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帝国的惆怅--四面峥峥大风歌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黥布仓皇而逃,刘邦令部下继续追击,自已率部分人马回朝,路过故乡沛县时,在行宫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并选120名青年唱歌作乐,刘邦喝到头上,突然亲自击筑,即兴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他令青年跟着学唱,还亲自舞蹈,情动之处,泪流满面。斗转星移。光阴似苒。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家王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刘协(汉献帝)让伏皇后联合父兄伏完等人寻找机会除掉那一代奸雄曹操。可伏完等人又岂是曹操的对手?!三拳两腿便被摆平。于是乎,曹操率人进宫捉拿伏皇后,但并不顾及汉献帝的颜面,而是让军士强拉硬拽,拖着皇后和她的两个孩子出宫。伏皇后披头赤足,泪流满面,对献帝说:“真的不能活了吗?”献帝呜咽道:“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眼看着伏皇后被人牵走,她那求生的欲望,那凄惨的撕裂人心的哭叫,使献帝心碎胆裂,但他只能掩面而泣。结果伏皇后和她的两个儿子都被斩首。曹操知道汉献帝是主谋,但并没有因此杀了他。因为曹操并不想落下弑君的罪名。只是把他囚禁起来,不得和任何人接触。可惜一条真龙,从此彻底困死浅塘也。到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他儿子曹丕可没什么耐心,立刻逼献帝退位禅让。本来汉献帝还天真的以为,曹操死后,他可以重新管理政务,没想到接到的是让他退位的诏书。情势所逼,四十一岁的他只能违心退位,被贬到穷地山阳,了其余生。历史总是那般喜爱捉弄于人。当一代英雄刘邦踌躇满志地唱着他那激动人心的大风歌时。可曾想到。400多年之后的某一天。他的后代竟然发出“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的历史悲音。然而。这里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当这些阶级社会的英雄登上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之后,我们民族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在“兴”、“亡”这两极之间进行周期性的恶性震荡了,于是乎,无权的广大民众便一次次在劫难逃地陷入到“兴,百姓亡,亡,百姓苦”的灾难深渊中去!中国的历史,也因此在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兴衰周期之中不断地轮回。有人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的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一样,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缍之获得的成功乃是靠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流氓出身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视为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这种幸遇乱世的心理活动。罢了。
只看楼主 回复
发表于 07-07-14 17:25:35七彩云裳的签名档我选择了成为一名最虔诚的舞者,为粉嫩娇红的百花而舞,为千丝万缕的柳烟而舞。有时,并不为谁,只为生命的律动而舞得如火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