后遗留下来的残灰。
⑷鹢yì:船,古人鹢鸟于船头,故称船为鹢,又称鹢首,战鹢,就是战船。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就是用来训练水兵的。恩鱼:据说汉武帝曾救过一条鱼,后来在昆明池旁得到一对夜光珠,是大鱼报恩献给他的。宋之问诗的结尾也用了这个典故。
⑸缇tí:橘红色的丝织品;缇骑jì:古代宫廷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因着黄赤色的衣服故名缇骑。绕:弯曲;这两句是说游览的队伍一路有山花相伴,杨柳绕城,沿池堤一直延伸远方。
⑹思:思绪;逸横:横逸,纵横奔放;汾唱:汉武帝曾和大臣们乘船游览于汾河之上,自己作了《秋风辞》这首著名的歌。镐杯:周武王建设了镐京(今陕西长安),与群臣宴饮。
⑺雕朽质:孔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是:“朽木不可雕也。”此为自谦之词;豫章材:豫章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其材为优良的建筑材料。这两句是说我已经老朽了,跟那些优秀的人才比较起来感到惭愧。
⑻豫:参与;灵池、沧波:均代指昆明池;这两句是说春天参与了昆明池的游览盛会。
⑼凌:临近;石鲸:昆明池中有石刻鲸鱼,又牛郎、织女石像分立于昆明池的东西两则;槎Chá:木筏,这里就指船;这两句说乘船绕过石鲸,划过牛郎、织女石像,仿佛从银河回来一样。
⑽节晦:(游湖)这一天是正月三十日;蓂Mì:班固《白虎通*符瑞》中说有一种瑞草,长在台阶下,每月一天长出一片荚,到月半共长十五荚,十六日开始每天落去一荚,月大则荚落尽,月小则留一荚。一荚就称为一“蓂”。诗中说“蓂全落”,可知是三十日。后一句是说春气还未来,只是暗暗催杨柳发芽。
⑾象溟:当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是按溟(北海)样子兴建的;看浴景:看落日的景色。下一句同沈佺期诗的“隐残灰”的典故。
⑿周文乐:原本是周武王建设了镐京(今陕西长安),与群臣宴饮。因下一句用“汉武”,以免“武”字重复,改用“周文”,古诗中常有的事。下一句可参看沈诗的解释。
⒀参看沈诗“恩鱼望幸来”句。
宋之问的诗比沈佺期的诗好,除了结尾好之外,章法上也比沈诗要好。施蜇存著《唐诗百话》中有精辟的分析:“为皇帝晦日游昆明池而作诗,题材中主要部分当然是皇帝、晦日、昆明池三项。宋之问这首诗就使用了与此三者有关的典故。”1—4句写游昆明池;5—6句写晦日;7—12句写皇帝。沈佺期的诗在扣题上有缺憾,没有写晦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