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天古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12 14:04:40 作者:连笔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士”,在先秦时期,处于第三阶层,天子、诸侯、士大夫。“士大夫”就是所谓的“士”,也就是儒家口中的“君子”,泛指有能力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领导们”。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辅佐诸侯治理邦国。“善为士者”,就是指这些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对于个人来讲,“善为士者”,就是修行有成的人,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情绪、心意的人。

“不武”。不依仗武力,也不提倡武力,更不会擅用武力。“武”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甚至不一定仅仅指“武力”,包括压迫、强制、独专等等一切苛政暴法,都叫“武”。

“善战者不怒”。擅长指挥作战的人,总是保持心气平和,不会被激怒。

“善胜敌者不与”。“与”就是给,我们玩即时战略游戏时的“送资源”、“送人头”。“善胜敌者”,只要尽可能的降低自己的损失,就算赢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都很谦下。

这四善再反过来看:

做不到“不武”,就不是什么“善为士者”,坑爹货,江山打下来也保不住,为人作嫁而已。

做不到“不怒”,也不是什么“善战者”,莽夫,只能做个先锋,不是帅才。

做不到“不与”,也谈不上“善胜敌者”,敌人永远不止一个,两败俱伤,虽胜尤败。

做不到“为之下”,也谈不上“善用人者”,用人要用人才,人才不会甘于做一个奴才,没有一颗谦下之心,甚至只知驱策役使,革命工作就只能单干了。

那么再反过来,如何做到“善为士”、“善战”、“善胜敌”、“善用人”,就要从:

“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这些表面工作学习起来。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就是说,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德”,也就是“用人之力”,也可以说是“与道相合”。

首先看“不争”,说的是“不争”,但是前文又是“为士”、又是“战”,又是“胜敌”、最后还“用人”,都是在主动的做事,这就是“不争之争”。

一般的讲到“老庄思想”都会以为是“逃情”、“遁世”,实际上不一定,因为这里讲“用人之力”,都逃情遁世了还干嘛要“用人之力”?

“配天古之极”。“配”是匹配、配备,有夸人德高望重叫“德配千古”。这是一种主体思想,也就是外在的东西,包括这里讲的“天古之极”,都是一个装饰品一样的东西,是配在“人”的身上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道德经》讲“道”、讲“德”,并没有号召人们去崇拜“道”,崇拜“德”,不需要的,只要我们向道、修德,就足够了。

至于“天古之极”,就是天之极、古之极,两极归一极,最终极的那个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极致”,我们华夏自古“敬天法祖”,祖就代表古,讲到“天古之极”就是尽头了,也就是所谓的古圣先贤的共性,这只是个比喻,并不是说实际存在一个叫“天古之极”的东西。

上点私货吧:

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治人”,很少去研究“役物”,不像近代的西方文明,纯粹以“役物”为主,这是个实情。但是西方文明,也不是自古就以“役物”为主,他们也是一直研究“治人”的,只是在近代天主教倒行逆施,逐步崩盘之后,才诱发了文艺复兴乃至工业革命,科学思想大行其道,才转入到“役物”中去。

本身“治人”和“役物”并不矛盾。

“治人”崇尚主体思维,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人,“主体思维”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先把自己“治好”,就可以推己及人的去“治人”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缺点完全取决于个人。把自己治好再去治人,无往不利,治不好自己就去看怎么治人,肯定抓瞎,根本就看不懂,更不要说会运用了。

“役物”崇尚客体思维,会很方便,只要能用就行,对自身要求很低。现在我们都在享受科技生活,但自己并不需要成为一个科学家,这种便捷会越来越让我们自身失去一个作为“人”的自觉,“役物”的过程也在不断的被物役,我们自身也会越来越像一个“物”一样,机械的重复着一些劳作,内里又空落落的不知所终。

贬斥“役物”是不对的,因为人的身体也是一个“物”,但是单纯迷恋于“役物”,会缺少“自治”的过程,而整个社会发展,也会照着“役物”的方向去引导,吃得饱,穿得暖,干活也勤快,娱乐生活也有了,就是不快乐,不知道为什么。

有人就说了,这是我们缺了“信仰”。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古人根本就不谈信仰,没有信仰这一说。你看《道德经》,老子“信仰”什么?没有“信仰”,没有这回事情。这个叫做“教养”、“修养”,是“养”,不是“仰”。我们从来不要求谁去“仰”谁,能把自己“养”好就都有了。

就拿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说君、臣、父、子各自做好自己的修养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看到这些话,非要往歪想,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狗屎不能吃,非要吃屎谁能管得住?

“治”好自己,也可以“役物”,甚至更好的“役物”。“物”只是个工具,我们中国八十年代还是一穷二白呢,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几百年的社会变革,包括工业革命、圈地运动、资本积累、金融化运作、第三产业建设、信息产业建设,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可见“役物”并不难。但是“役物”还是不能忘了“治人”,因为“役物”可以带来温饱、带来享受,但无法带来快乐和安宁,只有把“人”也治好了,才能真正的稳健发展。

马列主义是很浅薄的思想,没有多少历史积淀,支撑不起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唯物主义断了修养的路子,空谈“信仰”只是拾人牙慧的造神而已,苍白无力。所以要想解决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还是要师法于传统文化,而师法于传统文化,离不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入儒释道三教思想,首先就要尊重它,要有谦德、有诚意,才能看得进去,而不是拿个小红本本,跑到古籍中去“指导工作”,蜻蜓点水几下,搬弄几个词汇出来,再跑到报刊上东拉西扯胡说一通。这些都是害群之马,流氓一堆。

或者说,现在“大好时机”、“中央的宽大政策”拯救了“传统文化”,这也是颠倒是非的无稽之谈。“传统文化”并不需要“拯救”,国际社会研究华夏文化、中华文明的人物、组织大有人在,甚至研究的比我们还好。我们都是自己断送的,别人都在争抢。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中央”,是“政策”,“中央”、“政策”遇到麻烦了,不知道该怎么弄,才去抓“传统文化”这根救命稻草,不做好这样的自救,等到崩盘的时候只会更惨,这和我们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个人也都是,自己或者有兴趣爱好,有志于学,就像孔子讲的“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或者是“困而学之”,以求能通而达变。说到“拯救”,“拯救”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如果我们去求学的时候,想着拯救这一门学问,或者上学是为了拯救老师,那还是算了,不如让学问,让老师去安息吧。“发心”都不端正,怎么可能学得好,学得会?这也是我们现在半吊子高人满天飞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上一篇:果靖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