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月光下的电话微电影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4 14:04:59 作者:连笔君

《惠州时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为惠州新闻全拼:huizhouxinwen)每日为您提供最具价值的惠州时事快讯。

▲ 微电影《跟风终结者》的拍摄现场。本报记者朱如丹 方莲花 摄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中央,站在聚光灯下。现在微电影可以帮我实现了。”日前,一位市民向惠州市微电影协会会长许鹏斌描述他的梦想。许鹏斌说,普通人离大电影很远,离微电影很近,惠州近几年微电影发展很快,今年拍摄数量呈井喷状态。但惠州微电影该如何走?该如何生存?发展瓶颈在哪里?如何破解?这些还要继续探讨。

镜头

两组一两分钟镜头换了4个机位,拍了30多分钟

近日上午9时,博罗县华基江山小区内,在一处水景旁的亭子里,五六个人正忙活着。有的在安装长杆录音筒,有的检查手中一个单反相机。“要补拍两组镜头。”正在调试相机的微电影导演罗晨说。他刚刚拍完一部微电影《跟风终结者》。

“《跟风终结者》讲述一位有才华的年轻人开始被埋没,不被人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光发热。”因为对两组已经拍完的镜头不是很满意,这天,罗晨又和同事扛着设备,召集了3位演员重新拍摄。

调试好设备后,罗晨让3位演员在亭子里的沙发上坐下来,开始拍摄。一开演,罗晨不满意:“动作太慢了,重新开始。”演员演完了一遍,罗晨还是不满意。演员又重新来过。如此三四遍之后,罗晨才喊卡,镜头通过。“换机位,演员再重复一遍刚才的动作。”一两分钟的两组镜头换了4个机位,拍了30多分钟才完毕。

回复“20141211”可获得当天惠州时事快讯;回复任意字符可进入《惠州时讯》微网页;回复关键词如“惠州西湖”可搜索往期含有此关键词的惠州时事快讯。

惠州微电影发展如何?

今年拍摄数量呈井喷状态,上半年逾30部

这几年,惠州本土微电影《回家过年》、《月光下的电话》等在观众群中脍炙人口,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惠州微电影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惠州市微电影协会会长、市零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导演许鹏斌不是很清楚,但他感受到了惠州微电影市场的方兴未艾。“今年拍摄的数量呈井喷状态,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部。”

许鹏斌介绍,目前惠州市微电影协会会员有60多名。近几年惠州拍摄的微电影约有几十部,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拍摄微电影行列,不少团队都在拍摄,这些团队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还有一些是学生。拍摄的题材涵盖了故事、公益宣传、企业宣传等多个方面。如惠州学院学生杨伟盛导演的作品 《爱上一个崇尚独身的女孩》,还有一些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拍摄的宣传题材。如市交警部门拍摄的 《回家过年》、团市委的《爱在进行时》和惠州今视传媒拍摄的法制副主任微电影《有你同行》等。企业宣传也借助微电影,点击率很高的微电影 《月光下的电话》,就是我市TCL集团的宣传片。

许鹏斌认为,惠州微电影的蓬勃发展,少不了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对微电影市场的激活,“政府部门一方面借助微电影亲民、传播快等特点,拍摄宣传法制、职能等各种题材的微电影;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主题宣传微电影活动大赛,激活微电影爱好者的热情,让越来越多人加入微电影行列。”

发展微电影意义何在?

微电影是“五脏俱全”的文化载体,能很好地宣传本土文化传统文化

微电影拍摄的意义何在?罗晨认为,微电影具备了声、光、影,有了完整的电影元素,相对于大电影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文化载体。

许鹏斌则认为,微电影是一个文化快餐,里面大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景和熟悉的故事。这个平台的普及性很大,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可以转发,覆盖面很广。而且微电影能与群众互动,引起群众共鸣,能达到很好的引导宣传效果。

许鹏斌本身是一名微电影导演,拍摄创作惠州本土微电影30多部。1982年出生的他,读的是山西农业大学,拍摄微电影,是半路出家。2007年,他来到惠州一家企业工作,在这家企业,他拍摄了3部法制长片,给员工普法教育,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2011年,许鹏斌辞去了工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以公益片的创作吸引聚集了惠州一批微电影爱好者。2012年,许鹏斌发起组织成立了惠州市微电影协会,是全国第二家、广东省第一家地级市微电影协会。

多次的拍摄,许鹏斌感觉到,微电影除了有记录社会的价值,引导社会热点外,同时,拍摄本土微电影,对繁荣当地文化有很大的促进意义,能很好地宣传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惠州有很多美丽的景点,有很多人文景观,如果将这些融入到微电影中去,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许鹏斌说。其中,微电影《有你同行》拍摄时,地点就是在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古村落,这无意中也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古村落之美。

微电影对于个人而言,也可以实现个人梦想。“不少人有拍电影、做演员的梦想,微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普通人也可以量身定做拍摄一部讲述个人经历故事的微电影,实现表达的欲望。

我市微电影靠什么生存?

赢利模式主要靠企业政府宣传需求定制,少有进入视频网站平台

大电影的生存靠院线票房,微电影的生存靠什么?拍摄微电影,首先涉及到拍摄资金。许鹏斌表示,目前拍摄一部普通的微电影,所需资金就要几万元。拍摄质量好的微电影,需要的资金就更多了。这些资金从哪里来?

罗晨以前在多地工作过,熟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微电影发展。“目前微电影播映的平台主要有3个,分别是电视台、视频网站、数字终端。”罗晨介绍,电视台一般分买断版权和买播映权两种方式,买断的价格不清楚,但买一部微电影播映权的价格一般在1000多元至2000多元。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建立了网络数字院线,靠点击收费,时长60分钟以上的点击一次为5元钱,30分钟以下的是2元钱。同时,数字终端分为手机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也是靠点击收费,一次也是几元钱。“能够进入这些平台的微电影除了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很好的商业价值,能够吸引到观众。”罗晨说,能够靠这些平台赢利的微电影只是少数,只是冰山一角。“靠微电影赚钱还是比较困难。”

卢少敏是博罗一名导演。“能够进入到这些平台的微电影大部分还是大城市拍摄的,惠州很多微电影行业的人可能还不清楚这些渠道。”他认为,对于文化市场发展来说,大城市始终还是先行一步。目前惠州微电影能够实现赢利的模式主要靠企业、政府宣传需求的定制。至于爱好者拍摄的微电影能够实现保本就不错了。

发展瓶颈是什么?

很多人未认识到微电影潜力,缺好的编剧和专业演员

在罗晨眼里,惠州微电影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惠州不少人没充分意识到微电影的潜力,“很多人觉得大电影很远,微电影没有前景,所以他们懒得去做。”“现代传播讲究短平快,微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传播我们的作品、传播文化、传播我们价值观。”许鹏斌表示,目前微电影的市场还不太成型,很多人想拍,呼声很高,但付诸行动的人不多。

不过,许鹏斌觉得,惠州拍摄微电影在硬件方面不错,拍摄人才和器材都有。因为不少广告公司都有专业摄影设备,曾经给企业拍摄过广告,或者有过婚礼跟拍等经历。现在缺的是编剧和导演方面的人才。“现在微电影现状之一是故事性弱,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喜欢跟风。”他曾经征集过剧本和接触过这方面的作者,但真正能编出能拍摄的剧本很少。“微电影要出精品,首先要抓剧本,可是惠州编剧人才很少。”

演员缺乏也是微电影的瓶颈之一,特别是特定演员的缺乏。“现在的演员都是业余的,义务出演的,随着微电影的发展,以后可能就要付费了,对表演也会有更高要求。”罗晨说。

如何破解难题?

培养本地作家、文学爱好者等后备人才,政府可考虑设立微电影扶持基金

许鹏斌说,微电影的发展繁荣最终需要赢利点的支持,只有破解瓶颈才能找到出路。“微电影要吸引人,首先要有好的故事,这就需要好编剧。”不过罗晨认为,其实惠州不缺编剧以及导演后备人才。“本地很多作家、文学爱好者都可以转型成为微电影编剧,摄影能力强的人经过培训之后也能当导演。”罗晨认为,好好将这些后备人才发展起来,能够助推微电影的发展。如何解决惠州微电影的内容,许鹏斌有一个想法,惠州本地作家有很多出色的作品,何不将这些作家作品改编为微电影,或者把惠州本土的报告文学搬上微电影?这样,惠州微电影就不缺题材。

对于微电影拍摄资金的缺乏,许鹏斌认为除了通过微电影发行赢利之外,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微电影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在青年一代中有很大影响,政府部门可设立微电影扶持基金,建立微电影拍摄项目,扶持惠州本地微电影发展,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传的承都有好处。如可以建立惠州本土文化微电影拍摄项目,拍摄系列的本土文化微电影来吸引年轻人。”许鹏斌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及参加微电影的拍摄,解决演员缺乏的问题,市微电影协会还举办了相关培训班。去年,市微电影协会就举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免费培训班。通过培训,大家知道怎么拍摄微电影,引导大家参加微电影的拍摄。

相关链接

何为微电影?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来源惠州日报)

上一篇:李秀成自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